诗歌鉴赏教学中应正确使用多媒体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也容易产生误区。笔者以诗歌鉴赏为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过分使用多媒体,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鉴赏更是具有自由性、多元化的特点,也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虽作者未必无此意,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只要学生的阐释是符合作品发散的基本方向,言之有据,就应当得到教师的肯定。例如,鉴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时,“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既可理解为主语的省略,即昨夜我们冒着秋天的寒雨来到润州,也可理解为“寒雨”就是主语,出句即写秋雨遍洒吴地之状,与诗人无关。“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可理解为“玉制的壶”,将冰置于玉制的壶中,内外纯白,以喻澄澈高洁之心。也可理解为“明月”,因为这样解释可以让人联想诗人“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孤傲高洁的形象。
  这个例子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一些同学很可能会提出比较个性化的见解,也许与标准答案不同,但却不见得没有可取之处。这就需要教师要随机应变,并体现出对教学内容的调控能力。而在这一点上,如不能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走向误区。如:教师制作课件时,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临时修改,这就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过分使用多媒体,使鉴赏过程简单化,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蕴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鳞《诗薮》),意,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它是诗歌的灵魂。“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王夫之《姜斋诗话》)。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虽能有助于情景设定,有助于情境设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既定的情景情境,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自我理解。更何况诗歌是意象化的,而不是形象化的,任何精美的画面是无法替代诗中的意境的,也是无法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的。
  另外,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变化是整体的,从素质形成过程看,任何一种素质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会受到其他方面素质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必然会引起其他素质的变化发展”,多媒体课件过多地强调形象、直观,会遗失一些对多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机会。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步丧失鉴赏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能力。
  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应突出“语文性”。 诗词中的一些精妙之处也是课件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忽略,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其他文献
针对网络环境下文本挖掘技术在煤炭领域科研信息监测分析平台中的应用,首先对基于Web方式的文本挖掘开源工具比较分析,然后利用开源工具从基本特征提取、主题词抽取、自动分类和主题聚类等几个环节展开应用,最后利用TF-IDF算法实现煤炭领域热点主题趋势对比分析,为准确把握煤炭领域热点动态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1]Jackson,Dennis,Fleda Brown Jackson.Critical Essays on D.H.Lawrence.Boston,Massachusetts:G.K.Hall & Co,1988.[2]Champion,Neil.Life and Works of D.H.Lawrence.En
期刊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在2006-2007年对黔中地区退耕荒草地、灌丛、马尾松林、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各观测点均为CO2的源,释放通量介于C(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