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回顾我从1927年出生至今,我已经86岁了。在12岁那一年,于栖霞山寺披剃出家。最初的十年,只是过着沙弥学习的生活,从苦行开始,挑水、担柴、打扫,尤其在参学期间,我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直到21岁那年,我回到祖庭白塔山大覺寺礼祖,随即留下来担任国民小学校长将近两年。当时大觉寺因地处国共战争的战场,镇日战火弥漫,不得已只好告别祖庭来到南京华藏寺,从事新佛教的改革运动。
在华藏寺一年多,与散漫的寺僧斗法,订立新规约,创建新制度,但都遭受恶势力阻挠。那个时候,时局动荡,徐蚌会战失利,人心惶惶,我也不得不于1949年元月,以组织僧侣救护队之名远来台湾。当时我刚好23岁。后来僧侣救护队的因缘未能成熟,参加人员各自解散,我忽然发觉自己孑然一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真是到了一日三餐不继的窘况。所幸还能执笔写文章、编杂志,或者教书;从笔耕教学中,才得暂时免于困顿失所。
我的一生,说得好听,我一直在文教之间游走,说得不好听,在佛教里谁来重视一个从事文教工作的人。记得刚到台湾,当我日夜俯首为文时,一位老太太用台语对我说:“法师,你要工作,你不工作没有饭吃呀!”意思就是我写文章,不在僧侣的工作之内,要念经、劳动服务,才算工作。
我曾把自己的一生规划为成长期、学习期、参学期、弘法期等数个时期。在21岁担任国民学校校长,到26岁的五年教书期间,也算为学习时期。从1953年元月到了宜兰,当时我26岁,终于踏上弘法之路,到今天算来,五十多个春秋了,在世俗上来讲,也算半个多世纪。回首来时路,这五十多年来也曾留下一些痕迹,虽然我一生讲究“处处无踪迹”的人生,但是当徒众们将五十多年来的影像专集《云水三千》摆在眼前,往事也不禁一幕幕地袭上心头。
从到宜兰开始,五十多年来,为了弘法,我走遍台湾各地,甚至行脚到全世界五大洲,但是我的户籍一直都设在宜兰,宜兰的因缘俨然成了我弘法的根据地。
宜兰雷音寺是一个小庙,五十多年来没有人请我担任过住持,我也从来没有要当住持的意愿,我永远是一名客居的云水僧。我创建过宜兰念佛会的讲堂,但那也是信徒集资所建,所有权属于信徒所有,与我无关。不过我创办幼儿园,成立儿童班、星期学校、学生会、青年会、歌咏队、弘法队;甚至我把宜兰市镇的四十八里,编成佛教的四十八班,诸如光明班、清净班、慈悲班、正道班等。可以说,不分男女老少,兰阳地区的佛教有缘人,一时都跟着我动员起来了。
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农民只有夜晚才有闲暇,他们一面乘凉,一面看我们布教。一场弘法布教下来,大都已是半夜三更,在回程途中,高声唱着《弘法者之歌》:银河挂高空,明月照心灵,四野虫唧唧,众生心朦胧。救主佛陀庇佑我,为教为人乐融融,尊者富楼那,布教遇蛮凶,牺牲生命都不惜,只望佛法能兴隆……
那时听了不禁热血沸腾,每个参与的青年都兴奋无比,悲愿十足。像心平、慈庄、慈惠、慈容等,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对佛教的信心,所以后来把青春生命都奉献给了佛教。
在初期的弘法过程中,可以说障碍不断,阻挠困难接踵而来,但我的信心从来不曾动摇过。记得当时美国、瑞士、瑞典,都相继有人请我去弘法,但由于我在丛林里养成安住身心的性格,所以总是一动不如一静。初到宜兰雷音寺,林松年先生从基督教转而信奉佛教,他非常反对我的保守,但是我用他担任总干事至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宜兰的生活虽然清苦,物质虽然贫乏,但佛法满足了我们一切的需求。
在华藏寺一年多,与散漫的寺僧斗法,订立新规约,创建新制度,但都遭受恶势力阻挠。那个时候,时局动荡,徐蚌会战失利,人心惶惶,我也不得不于1949年元月,以组织僧侣救护队之名远来台湾。当时我刚好23岁。后来僧侣救护队的因缘未能成熟,参加人员各自解散,我忽然发觉自己孑然一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真是到了一日三餐不继的窘况。所幸还能执笔写文章、编杂志,或者教书;从笔耕教学中,才得暂时免于困顿失所。
我的一生,说得好听,我一直在文教之间游走,说得不好听,在佛教里谁来重视一个从事文教工作的人。记得刚到台湾,当我日夜俯首为文时,一位老太太用台语对我说:“法师,你要工作,你不工作没有饭吃呀!”意思就是我写文章,不在僧侣的工作之内,要念经、劳动服务,才算工作。
我曾把自己的一生规划为成长期、学习期、参学期、弘法期等数个时期。在21岁担任国民学校校长,到26岁的五年教书期间,也算为学习时期。从1953年元月到了宜兰,当时我26岁,终于踏上弘法之路,到今天算来,五十多个春秋了,在世俗上来讲,也算半个多世纪。回首来时路,这五十多年来也曾留下一些痕迹,虽然我一生讲究“处处无踪迹”的人生,但是当徒众们将五十多年来的影像专集《云水三千》摆在眼前,往事也不禁一幕幕地袭上心头。
从到宜兰开始,五十多年来,为了弘法,我走遍台湾各地,甚至行脚到全世界五大洲,但是我的户籍一直都设在宜兰,宜兰的因缘俨然成了我弘法的根据地。
宜兰雷音寺是一个小庙,五十多年来没有人请我担任过住持,我也从来没有要当住持的意愿,我永远是一名客居的云水僧。我创建过宜兰念佛会的讲堂,但那也是信徒集资所建,所有权属于信徒所有,与我无关。不过我创办幼儿园,成立儿童班、星期学校、学生会、青年会、歌咏队、弘法队;甚至我把宜兰市镇的四十八里,编成佛教的四十八班,诸如光明班、清净班、慈悲班、正道班等。可以说,不分男女老少,兰阳地区的佛教有缘人,一时都跟着我动员起来了。
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农民只有夜晚才有闲暇,他们一面乘凉,一面看我们布教。一场弘法布教下来,大都已是半夜三更,在回程途中,高声唱着《弘法者之歌》:银河挂高空,明月照心灵,四野虫唧唧,众生心朦胧。救主佛陀庇佑我,为教为人乐融融,尊者富楼那,布教遇蛮凶,牺牲生命都不惜,只望佛法能兴隆……
那时听了不禁热血沸腾,每个参与的青年都兴奋无比,悲愿十足。像心平、慈庄、慈惠、慈容等,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对佛教的信心,所以后来把青春生命都奉献给了佛教。
在初期的弘法过程中,可以说障碍不断,阻挠困难接踵而来,但我的信心从来不曾动摇过。记得当时美国、瑞士、瑞典,都相继有人请我去弘法,但由于我在丛林里养成安住身心的性格,所以总是一动不如一静。初到宜兰雷音寺,林松年先生从基督教转而信奉佛教,他非常反对我的保守,但是我用他担任总干事至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宜兰的生活虽然清苦,物质虽然贫乏,但佛法满足了我们一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