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实践与探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ta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实验课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很好地去实施,是很多生物老师困惑的难题。项目学习教学法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将实验课设计成活动,让其真正走进课堂,这样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又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他们感受到生物课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科学思想,让生物学科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受生物学科思维碰撞的美好。
  一、让活动融入正课
  让学生实际经历那些科学研究过程,从结果中获得知识。活动其实都是课本原有的活动,只是需要教师换个方式去引领。以细胞为例,教师如果按照教科书编排顺序去教的话,就会是先教细胞的发现与构造、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然后再带学生去实验室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但如果把整个教学流程反转过来,变成以活动为主的课型,那状况就会不一样——学生在还不知道细胞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去观察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使用的仪器可以是一颗玻璃珠自制成的单式显微镜,也可以用两个凸透镜和PVC管组成复式显微镜,甚至还可以使用雷射笔透镜做成手机显微镜来观察显微构造。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制的显微观察仪器,观察了动植物的组织,归纳出细胞是一个个有规则的结构,并且亲眼看到细胞里面有细胞核、叶绿体。之后,教师再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才去教他们教科书里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究与学习的过程。
  除了把正课和活动的顺序反转之外,还可以用切割和重组的方法,把活动安排在正课的教学中。比如说教科书在《血液循环》的章节里,有测量心搏、脉搏和观察小鱼尾鳍的活动。通常教师都是教完《血液循环》之后,再去实验室用一至两节课同时完成这两个活动。但如果换个方式,让学生先观察小鱼尾鳍血管,知道血液的组成,知晓了血液流动是单向而不是双向反复来回流动的,再让学生量自己的脉搏和观察自己的手部静脉,了解血液和血管,然后透过听心音来认识自己的心脏,在活动之间再穿插对于这些活动的解释,这样虽然教授的内容一样,但是调整顺序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也更为明显。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不足的问题,但教科书里的活动都要进实验室才能做吗?如果教师愿意摆脱实验室,其实很多器材都可以替代实验室的设备,甚至可以把实验器材个人化、实验材料微型化,例如利用点眼瓶装碘液、封口袋代替试管、饮水机的热水用来加热等。
  把活动融入正课里看起来好像不错,但实验报告册该如何填写呢?面对这个质疑,我们应该清楚:实验报告册真的能帮助学生学会活动的记录吗?实验报告册的存在难道只是为了写下标准答案,然后让老师批改作为平时的作业分数吗?
  笔者希望让活动和正课能紧密结合,所以就规划了让学生的笔记本从单纯的上课笔记,成为科学的互动笔记本。学生的笔记本摊开来就像是一本书一样,前面包含了数页目录,还有课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图形组织结构、图表制作方法等。随后就是利用两面同时呈现科学概念的记录,右页是输入的部分,利用各种组织结构整理的课堂笔记;左页是输出的部分,写下相对应的活动记录。活动记录中,学生必须自己利用示意图画出活动流程,并且自行设计记录表格,然后针对结果写下其代表的意义。部分活动之后有科学写作,让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科学引导句(我观察了……我发现……),用结构化的框架,半开放性地写下实验的结论,在互动笔记本里就能呈现完整的科学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此外,再加上每章节末的学习小结,让学生整理该章节容易混淆的概念,笔记本也就成为学生的学习历程档案,忠实反映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过程,成为适合作为和家长沟通的媒介,让家长了解小孩的学习状况,当然也可以作为作业抽查的项目。
其他文献
监控系统已经广泛运用在高效稳定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当前使用的监控系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非网络版监控系统的使用人群仅仅会一些基本操作,却无法对系统进行维护
在乘用车引擎冷却风扇控制系统设计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直流电机在堵转、低电压、长时间启动等情况下的电机发热量.就会导致电机和控制器损坏,从而给行驶中的乘用车带来极大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与写作的女孩。我乐于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丰富思维,喜欢在阅读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跟随书本里的文章去旅行。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这与我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自打我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买来图画张贴在卧室,教我认读,给我讲童话故事……上小学时,爸爸妈妈又给我买了很多带拼音的童话和绘本,我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阅读不仅仅只是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