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反思成为习惯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效;经过课堂教学,学生们是否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了不同的提高;从课堂生成情况检验教学预设是否成功;教学中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否得当……笔者以为,教学反思不但要像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一样受到重视,还要上升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笔者在执教《燕子》的教学中,曾发生过以下一段实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后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书)
  生甲: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句:“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
  生乙:我还找到一句比喻是“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师:比喻句中作者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在第一个比喻句中作者把“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比作“五线谱”。
  生:在第二个比喻句中作者将燕子比作音符。
  师:好,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一读比喻句。
  (生齐读)
  这段“生成”与我的预设完全相背。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朗读课文,展开联想,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想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燕子优美的休息图,品味打比方的句子在表达作者对燕子喜爱、对自然赞美情感时的作用,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种感情。可为什么在课堂上演变成了对比喻句的分析了呢?
  经过认真的反思,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1. 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本学段“课标”的要求要明了于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不宜进行“比喻句”这类修辞方法的讲授和分析。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丰富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上来。
  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教师都经历了对《语文课程标准》整体学习的过程。而对自己任教学段的具体目标的研读和把握却是有欠缺的。“课标”是我们教学的“宪法”,只有准确地明确各个学段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才能不“超标”,不“欠标”,真正“达标”。
  2.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对文本的研读要深入再深入。我们知道,比喻句的组成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两者之间的类似点。这一段话中的喻体是“五线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五线谱是“在五条平行横线上标记音符的乐谱”。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远远望去,电线像五线谱上的横线,燕子像横线上的音符,所以作者说“多么像五线谱哇”。课文中的一、二两句话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把电线比成五线谱,说这段话有两个比喻句,都是不妥当的。学生之所以出现理解上的不准确,表面上看是因为对比喻句的误解,其根本原因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研读文本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一步,是必须认真对待并切实做好的基础工作。如果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忙于花哨的所谓能起“轰动效应”的手段的准备,而忽视文本的研读,就会出现课堂教学浮光掠影深不下去的现象,甚至出现上述课例那种问题。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文本怎样研读都不过分!研读文本何时都不过时!”的观念,这项工作做得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并达到共赢的双边活动。在“学习的共同体”中,教师的“首席”作用能否发挥好,既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做理论支撑,又需要足够的教育睿智。课堂上“独霸”课堂不对,而一味地“讨好”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是错误的。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师要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上”,发挥好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调整、丰富自己的教学预设,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师要把课堂生成的东西当作教学最宝贵的资源和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优效的教学。
  笔者以为,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流程,不断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培养教师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历练教师的教育睿智,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教学反思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反思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徐州市下淀小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  一上课,老师一边从盒子里把一颗颗红星拿给同学们看,一边说:“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红星,谁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老师就会把红星奖给他(她)。想不想要啊?”“想!”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随着学习的进行,一场红星争夺战开始了。一颗颗红星不停地飞向一个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看到这种场面,我心中在想,奖励这么频繁,一旦红星不够用了,该怎么办呢?果然不出所料,当老
[编者按]本刊在今年推出“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后,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很多老师来信来电,畅谈对1、2两期中《谈谈课题研究的选题》和《浅谈课题的管理》的学习体会,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期,我们推出第三讲——《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注入“生命活力”》,全柳芳老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具体谈课题研究与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关系,相信也会给你启示。希望老师们把读后感以及平时研究中的好方法写下来寄给我们,让课题研究成为一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  师:“木兰告别了家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有几个动词用得特别传神,请找一找并用笔圈出来。  生:披、跨、渡、过。  师:好在哪儿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1:感觉很顺口。  生2:读时感觉有气势。(老师随即请她读)  师:其实这几个动词还用得非常准确。“披”能换成“穿”吗?为什么?  生:不能。“披”跟“穿”的方法是
听了无锡市盛岸实验小学徐国新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很受启发。徐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课堂显得大气而不失精细,朴实而富有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其一,习读古文,渗透方法  学完课文“赏读古文”,教学中渗透着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即利用注释,抓住关键词,掌握停顿,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接着,将古文与现代文对比互读,不仅深化了课文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其二,训练思维,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