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鹏鹏现在越来越不听话,喜欢穷对付,让他帮个忙,他便唧唧歪歪一大堆的借口推托。比如让鹏鹏帮忙扔垃圾,他会本能地拒绝:“凭什么让我做,你没有手脚呀?又不是我弄脏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听了这话,妈妈生气地数落他,鹏鹏可不是省油的灯,伶牙俐齿,兵来将挡,到头来,反倒是妈妈败下阵来。
表面看来,是鹏鹏不懂事,斤斤计较,还一大堆的歪理邪说。其实做家长的也应当反省自己的态度:在提出请求时,自己是不是表情严厉,总是用祈使的语气命令孩子做事?如果是这样,孩子是有理由抗拒的:求我帮忙,还这么趾高气扬!
改变这种状态,其实也很容易,语气变化一下,结果就不一样了。如果用温暖、柔和,甚至带一点俏皮的语气说:“鹏鹏,能不能帮妈妈把垃圾扔了?”这种亲切、友好和愉悦的沟通,孩子会感觉很舒坦,这种情况下,幫妈妈一个小忙,实在不算什么。
这就是“命令”和“请求”的不同,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要求的人会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通俗地说,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
孩子并不抗拒帮忙,而是反抗大人那种不容置疑、理所当然、居高临下的语气。作为一个孩子,也需要尊重与赞赏。听到妈妈命令的语气,感觉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拒绝,妈妈会生气,会数落;服从的话,又心有不甘,不想屈从于大人的颐指气使,于是,便本能地反抗,而且还先下手为强,准备了充分的理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顺毛驴”,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地帮忙,每当这时候,他们做得往往比我们期望的还要好。如果我们命令孩子,就算他们勉为其难地做了,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满,做的时候,还会应付了事、偷工减料。
假设我们每天命令孩子五次,让孩子觉得反感,那么,他们往往会用五次对抗来“回报”我们。这个对抗,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也可能是“蔫儿抗”,还可能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假设我们请求孩子五次,他们也许会拒绝两次,答应三次。其实自愿做三次的效果,远大于被迫做五次的效果。如果我们把拒绝仅仅理解为孩子的自主表达,而不与大人的面子、尊严联系在一起,那么亲子关系就会由“控制——对抗”转为“尊重——理解”,孩子能更主动地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人管理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家庭氛围也会更融洽。
家长在请求的同时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我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的语气和表达是否恰当?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即使我们都做到位了,也要允许孩子拒绝我们,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孩子才会渐渐认识到,自己可以遵从内心的感觉,自由地选择答应或拒绝,而不必担心批评、指责或者来自父母的其他负面情绪。一个孩子,能坦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坚持做自己,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效果吗?
而且,频繁的命令,最终会通往唠叨!频繁的命令会引起孩子的对抗,为了让孩子听话,只能用更频繁的命令压制孩子,于是就变得唠叨了。而且这种唠叨主要是由指责和命令组成,并反复播放,成了孩子最不喜欢的语言。相信家长们都不愿意成为唠叨的人,那么,从今天开始,多请求,少命令吧!
表面看来,是鹏鹏不懂事,斤斤计较,还一大堆的歪理邪说。其实做家长的也应当反省自己的态度:在提出请求时,自己是不是表情严厉,总是用祈使的语气命令孩子做事?如果是这样,孩子是有理由抗拒的:求我帮忙,还这么趾高气扬!
改变这种状态,其实也很容易,语气变化一下,结果就不一样了。如果用温暖、柔和,甚至带一点俏皮的语气说:“鹏鹏,能不能帮妈妈把垃圾扔了?”这种亲切、友好和愉悦的沟通,孩子会感觉很舒坦,这种情况下,幫妈妈一个小忙,实在不算什么。
这就是“命令”和“请求”的不同,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要求的人会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通俗地说,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
孩子并不抗拒帮忙,而是反抗大人那种不容置疑、理所当然、居高临下的语气。作为一个孩子,也需要尊重与赞赏。听到妈妈命令的语气,感觉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拒绝,妈妈会生气,会数落;服从的话,又心有不甘,不想屈从于大人的颐指气使,于是,便本能地反抗,而且还先下手为强,准备了充分的理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顺毛驴”,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地帮忙,每当这时候,他们做得往往比我们期望的还要好。如果我们命令孩子,就算他们勉为其难地做了,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满,做的时候,还会应付了事、偷工减料。
假设我们每天命令孩子五次,让孩子觉得反感,那么,他们往往会用五次对抗来“回报”我们。这个对抗,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也可能是“蔫儿抗”,还可能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假设我们请求孩子五次,他们也许会拒绝两次,答应三次。其实自愿做三次的效果,远大于被迫做五次的效果。如果我们把拒绝仅仅理解为孩子的自主表达,而不与大人的面子、尊严联系在一起,那么亲子关系就会由“控制——对抗”转为“尊重——理解”,孩子能更主动地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人管理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家庭氛围也会更融洽。
家长在请求的同时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我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的语气和表达是否恰当?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即使我们都做到位了,也要允许孩子拒绝我们,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孩子才会渐渐认识到,自己可以遵从内心的感觉,自由地选择答应或拒绝,而不必担心批评、指责或者来自父母的其他负面情绪。一个孩子,能坦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坚持做自己,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效果吗?
而且,频繁的命令,最终会通往唠叨!频繁的命令会引起孩子的对抗,为了让孩子听话,只能用更频繁的命令压制孩子,于是就变得唠叨了。而且这种唠叨主要是由指责和命令组成,并反复播放,成了孩子最不喜欢的语言。相信家长们都不愿意成为唠叨的人,那么,从今天开始,多请求,少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