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请求,少命令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鹏鹏现在越来越不听话,喜欢穷对付,让他帮个忙,他便唧唧歪歪一大堆的借口推托。比如让鹏鹏帮忙扔垃圾,他会本能地拒绝:“凭什么让我做,你没有手脚呀?又不是我弄脏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听了这话,妈妈生气地数落他,鹏鹏可不是省油的灯,伶牙俐齿,兵来将挡,到头来,反倒是妈妈败下阵来。
  表面看来,是鹏鹏不懂事,斤斤计较,还一大堆的歪理邪说。其实做家长的也应当反省自己的态度:在提出请求时,自己是不是表情严厉,总是用祈使的语气命令孩子做事?如果是这样,孩子是有理由抗拒的:求我帮忙,还这么趾高气扬!
  改变这种状态,其实也很容易,语气变化一下,结果就不一样了。如果用温暖、柔和,甚至带一点俏皮的语气说:“鹏鹏,能不能帮妈妈把垃圾扔了?”这种亲切、友好和愉悦的沟通,孩子会感觉很舒坦,这种情况下,幫妈妈一个小忙,实在不算什么。
  这就是“命令”和“请求”的不同,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要求的人会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通俗地说,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
  孩子并不抗拒帮忙,而是反抗大人那种不容置疑、理所当然、居高临下的语气。作为一个孩子,也需要尊重与赞赏。听到妈妈命令的语气,感觉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拒绝,妈妈会生气,会数落;服从的话,又心有不甘,不想屈从于大人的颐指气使,于是,便本能地反抗,而且还先下手为强,准备了充分的理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顺毛驴”,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地帮忙,每当这时候,他们做得往往比我们期望的还要好。如果我们命令孩子,就算他们勉为其难地做了,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满,做的时候,还会应付了事、偷工减料。
  假设我们每天命令孩子五次,让孩子觉得反感,那么,他们往往会用五次对抗来“回报”我们。这个对抗,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也可能是“蔫儿抗”,还可能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假设我们请求孩子五次,他们也许会拒绝两次,答应三次。其实自愿做三次的效果,远大于被迫做五次的效果。如果我们把拒绝仅仅理解为孩子的自主表达,而不与大人的面子、尊严联系在一起,那么亲子关系就会由“控制——对抗”转为“尊重——理解”,孩子能更主动地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人管理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家庭氛围也会更融洽。
  家长在请求的同时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我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的语气和表达是否恰当?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即使我们都做到位了,也要允许孩子拒绝我们,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孩子才会渐渐认识到,自己可以遵从内心的感觉,自由地选择答应或拒绝,而不必担心批评、指责或者来自父母的其他负面情绪。一个孩子,能坦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坚持做自己,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效果吗?
  而且,频繁的命令,最终会通往唠叨!频繁的命令会引起孩子的对抗,为了让孩子听话,只能用更频繁的命令压制孩子,于是就变得唠叨了。而且这种唠叨主要是由指责和命令组成,并反复播放,成了孩子最不喜欢的语言。相信家长们都不愿意成为唠叨的人,那么,从今天开始,多请求,少命令吧!
其他文献
我和先生在服装城有两家店,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压根顾不上女儿娟子。从上幼儿园起,娟子读的一直是寄宿制学校,只有双休日,我们才把她接回家。可是双休日正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娟子小时候我们常把她带到店里,稍大一点,就把她自个儿放在家里,拜托邻居帮忙照顾。而寒暑假则都是给她报托管班,为此省去了我们很多事,我们可以忙到晚上关店才去接她,如果实在太忙的话,有时还会让老师帮忙带着过夜。  暑假来临了,我像往年一样给
为什么长久以来母乳哺育都受到鼓励和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得从营养成分上看。正常母乳中含有蛋白质1.2%,即每100毫升中含1.2克,脂肪3.5%,糖(碳水化合物)7.5%,还有矿物质、维生素、水及酶等,以上这些,都是小宝宝成长所必须的重要营养素。    关于蛋白质……  母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有乳白蛋白(约2/3)与酪蛋白(约1/3)两种,营养价值极高。乳白蛋白进入胃中与胃液相互作用,凝固成鲜嫩而细小
日常生活中,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长篇大论地给孩子讲道理,而孩子早已不耐烦;过后孩子便如脱缰野马,转眼就又违反了家长刚刚教导的规则。所以,总有不少家长长吁短叹,抱怨孩子把自己的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殊不知,其实不是孩子主观上不想学好,而是客观上他们受不了这种教育方式。  孩子被管教时的逆反情绪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很容易引起听者的不耐烦或反抗心理,这就叫做“超限效应”,
劳动教育:孩子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如今的孩子擅长什么?考试,门门能拿100;喜欢做什么?上网,小至5、6岁的孩子都能坐到电脑前玩个通宵。但是提起劳动,他们却既不擅长更不喜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误导。其实,劳动不仅能让孩子“心灵手巧”,更是训练孩子生存能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想要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让劳动教
现代社会把情商看作比智商更重要的东西,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时人们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情商的发展抽象而模糊,许多家长都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提炼培养,其实,只要抓住3个方面的感觉,孩子就能体会到快乐、满足、充实的成长氛围,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情商品质。    归属感  几乎每个孩子都要问这样的问题: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可钉子的火候不够,但是为了完成军队的任务,他就把钉子交给了军队。军队后来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面,结果这匹马在送军情的时候马鞍坏了,情报没有送到,最后战争失败了。可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枚不合格的钉子也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同样的道理引入家教中,一些常被忽视的教育细节可能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大问题里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
家长们从不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惟恐孩子受到伤害,孩子稚嫩的肩膀如何能突然间挑起责任的担子?    镜头1:  眼瞅着快要迟到了,爱睡懒觉的欣欣还不肯起床。妈妈着急了,放下手中的家务,一边给欣欣穿衣服,一边不停地絮叨:“都快迟到了,你快点啊……”等欣欣磨磨蹭蹭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吃完早餐,妈妈又赶紧催促爸爸:“快别吃早点了,先送孩子去上学吧,要迟到了,老师会批评的……”    镜头2:  阳阳做事
  
大岛先生有辆很漂亮的小汽车,每逢节假日就会带上全家外出游玩。但是大岛每天上班总是一人驾车独往,从不让8岁的儿子搭车上学。有一天,儿子气管炎发作,走路都有些困难,恳求爸爸送他一程。大岛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儿子只好背起大书包慢慢向学校走去。当他艰难地正欲走上高高的过街天桥时,突然发现爸爸正站在桥边等他。大岛见了儿子,连忙替他提上大书包,一边慢慢地跨上一道道台阶,一边满含深情地说:“孩子,请不要怪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