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初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更是奠定个人今后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在人生的起跑阶段得到夯实否则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的因素
1.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
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一样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自己逐渐适应。这两个环境,都要求学生很快地适应。
2.人际交往
“踏着铃声进课堂,回到家里学习忙,互联网上诉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由于一些电影电视中“ 哥们义气”“ 江湖兄弟”观念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学生盲目模仿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偏离了人生的航向。
3.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產生了变化
表现在情感上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 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 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因沉迷于所谓的“ 感情”而小能自拔。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学习困惑与压力中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多了,课时少了,学习任务多了,游戏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了,放松与关怀少了。
4.现代网络与计算机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
不少学生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木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泡在网吧,聊天,玩网游,沉缅于虚拟世界,白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 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二、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研究
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其中。在“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 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特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的因素
1.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
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一样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自己逐渐适应。这两个环境,都要求学生很快地适应。
2.人际交往
“踏着铃声进课堂,回到家里学习忙,互联网上诉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由于一些电影电视中“ 哥们义气”“ 江湖兄弟”观念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学生盲目模仿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偏离了人生的航向。
3.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產生了变化
表现在情感上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 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 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因沉迷于所谓的“ 感情”而小能自拔。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学习困惑与压力中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多了,课时少了,学习任务多了,游戏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了,放松与关怀少了。
4.现代网络与计算机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
不少学生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木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泡在网吧,聊天,玩网游,沉缅于虚拟世界,白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 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二、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研究
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其中。在“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 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特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