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包金铜马络饰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批战国包金铜马络饰残损状况十分严重,绝大部分表面包金残断、脱落。应用X射线探伤技术检测病害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采用双组份环氧树脂胶粘剂粘接脱落的包金。对战国包金铜马络饰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装饰手法是将锤打而成的金箔或金片,直接包扣、贴饰在器物表面。
  关键词:包金;铜马络饰;保护修复
  1 概况
  2005年3月,林州市公安局破獲桂园东区盗墓案件移交林州市博物馆文物217件,其中包金铜马络饰49件,均呈扁圆形管状,表面包金,背面和侧面有衔接痕迹,正面纹饰大致分为三部分,中间以两条宽带纹为界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部纹饰为绹纹,中部纹饰为贝纹,宽素缘,背面无纹饰。长度均为2.6~2.8厘米,宽均为2.5~2.8厘米,穿孔长径均为2.4~2.8厘米,短径均为0.9~1.7厘米。部分包金铜马络饰表面留有少许皮革印痕。包金铜马络饰为马络头皮革上的装饰品,中空管状部位以供穿系。马络头由皮带、节约、镳、衔和铜泡等构成。部分文物修复前照片如图1、图2所示。
  2014年3月,安阳华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受林州市博物馆委托,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进行保护修复。文物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微生物、有机酸等诸多腐蚀因素的影响,器身绝大部分被泥土和锈蚀物包裹,多数包金残断、脱落。我们对其保存现状、表面装饰工艺及所存在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分析。①
  2 保存现状分析检测
  2.1 图像资料的提取
  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进行详细的图像资料提取,分别从四个侧面、正反两面进行详细的拍照摄影,提取尽可能多的修复前器物的影像资料,尤其重点拍摄器物有损伤残缺或病害的地方,必要时会对重点区域进行摄影提取信息。
  2.2 X射线成像检测技术分析
  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基本状况了解之后,为了制订完善的保护修复方案,对器物进行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经射线探伤片,了解器物的铸造工艺、锈蚀状况、腐蚀程度的分布状况。这种检测可以指导如何对器物采用正确而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法,也为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的清理除锈等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修复前X射线探伤片图如图3、图4所示。
  经检测分析可知,部分器物表面土锈上留有少许皮革印痕,应予保留。土锈上留有的古代皮革印痕,也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与包金铜马络饰附着出土的珍贵资料。我们认真观察分析,认为这层土锈对器物本身没有造成伤害,因此保留、保护了这一重要的皮革印痕,为研究战国时期皮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地下保存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表面金层不同程度损害,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金层脱落。这主要是因为地下埋藏环境引起使青铜本体的锈蚀不断增长,逐渐将表面的金层顶起,造成部分金层脱落。第二种是金层翘起。这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埋藏或存放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导致表面边缘处和衔接处金层翘起与铜体分离。第三种是锈层覆盖。这主要是由于青铜本体与金层存在缝隙,使水分和各种盐类渗入到缝隙中,引起缝隙内的金属腐蚀,随着锈蚀物的不断增长,逐渐溢出表面覆盖了部分金层。第四种是金层残缺。由于这批文物非正式发掘,个别文物出现残缺、断裂现象,致使金层破裂或残缺不全。有的表面残留有少许皮革印痕,这是长期与皮革物埋藏在一起造成的污染。
  这批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了直观全面地显示文物的病害信息,也为了保护过程留下的原始依据,需绘制文物病害分布图,可根据病害图来分析研究,制订合理的文物修复方案。从部分文物的表面形态看,主要病害有:断裂、残缺、层状堆积、层状剥离、表面硬结物、锈蚀等。部分文物病害现状绘制图如图5、图6所示。
  3 保护修复步骤与方法
  3.1 制定保护修复档案
  在对包金铜马络饰实施保护修复之前,首先应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把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状况、检测分析数据、修复前后照片、病害图分析以及所采用的保护修复方法和材料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中,便于以后查找和调用。
  3.2 金层加固
  对于局部起翘的金层,我们用浓度为10%丙酮溶液(paraloid-B72)和水溶贴金箔胶水进行粘贴加固。由于年代久远和埋藏环境等各种因素,致使部分文物表面边缘处和衔接处的金层翘起与铜体分离,对此我们采用针管吸取浓度为10%丙酮溶液注入开裂的缝隙中进行粘贴加固。对于局部金层上附有少量的硬结物,我们予以保留,如硬性剔除会使金层一同剥落,故用浓度为3%丙酮溶液对泥土和金层一同黏结加固。
  3.3 清洗除锈
  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绝大部分的表面都覆盖着硬结物和锈蚀物,清除包金层表面锈蚀物是保护修复的关键,要尽量选用对文物本体干扰小的方法和材料①,避免对包金层造成第二次伤害。针对这批器物的特点和锈层致密程度,我们采用以浓度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为主的贴敷法,局部较顽固的锈蚀用玛瑙刀去除。具体方法是把脱脂棉撕成薄状,贴敷在器物表面锈蚀上,用吸管吸取少量浓度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滴在脱脂棉上进行贴敷,使其软化,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贴敷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每次贴敷后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对局部少量较顽固的锈蚀,可采用浓度为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涂拭,待锈蚀疏松后方可用玛瑙刀去除;对于表面土锈上留有的皮革印痕,我们予以保留。
  3.4 拼对粘接
  对于断裂或残破几片的包金铜马络饰,在完成清理步骤后将残片拼对成型,用无色透明的双组份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粘接。粘接时先将残片拼接好,然后将黏合剂涂抹在接缝处,由于其有良好的渗透性,黏合剂会渗入接缝处,使裂缝迅速黏合。
  3.5 补配
  对于器物残缺的部位,我们使用聚氨酯环氧树脂进行补配,先用聚氨酯环氧树脂制作成与残缺部位形状相同的残片,然后再粘接到残缺部位上,待补配材料完全固化后进行打磨。表面包金残缺的部位用金箔补全,用水溶贴金箔胶水进行粘接,软毛刷抚平,使器物表面光滑平整。
  3.6 缓蚀封护
  为了提高金属文物对保存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减少基体腐蚀进程,我们用浓度为3%的苯骈三氮唑(BTA)乙醇溶液涂抹进行缓蚀处理。即用毛笔蘸3%的缓蚀液在包金铜器的内外均匀涂抹1~2遍,为了促进铜离子与缓蚀剂中的BTA得到充分反应,应先加热后再涂抹,这样可以加快金属保护膜的形成速度。缓蚀处理后可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隔绝金属的保护膜,为了防止这层保护膜因损坏使铜器再次腐蚀,采用浓度为3%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对其进行封护处理。这样可在缓蚀保护膜之上涂一层无色、透明、折光性小的保护膜,使缓蚀保护膜更加坚固持久。部分文物修复后照片如图7、图8所示。
  4 制作工艺研究
  通过对林州桂园东区出土的金箔来研究分析,并大量查阅有关金箔文献调研资料,大致推测出这批器物包金的制作工艺操作流程:将原始金块熔铸成金条,反复捶打成需要厚度的金片、金箔,裁剪出合适的尺寸,经过打磨抛光处理,再模压纹饰,直接包扣或贴饰在器物表面,边缘处再经过挤压捶打或铆钉固定,使金片、金箔不至于脱落。而青铜器表面上包附着带纹饰的金箔,因包附不牢或器物母体腐蚀等原因,使大部分金层脱落与母体分离,这批包金铜马络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包金铜马络饰上纹饰有绹纹、贝纹等,也有素面无纹饰。从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出,金银箔所装饰器物类型也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装饰在车马器上,如马络头、銮铃、节约、泡饰等,其中马络头饰最为常见。
  5 结语
  根据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的腐蚀情况和科学检测分析,我们对病害种类和表面金层的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在分析检测基础上制定了保存金层、稳定基体为原则的保护修复方案。在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使其恢复原来历史风貌。这批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后,已达到陈展的要求,为以后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方便。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安阳华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岳超红老师及仝孝、霍慧庆老师的精心指导,对于他们在保护修复工作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山区丘陵地带布置电厂,总平面竖向设计中,利用不同的自然标高将电厂各功能分区,这种阶梯式布置,不仅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有利于场地排水、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场地平整的土石
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决定着园林施工的质量,因此,要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技术进行深层的探究,以不断的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
管道运输是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广泛地应用在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管道的运程较长、压力较大、油气本身又具有较大的毒害性和危险性,这就对油
大多数博物馆和开设文博类专业的高校都收藏古陶瓷标本,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同样积累了一批标本,以支持师生的教学研究。这些教学标本多为碎片或残件。从文物保护和教学
摘 要:奥运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奥运遗产促进了专题类博物馆的发展,同时奥运遗产在博物馆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在冬奥时代下,奥运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被提上日程。征集冬奥相关藏品,打造文创旅游产品,开展奥运文化系列展览,结合社会热点举办各项博物馆活动。博物馆应该积极参与冬奥文化遗产建设,丰富北京冬奥文化遗产内涵,博物馆逐渐
摘 要:青铜文物具有悠久的演变与传承历史,因此目前得以留存的青铜文物能够反映出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文思想内涵。文物保护部门对于青铜文物必须要妥善加以保护,准确判断与检测文物破损部位,然后对其实施全面的保护修复工作。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有必要准确掌握修复青铜文物和鉴定文物破损部位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修复青铜文物,发挥青铜文物的文化遗产价值。  关键词:青铜文物;保护;修复  青铜文物主要由青铜器构成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在此影响之下,变电站内部的自动化机制也出现了显著的改观,建成很多较大规模和容量的电网,因
市政工程中,暖通设施的安装是保证公共区域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长期在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对建筑施工重视,而对暖通工程施工监管不足,造成了暖通工程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
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到微机型保护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向计算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