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教育里承担着文学教育功能的语文,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工具”的范畴,其内容涵盖到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真可谓无所不包。那么,在这种现实环境中,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视野也随之扩展到所有领域,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积累,以期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科学气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活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才能真正使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全面提高,才能使高中文学教育走向扎实,趋于完善。
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的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所需要的能力严重脱节,许多语文教师对文学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基本上就是纸上谈兵,一到实践环节就力不从心,既写不出可供学习的文章,也不能指出别人文章的真正软肋,多数时候人云亦云或者语焉不详。在教育过程中,抱着教参这根拐杖肢解课文,以“知识点”来割裂文意,将原本内容和形式结合完美的佳作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像学习理工学科一样学习语文,对文章的整体毫无认识,只记得一个个的“点”,天长日久,就变得令人厌烦。
究其原因,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没有文学阅读的习惯和积累,虽然不乏因爱好而投身语文教育者存在,但不得不承认,许多教师是因为高考分数的原因才进入师范院校,只是为了一个职业,而不是从事一项事业。有限的文学作品阅读也是在大学里因为考试的需要而进行的,古典文学尤其如此。而当代文学的阅读,在走上讲台之后,疲于奔教学之命,应考试之需,阅读量可想而知,况且本身恐怕也不爱好。加上现在“快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大潮的影响,耐得坐冷板凳的为数已不多,体现在教学里许多语文教师陷入就作品教学而教学的恶性循环,分段落、写段意、找关键点……剥茧抽丝,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脱离现实,毫无生气,连有些语文教师自己也感嘆“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在这种环境下,语文教育怎么能成功呢!
抛开教育体制羁绊和“重英轻中”思想的弊病不讲,从语文自身来说,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质的不尽人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学教育失去应有的淳美韵味,大大削减了语文的魅力。这一点,是所有爱语文和关心语文的人们所不愿继续看到的现实。从真实有效地将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下去,迎接母语教育的春天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实属必须和必要。
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语文生命力的焕发绝不可能靠字音字形的正误区分,文学才是生机所在。教师不会欣赏文学作品,怎么能期望教出文艺评论家呢?韵味不出,兴趣全无,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需要的紧迫感,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感。有了这种紧迫感、危机感再加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就能投身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行列中去。
中学语文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因此,我们强烈要求师大中文系的文学教学加快改革步伐。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量的中文系毕业生要充实到中学的教学一线。但是,近年来许多的中文系毕业生走上讲台后会发现,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在中学里没有用武之地,即使仅仅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必须从头学起。所以,大学必须面对中学教学的实际,应注重文学阅读与鉴赏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锤炼,同时,还要加强文章写作与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将来的中文系毕业生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必回炉重造。
就广大的在职教师来讲,重上大学、重新培养是不现实的,他们不可能抛下这么多的在校中学生而去由高校安心读书。那么,大量在职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的提高,就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应该落到实处,应选拔一批富有经验和成绩显著的教师到进修学校兼职,并聘请专职的教研员们为广大中青年教师开设文学创作、鉴赏、批评实践操作方面的课程,增强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职教师不能依赖短暂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毕竟文学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积累。语文教师应有目标地去自学,多读、多思、多品、多练,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用文学的情感、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教育之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具备了厚实的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教会学生含英咀华,能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味,能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隐喻、含蓄,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字里行间,体味作品所孕育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需要人文关怀与重塑心灵的时代,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以及信仰与道德扶持的重任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这也是语文的使命。
将来,当我们培养出有素养、有品位、懂得审美愉悦的新一代中学生的时候,迷失了的当代文学应会回归其本真。愿我的断想不仅仅是理想,愿它成为希望而不是奢望。
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的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所需要的能力严重脱节,许多语文教师对文学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基本上就是纸上谈兵,一到实践环节就力不从心,既写不出可供学习的文章,也不能指出别人文章的真正软肋,多数时候人云亦云或者语焉不详。在教育过程中,抱着教参这根拐杖肢解课文,以“知识点”来割裂文意,将原本内容和形式结合完美的佳作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像学习理工学科一样学习语文,对文章的整体毫无认识,只记得一个个的“点”,天长日久,就变得令人厌烦。
究其原因,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没有文学阅读的习惯和积累,虽然不乏因爱好而投身语文教育者存在,但不得不承认,许多教师是因为高考分数的原因才进入师范院校,只是为了一个职业,而不是从事一项事业。有限的文学作品阅读也是在大学里因为考试的需要而进行的,古典文学尤其如此。而当代文学的阅读,在走上讲台之后,疲于奔教学之命,应考试之需,阅读量可想而知,况且本身恐怕也不爱好。加上现在“快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大潮的影响,耐得坐冷板凳的为数已不多,体现在教学里许多语文教师陷入就作品教学而教学的恶性循环,分段落、写段意、找关键点……剥茧抽丝,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脱离现实,毫无生气,连有些语文教师自己也感嘆“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在这种环境下,语文教育怎么能成功呢!
抛开教育体制羁绊和“重英轻中”思想的弊病不讲,从语文自身来说,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质的不尽人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学教育失去应有的淳美韵味,大大削减了语文的魅力。这一点,是所有爱语文和关心语文的人们所不愿继续看到的现实。从真实有效地将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下去,迎接母语教育的春天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实属必须和必要。
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语文生命力的焕发绝不可能靠字音字形的正误区分,文学才是生机所在。教师不会欣赏文学作品,怎么能期望教出文艺评论家呢?韵味不出,兴趣全无,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需要的紧迫感,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感。有了这种紧迫感、危机感再加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就能投身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行列中去。
中学语文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因此,我们强烈要求师大中文系的文学教学加快改革步伐。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量的中文系毕业生要充实到中学的教学一线。但是,近年来许多的中文系毕业生走上讲台后会发现,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在中学里没有用武之地,即使仅仅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必须从头学起。所以,大学必须面对中学教学的实际,应注重文学阅读与鉴赏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锤炼,同时,还要加强文章写作与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将来的中文系毕业生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必回炉重造。
就广大的在职教师来讲,重上大学、重新培养是不现实的,他们不可能抛下这么多的在校中学生而去由高校安心读书。那么,大量在职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的提高,就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应该落到实处,应选拔一批富有经验和成绩显著的教师到进修学校兼职,并聘请专职的教研员们为广大中青年教师开设文学创作、鉴赏、批评实践操作方面的课程,增强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职教师不能依赖短暂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毕竟文学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积累。语文教师应有目标地去自学,多读、多思、多品、多练,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用文学的情感、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教育之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具备了厚实的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教会学生含英咀华,能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味,能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隐喻、含蓄,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字里行间,体味作品所孕育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需要人文关怀与重塑心灵的时代,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以及信仰与道德扶持的重任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这也是语文的使命。
将来,当我们培养出有素养、有品位、懂得审美愉悦的新一代中学生的时候,迷失了的当代文学应会回归其本真。愿我的断想不仅仅是理想,愿它成为希望而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