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朱自清的背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小品散文具有含蓄、适度并且真诚的特点。含蓄体现在表达手法的委婉,只是微微沁出自己的思绪;适度主要表现为清而不淡、浓而不烈,情感表达拿捏得极其到位;真诚则是情感的真切,所有情感都是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背影》的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从头至尾贯穿了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散文作品。人们对于朱自清的经典作品进行了很多近距离赏析,深刻体会到他的文学内涵。如果我们走出《背影》,从更高的角度进行评析,将会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一、朱自清的人格写真
  朱自清本人非常重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倾注情感并通过不同手法表现出来,其文章的主旨思想便是真诚。他在《背影》中,详细叙述了父亲寄来信件的内容,并描述了自己在读完家书后的情感,并且回忆起老父亲的背影。朱自清通过这些描写表明了写作《背影》这篇文章的原因,对此,朱自清在其另一篇文章中也有所提及,并详细说明了当时看到父亲来信时自己的状态,泪如泉涌,感情非常热烈。朱自清对于自己父亲的思念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但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则像一股细流,在背影之中被倾泻出来。朱自清本人在《背影·序》中表示,自己写作《背影》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这也符合他的美学原则,即“意在表现自己”,而这一原则也成为现代散文史的首创。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生动性,详尽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观,并将他的思想和人格涵盖在内,可以说是对一个有血有肉个性生命的完美再现。朱自清的散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代表了传统文化,体现出我国传统美学价值,表现了“温柔敦厚”的美感,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朴素平实的自然美。朱自清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表现形式,成为我国现代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朱自清的文章很能體现其倔强的性格,并反映出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非常贴合朱自清个人的气质,并体现出他丰富的学识。朱自清的散文情真意切,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优美秀丽、温文尔雅,清淡而不失热烈。朱自清创作的抒情小品散文,是他情感外在表达的载体。最早的时候,朱自清的散文内容主要围绕自然风光,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喜欢将山水拟人化,赋予山水丰富的情感色彩。而朱自清向叙事小品散文转变后,则创作出了更多著名作品,典型的包括《背影》以及《儿女》《给亡妇》《冬天》等。只要是阅读过《背影》的读者,都深刻地记得他父亲买橘子时候留下的背影,老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力不从心,但对儿子的爱却并没有减少。 朱自清不仅仅只是一个充满诚挚的儒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人,他更具有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做到了爱恨分明,对于社会乃至民族具有非常强烈的正义感。他崇尚自由民主,崇尚开放先进,而这些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散文作品当中。
  二、朱自清的美学风范
  朱自清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文学地位,主要是因为他革新了散文的美学内涵,为白话散文树立了美学的旗帜,并由此绽放超出清新淡雅的白话散文之花。朱自清的才华与风度,首先体现于他的人性与人情之美,散文是朱自清表达情感的工具,而他本身也属于中国传统的“缘情派”所倡导的性灵文学继承者。而由于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朱自清也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追求自我并解放个性,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完全没有空泛和枯燥的内容,反而是在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情感的波纹,他能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也能在人物的刻画上脉脉含情。他表达情感的主要对象,除了人,就是被拟人化的山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荷塘,在他的笔下都充满情感,表现出非常浓烈的人情味。朱自清不仅钟情自然,对待家人和朋友也充满感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一道,借着游历秦淮河,抒发了自己在刚进入社会后的思想情感。在灯光和月色的共同掩映下,秦淮河的夜景衬托着它的文化氛围,一览无余。虽然在这篇文章当中并没有一句话是直接书写友情的,但整体看来,表达友情的意味却十分明显而浓郁,可以说是一首深情的赞美友谊的诗篇。散文的艺术主要在于心和情以及性的焕发,当有一颗真心时,情感才会变得真挚,而只有情感真实,才有真性,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才会散发出来。对比于鲁迅散文中充满愤怒与嘲笑的审美风格,朱自清的文章就显得真挚且清雅,具有温柔典雅的风范。朱自清喜欢婉约的抒情风格,笔墨较轻且表达含蓄,但语言虽柔和,情感却强烈。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山水和自然就成了他的情感外化物,而这些也总是表现得 情意绵绵且温婉幽深。在朱自清的作品中,温婉柔美的语言表达随处可见,如荷塘月色中对荷叶的描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水光的描写等。如果说《背影》这样的作品主要体现的是情感之美,那么《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则主要体现语言美与氛围美。通过读朱自清的文章,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沉静的古典美,他喜欢描写月、绿、梦,非常喜欢自然山水,也喜欢人间真情,而这些物象都是静态的。这样的审美基调,也决定了朱自清的审美性格,只有这些宁静的物象才符合他温文尔雅的性情。
  三、对于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评析
  《背影》的文学价值极高,文体上属于叙事性抒情散文,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往事,描述作者20岁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发生的事。当时作者的祖母去世,而父亲也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作者从北京回到老家同父亲一起奔丧,丧事办完后父子一同来到南京火车站,父亲为儿子送行,于是引出了文中最经典的部分。在《背影》一文中,可以看到父爱的伟大,并且能够深切体会到当时朱自清的伤感之情。全文字数虽然不多,叙事风格也比较平静,但父子之间浓重的亲情却跃然纸上。《背影》的内容亲切,并且感情真诚,极具人性意味,并且语言细腻,文笔朴实,情节简单但情感精细。《背影》从父亲送儿子上车开始,主要笔墨都落在老父亲的背影上,看似是送别,实际是在描述背影。对于背影的取材,能够提升文章的新鲜感,因为从没有作者以这个角度抒情,因此也体现出文章独具匠心的特点。原本人们的背影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一般也不会引人注意,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基于这样的角度表达情绪,但朱自清却将背影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好像影视作品一样,通过特写镜头,将父亲的背影凸显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体会到深沉的父爱和父子之情。通常,人们在描述父子情深时,往往会基于父亲或儿子的各种遭遇叙述,也可能抓住人物细微的表情描写,但朱自清却并不是这样,他巧妙地选择了描述背影,并以此为文眼而使背影成为联结父子之情的关键点。一个背影,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真切的爱,并且体现出父亲操劳、颠沛的生活,也激发了儿子的感慨与沉思。在《背影》这部作品中,总共出现了四次背影:第一次在文章最开始,朱自清开始回忆过去,寄托无限思愁,感慨父亲背影的难忘;第二次在父亲给他买橘子时,也是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地对背影的描述,父亲拖着不太方便的身体,步履蹒跚地穿过铁路,艰难地走到月台给儿子买橘子 ;第三次是朱自清在车上、父亲在月台,父亲留下橘子后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背影;第四次在文章最后,朱自清在收到父亲快要病逝的通知后,又回忆起父亲那个略显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和黑布马褂的背影。文中出现四次的背影,是贯穿文章情感思路的中心。最开始和最后这两次对背影的描写是虚写,主要为了表现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起到一语双关、前后呼应的效果。而中间的两次对背影的描述则是实写,画面细腻且情感深刻,并且先进行了详写,描述了父亲的穿戴,主要描述的是父亲买橘子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动作,语言非常细致,然后是略写,对于父亲告别后离开的背影,只是提了一笔,从而表现出朱自清的思念和回味之情。《背影》正是对于这四次的背影进行叙写的方式,使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父子情深,而且也正是由于朱自清的真心真情,使得文章的主旨也得到了最真实和最鲜明的表达。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多见对母爱的表述,对于父爱的描写则相对较少。但朱自清的《背影》却是不同,它不仅对父爱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描写,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写了父子相互之间的情感,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四、结语
  对于《背影》的理解不能跳脱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那个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日子里,广大人民群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虽然朱自清只是写了自己一家的遭遇,但却表达了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五四”新文学的太阳照耀了朱自清,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恬静的背影。通过探讨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散文作品,我们也应思考,做到文学创新,走出局限,直接沐浴新文学的太阳,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其他文献
阳光灿烂的日子 渴望一场雨  打湿江南的春 淋透江南的夏  滋润江南的秋 落满江南的冬  然后 在江南的雨季里  走進长满青苔的小巷  躲进一把油纸伞下  聆听江南雨季的呢喃  咀嚼江南雨季的悲欢  彼此已站成了一道风景  任由雷电恣肆 任由风儿揣摩  任由路人欣赏 任由过客评说  唯有一声叹息 冰清玉洁  像雪花一样 凝结成  江南雨季里不朽的爱情
冬月十一  是秋风,柿子摇落一地  雪花大步大步爬上山。就留下了  过年猪嚼着红薯最后的甜蜜  掉光叶子的核桃枝,孤独地  对着天空张牙舞爪  是时候了,冬月十一  我的母亲怀胎十月  还去山里找柴,捞落叶  她在我家背后的坪子生下我  睜开眼,人间无恙  世界是通透的寒  吃着泥巴长大的童年  像猴子一样爬到树梢  就能掰下一背篓的干柴  母亲与火塘  驱走与生俱来的冷与孤独  就像是神的旨意 
第一次遇见重庆,仅是西藏之旅的中转,但这短暂的休憩,至今萦绕于心,久久不肯散去。  那日从厦门飞往重庆,办理完入住,约莫中午12点半。由于次日清晨大家都要起早赶飞机飞往拉萨,所以在重庆我们能够游历的时间不多,这也自然成了“散拼团”的一种遗憾。毕竟这是举世闻名的“山城”,既来之,不多走走怎能成呢?幸好来之前,不少热心的朋友发来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旅行攻略。有些时候,提前做些规划总是好的,至少可以少走些弯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众多企业正在进行改革。以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就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管理模式,而应该适应新时代的潮流,查找问题,发现不足,并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现就针对目前企业档案日常管理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企业档案日常管理环节中的问题    1、企业档案归档困难
摘 要:《潘神的迷宫》是由吉尔莫·德尔·托罗编剧的一部西班牙语奇幻作品。作品以1944年二战期间的西班牙为背景,虽然并未正面表现反战,但通过幻想与现实二维叙事模式展开故事情节,以各种意象作纽带,运用象征手法,以隐喻为主要手段作象征化表达,塑造了两个平行世界侧面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本文将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象征的叙事手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潘神的
摘 要: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曾经为报社撰稿,后来在得克萨斯州当银行出纳,因挪用公款被判入狱,在狱中,他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写文章。出狱后,欧·亨利迁居纽约,在他的小说里,经常会用浪漫的笔调描写普通的地方和小人物的生活,故事的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他的代表作主要包括《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最后一片常春藤》、《带家具的房子》、《警察与赞美诗》、《财神与爱神》等。本文将举例分析欧·亨
自北征南滚滚来,冰天雪地荡尘埃。  疾風凛冽悲琼树,朔气寒光百草哀。  路上车流非往日,长街贾贩店无开。  冬狂岁末清辉近,柳舞情丝春剪裁。  注:清辉,指日月的光辉。  暖冬春韵  青苗碧绿草金黄,小鸟枝头舞吉祥  翠麦抚风花绽笑,寒英叶缩蕊芬芳。  山南腊月无冰雪,岭北隆冬有暖阳。  梦幻蝶飞蜂唱韵,依稀处处尽春光。
摘 要:语用偏离也被称作语用搭配异常,指的是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语用含义与语义含义不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偏离。小说《敲诈》由英国著名小说家亚瑟·黑利创作而成,讲述了一对伯爵夫妇被一名私家侦探敲诈勒索的故事。本文旨在分析《敲诈》中由于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准则所造成的语用偏离。  关键词:语用偏离;合作原则;《敲诈》  作者简介:于航(1996.7-),女,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辽宁大学
小麦花儿香  收割多少金黄  就泛滥多少炽热的回忆  曾经的花香结成硕果 归仓  她笑弯了腰 把头埋进土壤  和我玩起捉迷藏 弥漫的清香  已告知藏身的方向  百姓种植金色的希望  在芒種的节气里  醉了那个最初的梦想
摘 要:诗教是我国独有的诗词文化传统,它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系统的诗教传是从孔子开始建立统的,经过历代的变革,逐渐从“《诗》教”演变为“诗教”。本文将古代诗教文化以时代精神来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如何将传统“诗教”变为现代“教诗”。  关键词:孔子;诗教;教诗;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谢晓谦(1996-),女,汉族,广东惠州人,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助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