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乙酸”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智慧引领,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教学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完成乙酸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符号-微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 “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五导;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乙酸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6–004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五导”教学模式介绍
近年来,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导学、精讲、勤练”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在各学科进行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已成为学校常态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借鉴化学组前期取得的课改经验,设定“五导”教学模式。“五导”是指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智慧引领,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闻、讲、辩、觉、练”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激趣、感知、理解、深化、迁移”的认知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的模式框架见图1。
2.1 导入,在激趣中渗透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投影]镇江有名特产的图片资料。
[引言]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流传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大家知道香醋中含有哪种重要的有机物?
[学生]醋酸、乙酸。
[教师]看一段视频,了解醋酸的生产与用途。看完视频后,大家可以交流醋酸在生活中的其他妙用。
[归纳]醋酸除了用于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化工生产。
设计意图:由“镇江三怪”引出醋酸并让学生了解醋酸的生产、用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导入,在激趣中渗透学科价值,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2.2 导学,在感知中实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教师]这是一瓶醋酸试剂,大家通过以下活动来探究它的物理性质。
[投影]活动探究1:(1)在一试管中倒入1mL醋酸,观察醋酸的顏色、状态、气味以及溶解性等。(2)向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色、闻味以及其他实验操作获知乙酸的物理性质。
[归纳]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乙酸凝固点为16.6℃,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俗称冰醋酸。
[教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手剥蛋壳的剧情,今天我们一起见证用醋酸剥开蛋壳。
[投影]活动探究2:白醋剥蛋,白醋一小瓶,鹌鹑蛋一个。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醋酸具有什么性质?在它的结构中存在什么官能团?在官能团中是什么键断裂会导致酸性?通过提供的球和棍,拼接出乙酸的球棍模型,并依次写出醋酸的分子式、结构式与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通过现象得出醋酸具有酸性,结构中存在着羧基,酸性是由于羧基中氧氢键断裂所导致的结果。大多数学生结合乙醇、乙醛的结构特点,成功拼接出乙酸的球棍模型,能正确书写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结构简式。
[归纳]醋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和石蕊试液、锌粒、碳酸钙等物质发生反应。一定浓度的醋酸具有抑菌功能,不需添加防腐剂,这也是香醋久置不坏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述说结论,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通过学生的活动、感知,进行新旧知识联系,拼出乙酸的球棍模型,正确书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通过教师的导学,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化学事实来预测乙酸的结构模型。
3.3 导议,在理解中完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电离,是断裂羧基中的氢氧键,让我们继续观察乙酸的模型,想一想还有什么化学键可能断裂?
[学生]引发思考,开始讨论并大胆猜想,有学生提到羧基中的碳氧键也可能断裂。
[投影]活动探究3:如图3装置所示,在甲试管中加入3mL乙醇、2mL浓硫酸和2mL乙酸的混合溶液。按图3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地加热3~5min。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归纳]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酯化反应类型。由于该反应存在化学反应限度,所以方程式书写时要用可逆符号。
设计意图:利用乙酸结构特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预测化学变化的可能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猜想因势利导引出乙酸和乙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酯化反应。通过教师的导议,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分享师生、生生间的智慧,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重要性。
2.4 导悟,在深化中增强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教师]看乙酸的结构式,见图4。乙醇与乙酸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是不是就如刚才这位同学猜想的断②号键?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怎样进行验证呢?大家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怀着急切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想揭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查书、交流、讨论、发言,完成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归纳]乙酸是羧酸的代表性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常常是重要的中间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实现了乙醇、乙醛、乙酸以及乙酸乙酯的部分转化关系。对于大家刚才提出的乙酸乙酯能否转化成乙酸和乙醇,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乙酸知识,通过教师的导达,学生将乙醇、乙醛以及乙酸乙酯这些典型的有机物有效结合起来,达到知识的串联。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让学生获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避免机械的记忆。
3 结语
朱永新说过,理想的智育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2]。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具体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该是实现一个趋向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3]。“乙酸”教学秉承上述教学思想,借助“五导”教学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教师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有逻辑的课程框架,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一步步地支持、协助学生完成乙酸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三重表征”的思维形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参考文献:
[1]刘志峰,韩雪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6,(10):35~38.
[2]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育精华[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76~80.
[3]温·哈伦著.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3.
[4]孙夕礼等.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J].化学教学,2016,(4):44~47.
关键词:五导;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乙酸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6–004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五导”教学模式介绍
近年来,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导学、精讲、勤练”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在各学科进行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已成为学校常态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借鉴化学组前期取得的课改经验,设定“五导”教学模式。“五导”是指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智慧引领,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闻、讲、辩、觉、练”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激趣、感知、理解、深化、迁移”的认知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的模式框架见图1。

2.1 导入,在激趣中渗透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投影]镇江有名特产的图片资料。
[引言]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流传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大家知道香醋中含有哪种重要的有机物?
[学生]醋酸、乙酸。
[教师]看一段视频,了解醋酸的生产与用途。看完视频后,大家可以交流醋酸在生活中的其他妙用。
[归纳]醋酸除了用于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化工生产。
设计意图:由“镇江三怪”引出醋酸并让学生了解醋酸的生产、用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导入,在激趣中渗透学科价值,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2.2 导学,在感知中实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教师]这是一瓶醋酸试剂,大家通过以下活动来探究它的物理性质。
[投影]活动探究1:(1)在一试管中倒入1mL醋酸,观察醋酸的顏色、状态、气味以及溶解性等。(2)向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色、闻味以及其他实验操作获知乙酸的物理性质。
[归纳]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乙酸凝固点为16.6℃,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俗称冰醋酸。
[教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手剥蛋壳的剧情,今天我们一起见证用醋酸剥开蛋壳。
[投影]活动探究2:白醋剥蛋,白醋一小瓶,鹌鹑蛋一个。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醋酸具有什么性质?在它的结构中存在什么官能团?在官能团中是什么键断裂会导致酸性?通过提供的球和棍,拼接出乙酸的球棍模型,并依次写出醋酸的分子式、结构式与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通过现象得出醋酸具有酸性,结构中存在着羧基,酸性是由于羧基中氧氢键断裂所导致的结果。大多数学生结合乙醇、乙醛的结构特点,成功拼接出乙酸的球棍模型,能正确书写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结构简式。
[归纳]醋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和石蕊试液、锌粒、碳酸钙等物质发生反应。一定浓度的醋酸具有抑菌功能,不需添加防腐剂,这也是香醋久置不坏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述说结论,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通过学生的活动、感知,进行新旧知识联系,拼出乙酸的球棍模型,正确书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通过教师的导学,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化学事实来预测乙酸的结构模型。
3.3 导议,在理解中完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电离,是断裂羧基中的氢氧键,让我们继续观察乙酸的模型,想一想还有什么化学键可能断裂?
[学生]引发思考,开始讨论并大胆猜想,有学生提到羧基中的碳氧键也可能断裂。
[投影]活动探究3:如图3装置所示,在甲试管中加入3mL乙醇、2mL浓硫酸和2mL乙酸的混合溶液。按图3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地加热3~5min。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归纳]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酯化反应类型。由于该反应存在化学反应限度,所以方程式书写时要用可逆符号。
设计意图:利用乙酸结构特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预测化学变化的可能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猜想因势利导引出乙酸和乙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酯化反应。通过教师的导议,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分享师生、生生间的智慧,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重要性。
2.4 导悟,在深化中增强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教师]看乙酸的结构式,见图4。乙醇与乙酸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是不是就如刚才这位同学猜想的断②号键?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怎样进行验证呢?大家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怀着急切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想揭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查书、交流、讨论、发言,完成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归纳]乙酸是羧酸的代表性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常常是重要的中间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实现了乙醇、乙醛、乙酸以及乙酸乙酯的部分转化关系。对于大家刚才提出的乙酸乙酯能否转化成乙酸和乙醇,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乙酸知识,通过教师的导达,学生将乙醇、乙醛以及乙酸乙酯这些典型的有机物有效结合起来,达到知识的串联。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让学生获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避免机械的记忆。
3 结语
朱永新说过,理想的智育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2]。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具体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该是实现一个趋向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3]。“乙酸”教学秉承上述教学思想,借助“五导”教学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教师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有逻辑的课程框架,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一步步地支持、协助学生完成乙酸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三重表征”的思维形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参考文献:
[1]刘志峰,韩雪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6,(10):35~38.
[2]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育精华[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76~80.
[3]温·哈伦著.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3.
[4]孙夕礼等.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J].化学教学,201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