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为初中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舞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表演剧,让学生分角色饰演,进而直观清晰地呈现课文内容。新课程改革呼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语文课本剧能够为初中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舞台,也能让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语文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文学性,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其人文情怀。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存在的浓厚兴趣,而教师恰巧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开展语文课本剧的立足点,科学合理地将语文课本剧应用于语文实践教学环节。课本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整体布局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从中选择表现性和典型性强的课文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进行细致讲解,接下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挑选表现性强和叙事型的课文内容作为语文课本剧表演的依据。教师还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相关的视频文件为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以此为基础给予学生表演指导。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细致讲解生字和生词,从而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由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以及哲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和道理,接下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章进行解释。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素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本剧进行编制,在原创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改编,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并在表演完成后完成评价和总结。
  二、利用语文课本剧促使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而语文课本剧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以演促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开展语文课本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相应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和全面分析,让学生充分借助教辅工具或者其他文献资料,在结合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语文课本剧的编写以及指导方面,在编写以及排演剧本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并有意识地将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放在台词当中,让学生在表演完成后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回答,鼓励学生突破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白话文体因此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遇到的难点字词,应该自主学习之后编写课本剧。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编写的课本剧,并在学生表演当中关注学生的表演过程和台词翻译情况,记录好翻译不当的内容。当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耐心询问学生是否存在不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并让部分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进行表述。最后,教师可以将记录下来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告知学生,同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利用语文课本剧促进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逐步深入,知识储备和知识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课本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语文课本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剧的应用价值:第一,这是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组,组织各个小组完成课前预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能够将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提高对文章这词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现场对文章进行扩充和改编,编排成内容丰富的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有效锻炼学生的应变思维以及即时写作能力。第三,教师可以借助随堂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课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文章内涵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对课堂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将语文课本剧打造成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语文课本剧在初中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应用成效,能够有效辅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稳步提升。教师要提高对语文课本剧应用的重视程度,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课本剧教学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启迪美、传播美、塑造美的艺术家,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像住在春风和暖的地带,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唤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地培养起
随着“学讲计划”在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逐渐深入,作为一名用心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也越来越领略到了“学讲方式”的教学精髓。做人有做人的原则,教书也同样有教书的原则,教学原则像是教学这条路上的路标,提醒着我们前面的方向。“学讲计划”的教学原则就是我教学的路标,但有些原则并不是死的,在这些原则上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死的原则变成活的原则,“学讲计划”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一、掌握学情原则—
回顾自己二十四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自己第一节课的“说起话来忘记板书,板好书后又不知该说什么”到现在的把控自如;从过去的照本宣科到现在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从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到實践“语文亲验阅读”;从过去只听别人讲到现在也可以讲给别人听……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老师、学生分享过成功的喜悦。  一、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老师,我自觉关注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有一定梯度的。如何循序渐进的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梳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呢?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一方面立足必修与选修教材,整合内容,探索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有侧重、有梯度、科学有序的诗歌教学策略。  第一梯度: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从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从这篇文章联系到那篇文章,从这段文字联系到那段文字,从课内联系到课外,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学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  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中刻画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而作者罗贯中最为着力刻画的人物当数诸葛亮了。鲁迅曾评价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诸葛亮真的有小说中描写的如此“神通”?我们不妨顺着小说的情节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要说到诸葛亮的得失,就不得不说到《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要说到“桃园三结义”,又不得不先提提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关羽。因为后来他镇
屈原的形象,无疑是很复杂的:他是杰出的诗人,后代文人的精神标杆;同时又是楚国失败的改革的牺牲品。他怀着绝望投汨罗江自杀,断绝了楚国的最后希望,为后人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作为后人,我们有必要探求他的改革悲剧,以供参考。  屈原改革失败,有以下因素:(1)性格因素。屈原特立独行,不屑与小人为伍,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嘲讽。“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字里行间充满鄙夷与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新课改过程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对课程管理政策实施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有关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提法和实施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期待。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如何有效地予以操作和实施,我国很多农村中小学却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人手,长时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门槛前徘徊着,显然这对于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快速推进是很不利的。正是基
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力量,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
散文是文学知识中最具情感、智慧、审美的表现形式,散文的笔法多样,自由活泼,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家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初中语文学习中,散文占据语文知识点较大的部分,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文学能力得以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具体实施策略上,教师应可以参考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初中很多散文都蕴含了作者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