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力活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

来源 :体育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en87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期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对某市学龄儿童(9-11岁)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人体测量学变量、学业成绩、执行功能、20米往返跑和体力活动进行测量.结果:体力活动对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产生直接效应,但对学业成绩不存在直接效应;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体力活动与学业成绩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儿童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通过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作用,侧重发展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突破了训练学理论和现有认知的“常理”.为揭示这一突破背后的训练学问题,此篇训练学对话录主要运用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方法,对短跑训练的“人种论”、体能与技术关系、技术关键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短跑训练的“人种论”理念并不成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趋于实践理性的训练是关键;短跑体能训练应以有利于专项技术表达为依据,体能与技术二分的做法值得商榷;运动技术的形成是一种身体认知范式的建立,跑步姿势因人而异,臀肌积极下压、连贯性强和能量输
体育教学内容操舞化是指体育教学中广泛使用体操和舞蹈类项目,以及竞技体育项目被改造为操舞形式的现象.该现象可归因于:顺应当下民众的身体文化认同与身体运动审美观念;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传统的延续;教授与学习形式相对灵活;能有效规避体育课程教学的安全问题;适合大班教学与场地紧缺的现实情境;有利于组织表演和集体练习等.但过度的操舞化导致教育功能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全方位育人;遮蔽了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本研究提出应合理发展,发挥操舞类项目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慎重改造,避免对其他运动项目的过度操舞化;全
《体育与科学》杂志在几十年的办刊中,一直致力于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从阐释学的视域对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存在的体育运动做文化阐释学的方法论建设,到2010年后,从“身体认知”出发做“体认范式”的运动行为叙事研究.4月17日《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再次以“体育学学科新图景”为主题,研讨体育学学科定性,探讨了以下问题:(1)以厘清研究对象为标志,“运动行为”叙事方法论为准绳,直面运动行为实践中的真实性,提出——“将思维中才存在的,当成运动行为现实中也可能存在的”——集体无
为探究布迪厄实践理论对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的启示,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关键概念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方式.(1)建构以实践依据、实践空间、实践媒介为核心要素的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结构框架.(2)体育行动者以资本为实践媒介、以惯习为实践依据、以体育场域为实践空间进行互动和竞争,从而产生了体育实践,体育实践又反作用于体育场域,从而影响体育场域内研究范式建构的个体惯习和资本.(3)对体育场域规则的认同和体育惯习所映射的实践规律
50年来,扎根理论已然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方法策略,各大流派在某些方面虽有歧见,却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其中便包含迭代过程.但总体而言,体育学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迭代过程的运用方面尚有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通过对扎根理论方法原著与SSCI、CSSCI期刊中相关体育学文献的回顾,围绕迭代过程的核心要素,探究当前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学文献对迭代过程的认识偏差,并分析成因.研究表明,迭代过程是一种基于资料收集-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交互作用的动态步骤,但学界部分成果因对迭代过程的使用偏差与学理性认识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分析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发展校园足球的意义: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满足健康需求;健全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提升身体素养;扩大足球运动产业规模,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青少年体育文化发展,增强文化实力.发展困境表现为发展理念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运动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品牌塑造不充分.提出对策:校园足球回归真义,突出教育价值功能;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训练提升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不同区位优势;加强宣传充分认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