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中段白垩纪以来阶段性构造抬升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来源 :地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重要区域,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反映的祁连山地区白垩纪以来阶段性隆升和扩展新认识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分别采自南祁连陆块、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中祁连陆块和北祁连缝合带22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24±11)Ma与(13±2)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3.6±2.3)μm和(10.3±1.8)μm之间。时间-温度反演模拟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至少经历了3个重要构造活动阶段:1)白垩纪早期(>(129±14)115±17Ma)祁连山隆升,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的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大,并且祁连山南部可能率先抬升而初步构成高原的东北边界;2)白垩纪中晚期—中新世((115±17)25±7Ma)祁连山构造平静,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低;3)中新世以来祁连山由南向北逐渐扩展,构造活动强烈而最终形成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祁连山白垩纪早期的快速冷却过程可能是受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的影响;中新世以来向北扩展则主要是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
其他文献
结合贵州省毕节地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486口钻井资料发现:构造、岩性和地貌是控制钻孔是否成井的主要因素,应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分析。寒武系娄山关组(C2-3ls)、二叠系茅口组(
在输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输液人数多,护理人力不够导致接瓶不及时;另一方面是未做好病人输液健康教育未及时将输液调节器关闭而导致接瓶时液体已流至茂菲氏滴管下很长一段。传统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照顾者的心理及相关因素。[方法]在新疆一所三甲医院收集176例脑卒中后有功能障碍病人照顾者的资料,176例资料齐全,无遗漏,主要调查工具有:对病人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危重病人行CVVH治疗的临床资料,CVVH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CVVH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产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2012年9月进入产科的新护士15人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4月—2013年9月进入产科的新护士15人设为
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是治疗早、中期肾癌的主要方法。而鲍曼不动杆菌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表面、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