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本文阐述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積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基地,更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校园里营造“崇尚核心价值观、学习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的思想需要
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政治敏锐性和判别力较差,他们的很多观念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他们在信息选择和甄别方面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是迷惘与困惑。这使得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常常会选择追随当时社会的流行观念,而由于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能力的相对不足,大学生往往无法做到正确判断社会流行观念的利弊,出现从众而非从优的趋向。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广大学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培育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之才的光荣使命。
二、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还未完全覆盖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传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解决“知”才有“行”。但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及时,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宣传教育未实现全覆盖。比如,同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普遍,只有9.2%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网络,但是却只有2.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大力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更好地领会和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未形成人人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
开展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首要任务的核心内容,必须要全员参与,形成人人教育的氛围。但是,本校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教职工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是思政课教职工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应从我做起,积极践行;觉得身边的同学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到30%;只有50%的教职工在岗位工作中经常结合实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近一半的教职工在岗位工作中有时结合实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灌输”为主,“内容空洞、乏味”,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并无两样,内容“大、空、虚”,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做。部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一般,部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没有完全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没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加强宣传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持续的灌输,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并使之贯彻落实在学习生活中。因此,必须抓好宣传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在内容上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不能只单方面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研究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他们的精神诉求和成长愿望,找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增加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注重课堂教学,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首先,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其次,要促进高校课程体系完善,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编写到教材中,纳入教学环节。加快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之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化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实践是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实践中,能够向社会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深刻感知“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心风尚。
4、注重典型引导,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感人事迹。通过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模范人物为楷模,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使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难以抉择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刻以典型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要使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并持之以恒。高校中的典型师生是大学生最容易学习的典型。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宣传典型师生,使大学生真正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 隋璐璐 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简介:
张艳琼(1982年-),女,四川西充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積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基地,更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校园里营造“崇尚核心价值观、学习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的思想需要
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政治敏锐性和判别力较差,他们的很多观念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他们在信息选择和甄别方面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是迷惘与困惑。这使得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常常会选择追随当时社会的流行观念,而由于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能力的相对不足,大学生往往无法做到正确判断社会流行观念的利弊,出现从众而非从优的趋向。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广大学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培育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之才的光荣使命。
二、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还未完全覆盖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传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解决“知”才有“行”。但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及时,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宣传教育未实现全覆盖。比如,同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普遍,只有9.2%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网络,但是却只有2.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大力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更好地领会和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未形成人人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
开展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首要任务的核心内容,必须要全员参与,形成人人教育的氛围。但是,本校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教职工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是思政课教职工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应从我做起,积极践行;觉得身边的同学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到30%;只有50%的教职工在岗位工作中经常结合实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近一半的教职工在岗位工作中有时结合实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灌输”为主,“内容空洞、乏味”,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并无两样,内容“大、空、虚”,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做。部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一般,部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没有完全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没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加强宣传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持续的灌输,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并使之贯彻落实在学习生活中。因此,必须抓好宣传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在内容上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不能只单方面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研究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他们的精神诉求和成长愿望,找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增加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注重课堂教学,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首先,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其次,要促进高校课程体系完善,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编写到教材中,纳入教学环节。加快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之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化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实践是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实践中,能够向社会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深刻感知“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心风尚。
4、注重典型引导,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感人事迹。通过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模范人物为楷模,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使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难以抉择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刻以典型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要使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并持之以恒。高校中的典型师生是大学生最容易学习的典型。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宣传典型师生,使大学生真正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 隋璐璐 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简介:
张艳琼(1982年-),女,四川西充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