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2月1 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三峡工程。7月3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147次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三峡特区,特区政府直属国务院领导,川鄂两省凡有移民的地区,划归三峡特区政府管辖“。
10月26日,在国务院第47次常务会议上,与会者再次研究三峡工程问题,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顾明在发言中说,三峡特区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沿海经济特区的性质不一样,把“三峡”冠于“特区”的名称,容易造成混淆,建议将“三峡特区”改个名字。国务院负责人当场征求意见:”如果这个名称不行,是不是就叫三峡行政区?”这个名称获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会后,又有人研究了宪法,说上面没有设“行政区”的说法。于是,水电部党组几经商讨,再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组建“三峡省”。
1985年4月15日,“三峡省筹备组”在湖北宜昌市桃花岭饭店挂牌亮相,并召开了第一次党组会议。与会者讨论确定了“三峡省”筹备组第一批12个办事机构。筹建中的“三峡省”位于长江中上干流域及大巴山和七曜山、武陵山之间,地处四川省东部现为重庆市东部、湖北省西部,南与湘、黔毗邻,北与陕西接壤。长江横贯其间,流经15个县市,流程769公里。未来“三峡省”的省会是宜昌市。“三峡省”总面积为8421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759.65万人。198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89.82亿元。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年为三峡库区投入2000万元,进行开发性试点移民。到1992年,国家仅此一项就为三峡库区投入近5亿元。至此,机构设立、领导到位、资金有了着落,“三峡省”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1 985年3月,中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有些政协委员对三峡工程提出了反对意见。会后,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建设组组长的孙越琦不顾92岁高龄,亲率9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政协委员奔赴四川,从重庆顺江而下,对三峡库区进行了长达38天的实地考察。然后,他向党中央呈送了一份题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调查报告。
不久,中共统战部在京召开党外人士会,孙越琦等老先生对此“再谏不讳”。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也大声呼吁,希望三峡工程进一步论证。
1986年3月31日,担任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谈话中,傅朝枢 几次询问在海内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 问题,邓小平郑重地表示:”中国政府所作 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 工程这样关系子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会周 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 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行 事的。”
到底如何决策,国务院主要负责人 考虑再三,决定再到三峡库区进行一次考 察,然后作出最后决定。参加这次考察的 还有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政协 副主席王任重和十几位部长。
回到北京,国务院主要负责人特意 将此次考察三峡的情况及想法向邓小平 作了汇报。看了三峡之后,认为有3个问 题:技术、经济、政治。技术、经济的问题都 可以解决,难办的是政治问题。一些反对 的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有一些人主 要是对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问题有意见, 如果将来人大审议时,有了弃权或反对,就成了政治问题。
邓小平听了国务院主要负责人的汇报,讲了话:如果技术、经济上可行,还是应该上。上有政治问题,不上政治问题更大。
在这次汇报之后的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2号文件的形式,下达了《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通知》。当天,就有人搭乘飞机,离开了宜昌。几百干部怅然离去,只有一岁多点的“三峡省筹备组”悄然撤销。三峡工程后来峰回路转,上马开工,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果。
原来的“三峡省”管辖的湖北宜昌和匹川万县等地,后来又划归为鄂、川两省管理。不过从后来出现的重庆直辖市的行政区域上,还是可以看出它与“三峡省”的联系。
10月26日,在国务院第47次常务会议上,与会者再次研究三峡工程问题,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顾明在发言中说,三峡特区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沿海经济特区的性质不一样,把“三峡”冠于“特区”的名称,容易造成混淆,建议将“三峡特区”改个名字。国务院负责人当场征求意见:”如果这个名称不行,是不是就叫三峡行政区?”这个名称获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会后,又有人研究了宪法,说上面没有设“行政区”的说法。于是,水电部党组几经商讨,再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组建“三峡省”。
1985年4月15日,“三峡省筹备组”在湖北宜昌市桃花岭饭店挂牌亮相,并召开了第一次党组会议。与会者讨论确定了“三峡省”筹备组第一批12个办事机构。筹建中的“三峡省”位于长江中上干流域及大巴山和七曜山、武陵山之间,地处四川省东部现为重庆市东部、湖北省西部,南与湘、黔毗邻,北与陕西接壤。长江横贯其间,流经15个县市,流程769公里。未来“三峡省”的省会是宜昌市。“三峡省”总面积为8421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759.65万人。198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89.82亿元。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年为三峡库区投入2000万元,进行开发性试点移民。到1992年,国家仅此一项就为三峡库区投入近5亿元。至此,机构设立、领导到位、资金有了着落,“三峡省”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1 985年3月,中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有些政协委员对三峡工程提出了反对意见。会后,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建设组组长的孙越琦不顾92岁高龄,亲率9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政协委员奔赴四川,从重庆顺江而下,对三峡库区进行了长达38天的实地考察。然后,他向党中央呈送了一份题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调查报告。
不久,中共统战部在京召开党外人士会,孙越琦等老先生对此“再谏不讳”。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也大声呼吁,希望三峡工程进一步论证。
1986年3月31日,担任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谈话中,傅朝枢 几次询问在海内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 问题,邓小平郑重地表示:”中国政府所作 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 工程这样关系子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会周 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 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行 事的。”
到底如何决策,国务院主要负责人 考虑再三,决定再到三峡库区进行一次考 察,然后作出最后决定。参加这次考察的 还有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政协 副主席王任重和十几位部长。
回到北京,国务院主要负责人特意 将此次考察三峡的情况及想法向邓小平 作了汇报。看了三峡之后,认为有3个问 题:技术、经济、政治。技术、经济的问题都 可以解决,难办的是政治问题。一些反对 的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有一些人主 要是对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问题有意见, 如果将来人大审议时,有了弃权或反对,就成了政治问题。
邓小平听了国务院主要负责人的汇报,讲了话:如果技术、经济上可行,还是应该上。上有政治问题,不上政治问题更大。
在这次汇报之后的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2号文件的形式,下达了《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通知》。当天,就有人搭乘飞机,离开了宜昌。几百干部怅然离去,只有一岁多点的“三峡省筹备组”悄然撤销。三峡工程后来峰回路转,上马开工,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果。
原来的“三峡省”管辖的湖北宜昌和匹川万县等地,后来又划归为鄂、川两省管理。不过从后来出现的重庆直辖市的行政区域上,还是可以看出它与“三峡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