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舌尖体”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人与上天和大海之间的约定……”
  上面两段话,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忒有文采、忒有美感呢?但如果告诉你,二者要表达的不过就是“嗑瓜子”“晒鱼干”这两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时,你是不是觉得“特无语”?
  不要惊异,这就是近期流行的“舌尖体”。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以下简称《舌尖Ⅱ》),因其解说词带着一种特有的语言风味,给“吃”这一项稀松平常的活动赋予了别样的文艺色彩,于是一种模仿该纪录片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开始在网上蔓延。
  “厚重香浓的酱汁将土豆泥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软糯滋润,这质朴的美味蕴藏着阿巴拉契亚山区人们对南方美食的依恋感触……”《舌尖Ⅱ》里的解说词,以其文艺范十足的造句模式,直接冲击着观众的美感神经,让平时少读或不读文学作品的网友们“忽然来了精神”,不禁跃跃欲试地模仿起来。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自制的视频《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其开场白是这样写的:“北京海淀,太平洋吹来暖湿的季风,学霸正在疯长,又到了大学生们最忙碌的季节——考试季。由早餐带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繁重的复习后身体所必需的蔗糖。”《舌尖Ⅱ》每到一集结尾都会由食物上升为文化,《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则将泡面与大学情谊联系在一起,其在最后的解说词中写道:“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宿舍泡面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各奔东西后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大学宿舍”。——简直深得《舌尖Ⅱ》之精髓,令人拍案。
  几乎同时,股市版、油条版、高考版等“舌尖体”一夜之间充斥网络,几乎任何一样事物都能用“舌尖体”进行表达。试看这样一段:“夏季,刚沐浴完毕的女孩儿,水嫩的肌肤,血液36度配上微醺的夏风,正是最美好的滋味。对于蚊子阿山来说,这也正是它一年中享受大自然最宝贵馈赠的时刻。”看完后,你是不是感觉云里雾里?其实意思很简单,这不过就是“女孩被蚊子叮咬了”。
  “‘舌尖体’是真美的语言!”某论坛里的网友这样说道。细读这些“舌尖体”就会发现,它既不像过去流行的“甄嬛体”“羊羔体”一般浅薄,也不像“琼瑶体”那样矫情,更不像早段时间流行的“最炫文言风”那样生搬硬套。要写出“舌尖体”这样的文字,着实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正如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的那样:“网友们的造句都很棒,可以看得出,这些人要是没有些文字功底,是写不出‘舌尖体’这样的句子来的。”覃凤余教授认为,网友对“舌尖体”的模仿与创造,是被《舌尖Ⅱ》片中解说词的魅力所折服的表现,从中受到了特有韵律和美妙词语的感染;“舌尖体”的文化底蕴较强,能给人带来文字的艺术享受。
  笔者认为,“舌尖体”除了辞藻华丽之外,无论是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还是内容所承载的中国饮食与文化,都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一种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舌尖体”本身坚守着汉语所应有的纯洁高雅。
  由此看来,这回流行“舌尖体”的确是美的语言。读着“望着窗外最明亮最透彻的阳光,感受着手中微烫的温度,唇舌磨合间,热气缭绕中,享受着独特的美味,这是给辛勤劳作的人们最好的馈赠”(《舌尖体·喝咖啡》)这样的语句,你是否也感觉像在品尝一杯令人回味的咖啡呢?
  细论起来,每一种“体”的流行,其实都是一次网络造句的狂欢。有专家研究称,大规模、大范围的网络造句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们在精神追求上有更多诉求的时候,语言的娱乐功能就彰显出来,网络造句是网民们情绪的一次次宣泄,是全民的文化创造,更是全民的现实批判。
  因此,无论是那种“体”流行,其背后所反映的公众心态都是大同小异的,其表现是“众人参与”,其目的是“发出声音”,不管是彰显个性也好,集体无意识也罢,总之是“重在参与、来者不拒”,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方毅华指出的那样:“网络造句这种‘集体的狂欢’,网友一分钱稿费也拿不到,但却在这种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表达欲。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有时候比看电视本身还快乐。”
  此次流行的“舌尖体”也不例外。比如《“舌尖体”·炒股》:“收盘了,股民小刘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美食。两广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读过之后可以感受到,其言语间流露着股民的心酸与无奈。
  窥斑见豹,网络造句其实不但是全民的文化创造,更是全民的现实批判。在传统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中,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推广主要通过精英阶层,普通人是很难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的。在互联网世界中,草根阶层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意见,吸引大众关注的平台。而草根阶层以娱乐的态度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进而获得社会舆论的评判。
  有社会学家指出,像网络造句这样的集体行为具有一种安全阀的功能,网上的情绪宣泄,能够及时释放社会无序能量,个人紧张、极具攻击性的情绪转化为一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表现方式。同时,它也具有一种报警器的功能,使相关机构和部门对某些问题产生高度重视,减小更大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由此看来,尽管“舌尖体”的造句模式和语言彰显了汉语之美,但就其流行背后的原因来看,它依旧未能摆脱文体的“工具性”,简而言之,就是公众借助各式各样的“体”来发出声音、反映现实、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而正视其中流露出的个人情绪和社会情绪,有意识地加以正确疏导,是我们关注包括“舌尖体”在内的各种“体”的深层意义之所在。
  细究“舌尖体”,可以发现其造句模式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反复使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例如把瓜子、太阳拟人化,表达成“爱情的结晶”,把鱼肉和阳光拟人化,表达成“交流”“约定”,如此反复使用,让人觉得生动、亲切;第二,注重使用清新、生动、有美感的词汇,例如默契、滋润、质朴、依恋、微醺、绵长等,以此凸显句式的美感;第三,行文语气舒缓、平和、低调,少用甚至不用过分厚重和沉闷的词汇。
  抓住以上这几个特征,其实很快就能“入门”,试举一个例子: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走路”,用“舌尖体”写出来就是“任由印花的鞋底与质朴的泥土做一次亲密的接触”——看,不难学吧?
  古文字专家萧圣指出,“舌尖体”的表现手法在《诗经》里实际上早就出现过,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美感,能给人带来文字的艺术享受……只要是美的东西,大家都会接受并争相模仿,并逐渐流行开来,这也是汉语生机勃勃的表现。
  话虽这么说,如果在屏幕、报刊中铺天盖地都是“舌尖体”,看多了也会让人腻烦,况且汉语博大精深,远远不止“舌尖体”一种表达,如果没有更多原创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注入,单纯这一种“体”,其生命力并不见得有多顽强,就像早段时间流行的“最炫文言风”,一转眼就“刮”过去了。
  因此,笔者想说:与其模仿,不如创造。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创新,才能赋予汉语表达更多的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各类美的表达层出不穷。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相关的文字工作者,想要写出美的语言,就必须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就像写字、画画一样,初始阶段可以多模仿,慢慢地也要尝试着独立创作。因为总是模仿别人的东西,哪怕模仿得再像,终究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此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开好必要的阅读课和写作课,都有助于学生用好汉语,对于延展汉语的表达方式,发掘汉语的意蕴之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美”是相对而言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使“美”流于形式而疏于内涵。古代有一种文体叫“赋”,其辞藻华美绚丽,但又有内容空洞的缺陷。因此,训练美的语言很有必要,但也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老师们在写作教学中,在训练学生掌握美的语言的同时,更应告诉学生,文章要言之有物,切忌华而不实,出现堆砌华美辞藻的形式主义文风。
  (责编 欧金昌)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质疑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86-02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错位与缺失,造成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疑问得不到释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对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质
鲁东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地热勘查、开发和利用中,对地热勘查定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介绍鲁东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鲁东地区地热勘查及施
阐述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我国海洋信息化工作进行探讨。
鸡肉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美食之一,在我国有“无鸡不成宴”的传统,养鸡业也是一个现代社会应具有的基本功能业态。在我国,人均鸡肉年消费量仅有9~10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在珠三
高三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分析学情,点燃学生激情;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主体参与;同时加强情境文化渲染,增强教学魅力;贴近生活实际,创新教育机制,努力优化政治教育教学。
当下,对于扩大内需求和社会就业以及在文化上的有效交流,旅游消费无疑是催化剂。正因为旅游消费的巨大作用,对旅游消费的扩大也是必由之路,这条路是与经济新常态背景相符合的
【摘 要】分析当前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指出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探索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常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
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伸展,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摈弃以往那种刻板、固化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小主
目的研究人附睾蛋白4(HE4)在移行细胞癌(TCC)患者中的临床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学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间于东莞市厚街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