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素材之跬步,至习作之千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8340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习作“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习作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乃习作之本。提出生活积累,让学生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万象、自然神韵中获取习作素材;阅读积累,引导学生用“积累本”、“摘录本”、“思维本”积累习作素材的策略,以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86-02
  三、四年级是习作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3—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感觉好奇的同时,又会感到恐惧和不安。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不安心理,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越接近思想和语言的源头越接近周围世界,他们的言语就越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和书本中积累习作的素材。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
  一、注重生活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走进生活,通过仔细观察生活,我们就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作文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生活
  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但为什么在许多学生的笔下却永远都只有干巴巴的几件事呢?究其原因是观察意识的缺乏。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生活。其实,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竞争激烈的校园运动会,可以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精彩纷呈的艺术节,可以展示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和美妙的童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演讲比赛、游古诗王国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素材、认真思考,从而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精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原始的习作素材。
  2.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
  这是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
  第一次学炒丝瓜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学炒菜。
  星期天的早上,我马上就开工了。我先把丝瓜去皮,去好了皮,我切去丝瓜的两头,又把丝瓜分成3段,切成片状。接着我就往锅里倒了些油,等油热了,我就把丝瓜倒进了锅里,开始不停地翻炒起来,炒了一会儿,我叫妈妈给我加入盐和鸡精,我又翻炒了下,估计差不多了,就把丝瓜装进准备好的盘子里。
  我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品尝这劳动的果实。妈妈还表扬了我,今天我真高兴,我终于學会炒丝瓜了!
  读了上面的文章,我们感觉就是在记流水账,我们看到的只是炒丝瓜的程序,语言毫无生气。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我引导这位学生进行了一次炒菜的“回忆之旅”:当听到老师布置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当第一次拿菜刀切丝瓜时,又是什么感觉?在炒菜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意外”,你的感觉是什么?当菜炒好后,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从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收获?在这样的“回忆之旅”中,学生终有所悟:原来作文是需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人、家中的事中去找到习作的素材。如:父母的家务劳动、兴趣爱好,自己的德育作业,在节日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这些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除此,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来积累素材。
  语文教师还应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他们保持一颗童心,支持、鼓励孩子们的计划与行动,共同帮助孩子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
  3.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万象
  车水马龙的街道,人头攒动的商场、游人如织的公园……只要留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习作的素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认真观察社会,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啄木鸟找错别字”的行动,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到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参观,当一名小交警指挥交通……学生们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亲眼看见人间百态,亲耳聆听闹市声音,感受自然就会深刻,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
  4.引领学生感悟自然神韵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习之余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韵和灵气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江山有如诗如画的江滨公园、巍峨耸立的江郎山、机关重重的戴笠秘宅、“文化飞地”廿八都……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找春天”、“江滨公园游”、“我是江山小公民”等活动,既能让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美景,细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景由情发,情由景生,学生带着“出笼小鸟”般的愉悦心情,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便跃然纸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教学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感受最深刻,情感最丰富,兴趣最浓烈,最容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攫取习作素材。有“生活”的活水才可能有“习作”的清渠!   二、注重阅读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光有源头活水,远远不够,那还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只是素面朝天,必须略施“粉黛”,才能出彩。古人说 “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粉黛”就是万汇,是诗书,是文化气息。因此,还要做好阅读积累。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用好3个本子来获取更丰富的习作素材。
  1.用积累本积累优秀传统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
  从这段话中我受到了启发:我是不是也能把学生习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成语、谚语、古诗进行分类积累,通过反复呈现、反复复习的手段让学生积累一些习作素材呢?于是,我就让学生准备两本积累本,一本为积累A本,一本为积累B本。我的做法是开始时要求每天坚持积累4个成语(后来可以视学生情况适当增加),把当天要积累的成语先抄写在积累A本上,并请他们借助词典记住这个词语。第二天,再抽时间进行默写。每个星期又花一节晨读课对一周的积累进行复习。以后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适时“反刍”。时间一长,学生对这些曝光率挺高的成语、歇后语、古诗句等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慢慢地还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用上几个。这时候,教师一加以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往往就悟出了习作原来是可以用成语、歇后语、古诗句加以点缀的道理了。有了前面鲜活的生活素材,有了积累本中优秀文化的点染,学生的习作往往能锦上添花,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用摘录本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要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素材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一个人的阅读背景宽阔了,他的习作视野也就开阔了。
  3.用思维本记录阅读生活时的瞬间感触
  我国古代有一个叫陶宗仪的作家,写了一部名叫《辍耕录》的书,长达30卷。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原来陶宗仪爱好写作,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晚年时,他一面做官,一面参加生产劳动。劳动之余随手摘取身边的树叶及时记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回家后,储存在一个口小肚大的瓦罐里。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把罐子一个个地打开,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共抄录成30卷,这就是《辍耕录》。后人戏称这是用树叶写成的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积累习作素材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积累习作素材呢?当然不必像陶宗仪那样把材料记在树叶上。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方便携带的袖珍笔记本,美其名曰思维本。鼓励他们随时记,坚持记,把每天听到看到想到的有意思的东西记下来,把稍纵即逝的灵感记下来,经常翻看思维本,说不定就能为习作锦上添花。
  三个本子记下的是零零碎碎的语言素材,三个本子记下的是零零星星的阅读感受,三个本子记下的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悟,但只要长期坚持,有朝一日,学生也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華”了。
  总之,有了积累,作文才有可炊之米;有了积累,作文才会焕发神采。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会积累,通过积累,让学生学会作文,获得作文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都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如何精准地明确学生习作问题,并将其确定为写作课程目标,这是微型习作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结合学生起步阶段的三个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关注学生习作困难,微化写作目标,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微型习作;习作问题;微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85-02
[摘 要]习作指导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写民风民俗类习作。笔者从传统节日——端午节入手,引导学生按课前实践,课堂交流,当堂撰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写作任务,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贴近生活;实践;激情;交流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94-
[摘 要]课例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以《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不断地教学—反思—教学,由最初的教师“把控知识”转向“放手活动”,由最初的“浅尝辄止”转向“体验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经历真学习的过程。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课例研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复述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教师重视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的教师则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悦纳与细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在的结构,以重新整合的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如调整复述顺序,历练复述思维;改变文本体裁,感知语言风格;置换表达人称,增强自我体验。  [关键词]复述语言;历练思维;感知风格;增强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就应做到以读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读细、读深、读实、读真,强化字词的理解,突出言语表达,体会真情实感,进行情感抒发,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 ;教学之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
今天的伊春市是一个以伊春区为中心区,由21个卫星城镇组成的美丽城市。  小城清秀,出门见山,低头遇水,四季分明,浓淡相宜,是个去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  当然最好的季节是夏季,气温最高到30度左右也就几天,山风暗吹,总有股凉爽。  空气好到更是没说,在这里住几天,爬山不觉累,运动不气喘,空气里满满的都是负氧离子啊!  伊春被誉为“天然氧吧”、“祖国林都”、“红松故乡”。森林覆被率为82.2%,拥有世
[摘要]创作容易,修改难,难就难在修改时间的安排,修改技能的传授和修改心理素质的培养。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作文讲评教学能不能移到课内?能不能从小处、细处、微处着手,让学生学习修改、学会修改、爱上修改呢?“微讲评”便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微修改;微讲评;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
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多晒太阳可提高受孕概率1/3以上。但有趣的是,怀孕前一个月的天气才是影响受孕的关键。  比利时根特大学调查了6千名做试管婴儿的女性,并比较了她们接受治疗的日期和天气条件。结果发现,阳光、较高的温度、较少的雨水提高了生育效率,并最终成功孕育宝宝。而阳光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数据显示,阳光明媚的天气能将试管婴儿的成功概率增加35%。研究人员猜测,怀孕前一个月的阳光可以提高女性体内的维生
伴手礼古已有之,关于它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伴手为丹禄。以前的人生活困苦,过年节时,要送给亲友的伴手礼,并不是在路上随便买的。通常是用自己平常省吃俭用的存款,或是自家生产而不断积累攒存下来的物品,就像炼丹一样要用心去准备的。  另一种说法是伴手为等路。通常农历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多半要准备一些礼物,俗称“伴手”或“等路”,且必须准备一些红包。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习单作为有效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对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单的设计要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学习单的活动序列要顺应逻辑,活动呈现板块应清晰,学习材料要符合学情,活动组织应简单开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学习单;自主学习;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