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正是培养思维的时期。教师应帮助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中的这些联系,增强和发展他们的爱好钻研、善于观察的智慧。
一、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
虽然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只有给大量的表象积累,才能在小学中高年级,更快地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二、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 促进语言的积累
当我们带领儿童来到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他们通过亲身的观察活动直接获取的表象越来越多,儿童表象数量越来越丰富。虽然刚开始观察还是比较粗疏的,因为他们的表象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糙性和模糊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往往还不能比较全面地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在教学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学会如何观察,通过他们的眼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用手去摸。
2. 促进口语交流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的身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描述和介绍自己。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表达时,语言往往很简练,有时还顺序颠倒,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顺序(上下、左右,前后)。例如在一个同学汇报完以后,老师评价道:“她说得特别好,能用‘首先’、‘其次’从上到下描述我们自己。”而且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生既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补充和帮助。例如在学生发言的同时,老师还提醒:“要学会听别人说话,而且能找到别人的优点。”于是,后来发言的学生就会有意先表扬前面一个同学,再自己说。这样一来,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三、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1.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白天、黑夜与太阳》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用灯泡、地球仪分别模拟太阳和地球,让学生动手去看看,在灯泡下是不是地球仪全部都有光呢?如果地球仪慢慢转动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可以得出白天黑夜其实与自己所在的地球运动有关系的。
2. 发展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分析、比较和综合都是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低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弱,这阶段学生处在直观分析阶段,他们只能凭借对象的直接感知或动作才能进行分析。让儿童动动手,更有助于儿童比较便于鉴别和记忆,再加上语言的参与,询问,议论,则更有利于儿童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进行《奇妙的树叶》教学中,教师展示出各种树叶,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感受这些树叶,然后比较,说出树叶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进行小游戏,猜树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树叶的认识及其区别。
3. 发展推理能力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利用吹泡泡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空气是有占据空间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把纸巾塞进杯子里,垂直倒扣水槽里,而纸巾不湿,进一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水能流进瓶子吗?让学生先预测,推理说明原因,再进行实验,看看结果是否符合猜测。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这种现象,继续提问为什么,或者直接抛出假设,再让学生想办法证明假设。教师并没有为了“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纸巾不湿”这个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
虽然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只有给大量的表象积累,才能在小学中高年级,更快地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二、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 促进语言的积累
当我们带领儿童来到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他们通过亲身的观察活动直接获取的表象越来越多,儿童表象数量越来越丰富。虽然刚开始观察还是比较粗疏的,因为他们的表象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糙性和模糊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往往还不能比较全面地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在教学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学会如何观察,通过他们的眼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用手去摸。
2. 促进口语交流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的身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描述和介绍自己。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表达时,语言往往很简练,有时还顺序颠倒,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顺序(上下、左右,前后)。例如在一个同学汇报完以后,老师评价道:“她说得特别好,能用‘首先’、‘其次’从上到下描述我们自己。”而且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生既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补充和帮助。例如在学生发言的同时,老师还提醒:“要学会听别人说话,而且能找到别人的优点。”于是,后来发言的学生就会有意先表扬前面一个同学,再自己说。这样一来,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三、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1.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白天、黑夜与太阳》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用灯泡、地球仪分别模拟太阳和地球,让学生动手去看看,在灯泡下是不是地球仪全部都有光呢?如果地球仪慢慢转动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可以得出白天黑夜其实与自己所在的地球运动有关系的。
2. 发展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分析、比较和综合都是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低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弱,这阶段学生处在直观分析阶段,他们只能凭借对象的直接感知或动作才能进行分析。让儿童动动手,更有助于儿童比较便于鉴别和记忆,再加上语言的参与,询问,议论,则更有利于儿童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进行《奇妙的树叶》教学中,教师展示出各种树叶,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感受这些树叶,然后比较,说出树叶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进行小游戏,猜树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树叶的认识及其区别。
3. 发展推理能力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利用吹泡泡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空气是有占据空间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把纸巾塞进杯子里,垂直倒扣水槽里,而纸巾不湿,进一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水能流进瓶子吗?让学生先预测,推理说明原因,再进行实验,看看结果是否符合猜测。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这种现象,继续提问为什么,或者直接抛出假设,再让学生想办法证明假设。教师并没有为了“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纸巾不湿”这个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