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少算,小题更精彩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涉及到多种的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因思维水平的差异以及思考的切入点不同,会导致运算繁简不一,因此,在数学的解题中,如何对思维策略进行优化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多考一点思,少考一点算”,在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数学考查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尤其体现在试卷中的选择题与填空题.这些“小题”不仅在命题的方式上推陈出新,而且对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与深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容小觑.本文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及地市质检题,从数学思想应用的角度诠释“多思少算”在“小题”中的作用,以期能对读者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
   一、从特殊与一般思想的角度思考 
  
  数学研究的过程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思想的应用,尤其是高中数学的的选择题与填空题特别重视这一思想的考查,突出体现特殊化方法的作用.常用的特殊化方法主要有:构造特殊函数、特殊数列,寻找特殊图形、特殊点,确定特殊位置,利用特殊值、特殊方程等.
  
  例1 (2012年湖南卷理科第15题)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P⊥BD,垂足为P,且
  AP=3,则
  
  AP•AC=.
  
   解析 :联想到符合条件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只需观察便可获解.
  
  如图2,正方形ABCD中,点P恰为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所以
  AC=2AP,所以
  
  AP•AC=
  
  2AP2=
  2|AP|2=18.
  
  例2 (2012年浙江卷理科第17题)设a∈
  R,若
  
  x>0时均有
  
  [(a-1)x-1](x2-ax-1)≥0
  ,则
  
  a= .
  
   解析 :本题求解的关键在于理解不等式对任意的正数恒成立这一条件,而且所求实数a并非是取值范围问题,由此判断a应为某一定值,故x可取几个特殊正数代入快速判断验证.
  
  当x=1时,不等式等价于a(a-2)≤0,所以0≤a≤2.
  
  当x=2时,不等式等价于(2a-3)2≤0,所以
  
  a=3 2,此时不等式
  
  (x-2)2(2x+1)≥0对于
  x>0恒成立,符合题意.故
  a=3 2.
  
  例3 (2013年四川卷理科第10题)设函数
  f (x)=ex+x-a(a∈
  R,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曲线
  y=sinx上存在(x0,y0)使得f (f (y0))=y0,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1,e] (B) [e-1-1,1]
  (C)
  [1,1+e] 〖DW〗(D) [e-1-1,e+1]
  
   解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条件f (f (y0))=y0的理解,这实际是函数的“稳定点”问题,大部分学生并无接触,很难抓住其本质来解题,但若能从选项的角度判断,则a只需取0与e+1两值验证即可,这种方法在求解取值范围类型的选择题中非常有效.
  
  曲线y=sinx上存在(x0,y0)使得
  f (f (y0))=y0,则
  y0∈[0,1].(1)当a=0时,函数
  f (x)=
  ex+x,由于
  f (x)是定义域上的增函数,所以
  
  f (y0)≥f (0)=1,即
  f (f (y0))≥f (1)=
  e+1>0,矛盾,不合题意舍去,排除
  (B)(D);(2)当
  a=e+1时,函数
  f (x)=ex+x-e-1,由于
  f (x)是定义域上的增函数,所以
  
  f (y0)≥f (0),但
  f (0)不存在,不合题意舍去,排除
  (C).综上所述,应选(A).
  
   二、从数形结合思想的角度思考 
  
  数形结合的重点在于研究“以形助数”,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最显优越,要重视培养这种思想意识.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
  例4 (2013年辽宁卷理科第11题)已知函数
  f (x)=x2-2(a+2)x+a2,g(x)=-x2+2(a-2)x-a2+8.设H1(x)=max{f (x),
  
  g(x)}, H2(x)=min
  {f (x),g (x)},(max{p,q}
  
  表示p,q中的较大值,
  min{p,q}表示p,q中的较小值).记
  H1(x)的最小值为A,H2(x)的最小值为B,则A-B=()
  
  (A) a2-2a-16(B) a2+2a-16
   (C) -16 〖DW〗(D) 16
  
   解析 :本题涉及创新概念,题目背景陌生,而且两个二次函数唯一清楚的是开口方向,直接求解较为困难.运用解决二次函数的一般方法,将函数
  f (x),g(x)配方后可观察发现:函数f (x)与g(x)的图象相互过对方的顶点且开口方向恰好相反,通过作图可直观、形象地展示题意,这是本题获解的关键所在.
  
  配方得:f (x)=[x-(a+2)]2-4a-4,g(x)=-[x-(a-2)]2-4a+12.
  
  作出函数f (x),g(x)的图象如图3所示.
  
  根据题意,函数H1(x)的图象为图3中实线部分,函数
  H2(x)的图象为图3中虚线部分.
  观察图象得:
  A=-4a-4,B=-4a+12,
  所以A-B=-16,故应选(C).
  
  例5 (2013年湖南卷理科第6题)已知a,b
  是单位向量,
  
  a
  •b
  =0
  .若向量c
  满足|c-a-b
  |=1,则|c
  |的取值范围是()
  
  (A) [2-1,2+1]
  (B) [2-1,2+2]
  (C) [1,2+1]〖DW〗(D)
  [1,2+2]
  
   解析 :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身份,若能根据条件作出图象,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作
  
  OA=a
  ,OB=b
  ,以OA,OB为邻边作正方形
  OAPB,则
  OP=
  a+b
  .
  过点O作
  OC=c
  ,则
  
  c[WTBX]-a[WTBX]-b[WTBX]
  =
  
  OC-
  OP=
  
  PC,所以
  |PC|=1,
  即点C在以点P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上,如图4所示.
  
  观察图象得:当点C、O、P三点共线时,
  |c
  |
  取最值,最大值为
  
  2+1,
  最小值为2-1,所以|c
  |的取值范围是[2-1,2+1],故应选(A).
  
   三、从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角度思考 
  
  数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数学变换思想的重要性.针对面临的数学问题,或变换问题的条件,或变换问题的结论,或变换问题的内在结构,或变换问题的外部表现形式,实现生疏到熟悉,复杂到简单,抽象到直观、含糊到明朗的转变,有关问题的解决会更趋灵活.
  
  例6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理科第16)若函数f (x)=
  
  (1-x2)(x2+ax+b)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则f (x)的最大值是 .
  
   解析 :这一道考查函数性质与导数知识结合的综合问题,作为填空题的压轴题,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很高,若利用通法求解有相当难度.本题的求解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求a、b的值;再是求f (x)的最大值.观察函数式易得
  ±1是函数f (x)的两个零点,由函数的对称性可将第一部分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考虑到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并不影响函数之最值,将函数f (x)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长度,从而将第二部分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问题的解决显得自然、简洁.
  
  由函数的对称性可知方程x2+ax+b=0的两根为
  -3与-5,所以
  a=8,b=15,所以
  f (x)=(1+x)(1-x)(x+3)(x+5),所以f (x-2)=
  (x2-1)(9-x2)=-(x2-1)2+16≤16,
  所以f (x)的最大值是16.
  
  例7 (2013年福建省三明市质检卷理科第15题)已知函数
  f (x)=a1sin(ωx+φ1)+
  a2sin(ωx+φ2)+…+aksin
  (ωx+φk)(ai∈
  R,i=1,2,3,…,k)
  .若
  f 2(0)+f 2(π 2ω)≠0
  ,且函数f (x)的图象关于点(π 2,0)对称,并在
  x=π处取得最小值,则正实数ω的值构成的集合是.
  
   解析 :本题的问题本质晦涩难懂,若不能很好地观察理解,会事倍功半.将函数式展开整理后发现:条件
  
  f 2(0)+
  f 2(π 2ω)≠0
  恰能使函数式化为f (x)=
  Asin(ωx+φ)(A≠0)的基本形式,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而题设剩下的条件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密切相关,从而可将问题转化为“已知三角函数的周期求参数ω的范围”这一非常浅显易懂、熟悉的类型.
  
  依题意有:
  π 2=3 4T+kT
  或π 2=1 4T+kT(k∈
  Z).由于函数f (x)的周期为
  T=2π ω,所以
  ω=4k+3或4k+1
  ,即ω=2k+1(k∈
  Z).故正实数ω的值构成的集合是
  
  {ω|ω=2k-1,k∈
  N*}.
  
   四、从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角度思考 
  
  函数与方程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尤其是在研究方程、不等式、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8(2012年浙江卷理科第9题)设a>0,b>0,则( )
  
  (A)若2a+2a=2b+3b,则a>b 
  (B)若2a+2a=2b+3b,则a  
  (C)若2a-2a=2b-3b,则a>b 
  (D)若2a-2a=2b-3b,则a  
   解析 :根据选项中等式左右两边的特征差异,(A)、(B)选项可构造函数
  
  f (x)=2x+2x
  ,(C)、(D)选项可构造函数
  g(x)=2x-2x,再利用导数借助函数单调性来判断.
  
  观察选项,构造f (x)=2x+2x(x>0)求导得:
  f ′(x)=2x•ln2+2>0,所以函数
  
  f (x)在
  (0,+∞)上单调递增.若
  f (a)=f (b)+b,则
  f (a)-f (b)=b>0,即
  f (a)>f (b),所以a>b,故选(A).
  
  例9 (2013年江苏卷第11题)已知f (x)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当
  x>0时,
  f (x)=x2-4x,则不等式f (x)>x的解集用区间表示为.
  
   解析 :本题常规思路是求出x<0时f (x)的解析式,再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求解不等式组,麻烦.注意到奇函数的图
  
  
  像关于原点对称这一性质,便可较为轻松地作出函数f (x)的图象,利用“不等式
  f (x)>x表示函数y=f (x)的图象在直线y=x的上方”这一问题本质使问题解决更直观.
  
  如图5所示,直线y=x与函数f (x)的图象交于P(5,5),
  Q(-5,-5)两点,观察图象即可得所求解集为(-5,0)∪(5,+∞).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灵活应用,公式的恰当选择,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使用,使“多思少算”成为了可能.伽利略曾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在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大胆联想, 深挖条件,透过表面现象看清问题本质,找出解题的规律, 确定解题思路,减少繁琐的计算,使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多思少算”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且能大幅提高学生继续学习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果园种草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土地经营管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组分有机碳在含量,分布,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同时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癌发展的不同阶段肝糖原的变化规律。方法清洁健康BALB/c雄性小鼠40只,分为正常组(n=3)与模型组(n=37)。将正常组3只小鼠处死,取肝;模型组小鼠每日饲以二
一、写作背景  今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笔者迫不及待地就甘肃数学卷进行了研究,发现第24题第一问与人教实验A版第10页11题在题设条件,解答过程,解题思想上完全一样,第二问与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效学案第7页例2又是如出一辙.就在考前一个月笔者给所教班级曾讲过,也三次布置过这道题目,于是就在考后的第二天笔者便在两个班级进行了测试.    二、解法探究     1.高考试题: 设a,b,c均为正数
纵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不难发现对数列的考查,既突出了对数列的基本知识、基本量策略及通性通法的考查,又注意从学科整体高度进行知识的交汇考查.同时还通过设计新情境加强对考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下面举例说明.     一、立足基础,体现命题重点     1.考查基础知识    例1 (陕西卷) 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推导{an}的前  n项和公式;  (
期刊
高考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纵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确实有很多教材中的题目与高考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推理与证明”这一部分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例1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AE=BF=    1 3.动点P从E出发沿直线向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
导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必考.大题、小题都有出现,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尤其近几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导数在高考中的考查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本文就将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一些导数问题,给予剖析,希望能对2014年的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   一、曲线的切线问题     例1 曲线y=x x-2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