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见”思维铺设史传文本解读的津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提出“读史使人明智”,清代王夫之也认为阅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内容可以知历代兴衰和明人事臧否。由此可见,史传类作品在给人以文学美感和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起到了发展思维素养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史传文本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具体的文言教学实践中,不少师生经常会囿于文本自身记载的内容和教参约定俗成的说法,而为传记中的人物简单定性,甚至直接贴上标签,从而导致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效果不显。
   以《史记》中经典名篇《鸿门宴》为例,宴会中的“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著名场景扣人心弦,形象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刘项两大阵营间“看不见硝烟”的斗争的复杂局面。因而这样的文本自然也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反复品味的片段。但其中项伯、项羽两叔侄的各一“许诺”就容易成为漏读或误读的细节,可能就让学生无法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一、存疑的文本表征
   前文所述的项伯“许诺”在文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样一处看似不起眼的记录,如果与情境模拟教学方式嫁接在一起,立时平地起波澜。如果单纯照搬教材文字,刘邦与项伯的这段对话大致会呈现出如下的演绎:
   刘邦: 亲家,多亏您晚上跟我们说了(明天项军来攻)这件事,有些话我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项伯:愿洗耳恭听。
   刘邦: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还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就是为了等待项将军的到来啊。
   项伯:那沛公为何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呢?
   刘邦:这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好。我答应你。不过,沛公最好明天早上亲自向项王解释赔罪。
   这样的情境还原在实际教学中反倒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惑:在刘项二人“约为婚姻”后,项伯完全为刘邦的解释折服,成了一个“身在项营心向刘”的叛徒。然而这样的分析存在着难以说通的地方:按照当时的大势来说,项羽阵营的力量足以威慑天下,一旦项家王朝成立,按照项羽重视亲情的秉性,项伯绝对会成为新朝的王侯贵族;与之相比,刘邦能提供的诱惑完全不能匹配。可见项伯的背叛有极大的不合常理之处。
   而对于项伯当夜回到军营后的表现,教材所选的部分在叙述上也非常简略: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简略的文字带来了语意空白,也导致叔侄间的情境对话尤其是项羽的“许诺”更令人诧异:
   项羽: 叔父这么晚了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项伯:是的,有要紧的事。我晚上去找我原来的救命恩人张良,想还他一个人情,顺带见到了刘邦。
   项羽:哦,刘邦跟叔父讲了什么?
   项伯:他跟我说了明天一定上门谢罪。贤侄啊,我是这么觉得的,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确保进关就没有危险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他当面陈说的机会好好对待他。
   项羽: 行,我答应您!
   光看这段对话还原,项伯的表现绝对是负数,顺带将项羽的智商也带歪到不如正常人的地步。即使项羽失怙缺少必要的政治素养的教导,但经历丰富的项伯就说出这些话也真正是侮辱了项家贵族世家的名头。这样的政治势力确实不可能最终取得天下,但是也绝对支撑不到鸿门宴前。针对“昏庸无能”的项伯和“有勇无谋”的项羽这对叔侄身上出现的诸多疑点,我们需要借用“互见法”,掌握更多的信息来建构和还原他真实而全面的形象,进而更具体深入地感受到政治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激烈交锋。
   二、釋疑的文本衍生
   所谓“互见法”,靳德俊先生在《史记释例》中将其概括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则互文相足尚焉”。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按照明面上的阵营重新梳理下《鸿门宴》中出现过的12位有名姓的人物:
   项羽方:范增、项伯、项庄、陈平。
   刘邦方:张良、曹无伤、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
   如果在《史记》中搜寻这些人物,我们大致能发现范增、项伯、项庄、曹无伤、靳强、纪信等6人并未成传,剩下的人物相关联的文字分别见于《高祖本纪》《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而在项氏叔侄的两次“许诺”中,项伯一次是承诺方,另一次是劝说方,可见项伯在整个事件中的重要性。那么,这些传记中与项伯有关联的文字大致如下: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高祖本纪》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留侯世家》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樊郦滕灌列传》
   对照几则衍生的互见内容与教材中的原读文本,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两处明显不同的地方,即《高祖本纪》中的“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和《留侯世家》中的“良乃固要项伯”。“私见张良”这样的文字存在确实无法轻易抹去项伯传递给我们“感情用事”“不识大体”的印象,但是,“固要”一词与教材中的“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相比,充分证明了重情重义的项伯看重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也委实拗不过朋友的坚持才去见一下人家的老板,免得身为下属的恩人难做,已可洗去了项伯“主动叛变”的污名。而在那个晚上与张良、刘邦见面交谈后,项伯竟然转变为坚定的反战人士进而主动说服项羽放弃进攻的打算,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是在郑国允诺己方在其国都驻兵行使“保护权”后才与其结盟的,可见政治人物的立场转变需要一定的利益交换。相比教材中的简单许诺,“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的文字似乎更符合常理。那么,“文”究竟是什么?
   从《鸿门宴》中刘邦与项伯的对话中特别强调“籍吏民,封府库”和“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想见,曹无伤密告项羽的刘邦三条“罪状”——“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和“珍宝尽有之”——应该被项伯一一告知给张良和刘邦。而在刘邦的解释中,“臣”这个字或是最打动项伯的所在。《说文解字》中对“臣”的解释是:“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刘邦的这个“臣”字一出口后就足以表明自己无意染指关中,不会独自摘取胜利果实。这样的雌伏表态,再结合刘军此时驻扎灞上而非咸阳的客观事实,可以极大地减轻那三条“罪状”对项羽阵营的刺激。
   此外,除了刘邦的谦恭表现带来的麻痹外,项伯的变化也还有可能来自于其他现实因素:
   1.项伯亲身前来,必然打草惊蛇,使得刘邦军做好应战准备。
   2.如果把“互见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见于《史记》的秦末著名人物,那么我们可以在《魏豹彭越列传》《张耳陈馀列传》和《黥布列传》等记载中看到刘项两军均有囊括诸侯势力。鉴于诸侯在巨鹿之战中作壁上观的前事,一旦战事拖延不决,那么诸侯可能就会坐观成败。刘邦的嫡系占据十万人中的多数,而项羽方四十万之众中可完全信赖的部队(参加巨鹿之战的楚军)不足四分之一。(不然也不必在之前坑杀20万秦军降卒了)
   3.刘项二人份属同国。项羽巨鹿之战及刘邦破咸阳之役在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楚怀王的声望。一旦次日的决战不能速战速决,楚怀王可能就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动摇楚军中非项系人马的选择。
   這样的客观现实可能是项伯自己猛然警醒,也可能是张良“避开”刘邦后的游说之辞,还可能是刘邦“不经意”的“唇亡齿寒”之论。鉴于这些隐忧,一旦刘邦真的顺利臣服,那么项羽不必折损军力且可整合楚军力量,继续对诸侯保持威慑力。“隐忧”和“臣服”双管齐下,项伯的“许诺”才可能水到渠成,继而也才会对项羽产生影响。
   综上,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高祖本纪》中“因以文谕项羽”的“文”不太可能是简单的语言转述,而更应该是刘邦书写的称臣文书。“臣服”的条件可以正式地写入文书中,就可让项羽占据大义整合刘邦的力量进而占据主动权。正如吴礼明先生在《〈鸿门宴〉有关叙事情节的再梳理》一文中所说,“刘邦的失败与消亡几乎做成铁局。项羽实在用不着如一些人所猴急的那样,在鸿门宴上将刘邦击杀。刘邦柳暗花明,迎来新机遇,并在屡屡失败后终转败为胜,全赖于全局形势出现的难以预料的渐变和骤变”。有了这份书面和次日必成事实的公开言语保证,再加上项伯从旁分析现状,项羽就能理性地分析利弊,自然也给出了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许诺”了。从这样的角度重新解读《鸿门宴》中项伯所说的“因善遇之”,那也就应该是项羽对于刘邦的保证回应了,即只要刘邦在次日于诸侯面前公开臣服,那么项羽方给予充分的安全和地位的保证。因而,项伯自然要保障刘邦的安全:于公,不能使刘邦军变友为敌;于私,“约为婚姻”的承诺不能随意践踏。至此,项氏叔侄身上易被贴上的“内奸”和“昏君”的标签便可被取下。
   思维提升与发展首在能于无疑处生思,继而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来培育。如对于《鸿门宴》中项氏叔侄的两处 “许诺”,我们不轻易放过,并应用“互见法”,通过梳理《史记》的多篇相关传记,回归历史现场,紧扣文本语言,小心求证,合理推断,读懂关联人物的内心,还原他们真实而全面的形象,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那场看不见硝烟的交锋。如果我们能将这样的类文衍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推及到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似的史传文本的解读中,或可一体化地培育起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推动文言文本的自主学习力的构建。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世人常问:快乐是什么?什么叫快乐?怎样才有快乐?而我说:“快乐其实很简单。”  是的,你想拥有快乐吗?不难,其实快乐就藏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愿意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快乐。  快乐是多种的。工作的快乐,脱离险境的快乐,帮助别人的快乐,亲人团聚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实现理想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健康的快乐……  遇到困难时,有朋友在身后默默地支持和帮助,那时,你是快乐的;从危境中安全脱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格”有“标准、法式”的意思,如格局、格式等;“格”还有“表现出来的品质”的意思,如格调、风格、人格等,当然,“格”还有其他的含义。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以“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特征鲜明;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作文题的导语,基本上已经限定了作文的主旨——或者从“标准、法式”的角度入手,或者从“品格、品质”的角
Sometimes animals do funny things. Photographers(摄影师)take photos of them. Get ready for some good laughs!  有时候动物也会做一些很搞笑的事情,摄影师拍下了这些瞬间。准备好开怀大笑吧!  A bad day 糟糕的一天  Pelicans(鹈鹕)like eating fish. In the
有同学看过李冰冰和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雪花秘扇》吗?她们在影片中饰演闺蜜,两人写信用的就是女书!女书到底是什么呢?  In China, some women have a secret language. It’s called nüshu, meaning “female script”.在中国,一些妇女有一种秘密的语言,叫女书,意思是“女性的文字”。  Nüshu is a written l
×年×月×日 星期天 晴  阳光明媚,大地回春,在这生机盎然的日子,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迷人的香气。在经历了上次公车色狼事件后,我以为自己已经对雄性生物绝望了,但是他——林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和李瑜在一起混多了,我也开始喜欢上了篮球。那晚,听说在××大学正举行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预赛,李瑜兴奋极了,饭都顾不上吃,拉了我就去观战。比赛时,李瑜一直为××大学的一个后卫加油,所以
声光双重提示具备灯光闪烁提示,同时加上不同铃声可供选择,还能自由语音录制,让你的关心时刻在家人左右,也大幅降低忘记吃药的机会。  当顾客走进餐厅,可以自取一台Bellder,查看各种类别的菜品和饮品,高清的动态图片比传统菜单更直观、更有食欲。顾客看中的东西可以选订,然后把银行卡放到刷卡插槽,完成支付。顾客可以在等菜的过程中随时查看备菜进度,当菜品备齐要上桌时,Bellder的提醒铃声即刻响起。一会
我,悄悄地走  我,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走  上课时,我从你们的笔尖下走过  下课时,我从你们的笑容里飞过  我一去不再復返  永远,永远
32个短发,30个长发,组成了我们这个班。我们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当然还有我们的老师——同样是年轻的80后。于是,在这个年龄的我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信,你瞧——  金庸武侠篇  江湖中,各武林中人正襟危坐,一言不發。窗外,竹林“沙沙”作响,好不惬意!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而近,闻声便知是内功极其深厚的武林高手。各武林中人心慌不已,但都面不改色,一丝真气浮于面颊。  窗外,风似刀,叶
2010年1月22日至23日,第十四届华罗庚金杯全国总决赛在广州举行,新民中学七(4)班学生杜金川以满分一百分的成绩荣获全国金牌第一名,这次总决赛全国金牌总数仅为12枚。  杜金川何许人也?站在记者面前的他个子不高,带着一副黑边眼镜,刚满13岁的他看上去依然满脸稚气。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在小学四年级即进入第二届“华罗庚金杯”全国总决赛,并获铜奖;2007年作为四年级学生参加香港国际青少年数学竞赛,与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闫庆梅: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诗了。甚至,这些年,我有意将自己的诗歌面目尽量模糊。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活的变故让我看到了人性真实而卑劣的一面。由此,我开始怀疑一切。我也逐渐了知诗歌绝不是我之前写下的那些,而是现在我无法说出的这些。无法说出,意味着什么?对于我首先意味着放弃或者说否定,放弃无法企及的诗歌理想,否定所谓的文学才华。这是实话。文字的艰难远远大于生活,而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