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风险再次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拟从制度建设、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监管合作、队伍建设、系统建设、激励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但随着房价和利率的持续上升,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一、深化改革。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实现规范运营和科学管理的基石,也是中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核心,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内部控制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
二、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要对银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技术。后者只能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的防范必须要通过拥有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员工来执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包含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风险管理理念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是银行对于风险的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是用来指导、规范个银行的机构和员工有效识别与管理风险的理念及方法。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使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都能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扎根于整个银行的日常工作,着力打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在整个银行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三、提升以风险量化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风险管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国际银行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银行都将主动控制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也成为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风险量化管理是依据数据模型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决定相应对策。量化管理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其更加强调定量分析,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目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已经正式将风险计值法从信用风险推广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更需要定量分析来予以实现。同时,鉴于信用风险仍是关键的风险,理论界和实务界仍继续对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研究,试图建立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往往是通过估计来衡量风险大小,缺乏判断的基础和依据,并高度依赖于决策层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经验。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仍是弱项。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以vaR为核心的度量方法,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以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行后的监管需求,提高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反应速度,减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四、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监管合作,搞好银行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在外国从事金融服务业务。由于跨国经营拥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广泛分布的机构网络,这就增加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难度,加之金融业务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范围,以国家为单位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不可能对其商业银行境外的分支机构和金融业务实行全方位的监管。我国应主动适应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参照和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现对中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的有效监管。我国要与其他国家金融当局签订双边谅解备忘录,如在信息提供、相互磋商、技术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时,要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协调国际银行监管方面的作用。
五、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
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还需要学习了解数理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还必须精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管理流程。以有效查找业务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强、复杂的新型管理学科,教育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不深,难以及时为银行培养和供给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才。银行的培训工作也因银行以前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对风险的研究不够,而风险管理培训时因对理论高度和实务技能的要求都很高,师资力量难以解决,内部培训也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导致银行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制约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进。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选择具有良好业务技能的员工进入风险经理队伍。同时,加强培训,使风险经理能集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清晰的了解。此外,还要研究建立风险经理的能力培训和业绩考核制度,提高风险经理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和沟通是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润滑剂。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利用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以建立起依赖于统一数据库的信息处理系统,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整体把握能力。一方面,它可以改善银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保证风险信息的上传下达,大幅度提高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及时性,防止因为信息不畅导致业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全方位信息,可以为银行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做出高质量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促进银行对相关业务的事中防范能力,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七、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只有鼓励良好的风险控制行为。对风险控制不严出现责任问题的予以惩罚,才能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和执行基础。首先,要在考核制度方面引导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和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考核中心的经营评价体系,计算各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对不同种类的业务,根据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鼓励经营部门在业务拓展时,将经济资本利用在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业务种类上。这样,既提高了银行的赢利能力,又降低了银行风险。其次,要建立对责任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责任人任职期间或所经办贷款的生命周期内对新增业务的预期损失进行提前计提,建立风险准备金,并逐步过渡到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为奖惩依据的考核方式。切实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因失职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三,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本身必须能够甄别和奖励那些善于应对风险获得收益的高管和员工,惩罚那些过度冒险或者厌恶风险的人,只有这样,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郭士琪)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但随着房价和利率的持续上升,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一、深化改革。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实现规范运营和科学管理的基石,也是中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核心,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内部控制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
二、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要对银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技术。后者只能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的防范必须要通过拥有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员工来执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包含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风险管理理念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是银行对于风险的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是用来指导、规范个银行的机构和员工有效识别与管理风险的理念及方法。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使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都能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扎根于整个银行的日常工作,着力打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在整个银行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三、提升以风险量化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风险管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国际银行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银行都将主动控制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也成为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风险量化管理是依据数据模型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决定相应对策。量化管理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其更加强调定量分析,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目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已经正式将风险计值法从信用风险推广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更需要定量分析来予以实现。同时,鉴于信用风险仍是关键的风险,理论界和实务界仍继续对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研究,试图建立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往往是通过估计来衡量风险大小,缺乏判断的基础和依据,并高度依赖于决策层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经验。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仍是弱项。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以vaR为核心的度量方法,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以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行后的监管需求,提高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反应速度,减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四、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监管合作,搞好银行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在外国从事金融服务业务。由于跨国经营拥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广泛分布的机构网络,这就增加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难度,加之金融业务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范围,以国家为单位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不可能对其商业银行境外的分支机构和金融业务实行全方位的监管。我国应主动适应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参照和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现对中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的有效监管。我国要与其他国家金融当局签订双边谅解备忘录,如在信息提供、相互磋商、技术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时,要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协调国际银行监管方面的作用。
五、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
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还需要学习了解数理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还必须精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管理流程。以有效查找业务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强、复杂的新型管理学科,教育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不深,难以及时为银行培养和供给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才。银行的培训工作也因银行以前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对风险的研究不够,而风险管理培训时因对理论高度和实务技能的要求都很高,师资力量难以解决,内部培训也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导致银行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制约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进。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选择具有良好业务技能的员工进入风险经理队伍。同时,加强培训,使风险经理能集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清晰的了解。此外,还要研究建立风险经理的能力培训和业绩考核制度,提高风险经理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和沟通是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润滑剂。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利用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以建立起依赖于统一数据库的信息处理系统,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整体把握能力。一方面,它可以改善银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保证风险信息的上传下达,大幅度提高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及时性,防止因为信息不畅导致业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全方位信息,可以为银行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做出高质量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促进银行对相关业务的事中防范能力,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七、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只有鼓励良好的风险控制行为。对风险控制不严出现责任问题的予以惩罚,才能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和执行基础。首先,要在考核制度方面引导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和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考核中心的经营评价体系,计算各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对不同种类的业务,根据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鼓励经营部门在业务拓展时,将经济资本利用在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业务种类上。这样,既提高了银行的赢利能力,又降低了银行风险。其次,要建立对责任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责任人任职期间或所经办贷款的生命周期内对新增业务的预期损失进行提前计提,建立风险准备金,并逐步过渡到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为奖惩依据的考核方式。切实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因失职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三,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本身必须能够甄别和奖励那些善于应对风险获得收益的高管和员工,惩罚那些过度冒险或者厌恶风险的人,只有这样,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郭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