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成功找方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如虎添翼,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下面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学习经济常识谈谈认识。
  
  一、从宏观入手,把握全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经济学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部分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价值规律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经济常识中的两个重要规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常识的主题,全书贯穿着这两个规律和一个主题。
  第一课: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第二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第四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
  第五、第六课: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第八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把握市场规律,按规则办事。
  
  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网
  
  从商品我们会联想到其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的关系我们会想到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想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从价值角度我们会想到价值量,想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价值想到价格,由价格想到货币,由货币想到纸币,由纸币想到纸币流通规律,想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由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想到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由此想到价值规律。这样我们就把整个第一课的知识给串起来了。
  
  三、从基本概念入手,挖掘隐含知识
  
  我们都知道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在这里买卖或交换的过程就是市场,所以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而这种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然后我们再由市场迁移到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如市场经济的含义、一般特征、优越性,市场调节的不足;而针对市场调节的不足,我们又想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由此延展到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变通,如从市场经济也可以延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
  
  四、联系当前热点,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多方面分析: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角度分析商品生产者应关注产品质量;从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如法制性等;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应想到职业道德,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应想到市场交易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等。
  
  五、归纳学习经济常识的一般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们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复习思路,或者叫原因类、意义类、作用类等等,那只不过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变通。一般情况下的答题思路是从理论依据到现实依据再到实践意义,这里特别强调,“为什么”类的题回答时要答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据,一部分是现实意义。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及目标(是什么);第二,必要性(为什么);第三,手段(怎么做)。因此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掌握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责编 周侯辰 黄 晓)
其他文献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力求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相适应。和谐教育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为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
改革开放30年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我们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一、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
历史地图中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历史地图有的与教材正文相互印证,有的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扩展,认真解读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出许多隐性知识。在此,以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为例,其中共有30幅历史地图,在挖掘其隐性知识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以
初三年级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接受祖国的挑选。然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心理素质教育。所以,作为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三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是自我意识和智慧的增长期,也是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时期。因此,极易出现种种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到了初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形式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态势。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单亲家庭已经屡见不鲜,夫妻工作在外,孩子寄养亲戚家的情况不断增多。下岗工人,城市低收入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也都存在。由于这些特殊家庭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在这类家庭生活的学生受到的影响较为复杂,有的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
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每届学生中都会有少数学生存在孤僻和抑郁的心理。这些学生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其中以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两种情况最为典型。对此,该如何进行心理矫正?  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心理负担重,整天闷闷不乐。他的父母亲工作也不
历史学科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目,而题目的设问其实就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某些要素,如问“某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影响是什么?实质是什么?”等等。所以,“教”与“学”都必须首先明了各要素的含义及其区别和联系,否则,既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也不能在应试中理解题目的设问,也就不能正确、全面回答问题。这里,笔者对此作一粗浅阐述,仅供师生在教学和解题时参考。    一、“为什么”类    1.背景:对人
2008年9月我在余姚四中听了郑伟大老师的一堂课。郑老师为了强调太阳能量的巨大,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资料:“太阳的释放能量相当于在一秒钟内能让包围太阳12米厚的0℃的冰顷刻化为水汽。”在同学们的一片惊叹声中,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这不可能!”一个憨态可掬的胖男孩提出了反对意见。  “为什么不可能?”郑老师用温和的语气询问。  “是不是你认为太阳的能量即使那么巨大,也不可能在一秒钟内完成让12米厚
所谓“双差生”,是指那些思想纪律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此类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思想逆反,纪律散漫,爱搞恶作剧,无心向学,不求进取,或自卑,或自弃,或虚荣、贪图享受等等。这些学生不是天生就差的,他们在小学阶段有的相当优秀,但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思想行为才向差的方面发展。只要对症下药,适时引导,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他们还是能够转变过来的。  农村中学“双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据近几年
【案例背景】  在高三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如何实现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是一直困扰高考历史教学实践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关注基本史实,另一种是过于拔高理论教学。我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应在复习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求各阶段各历史事件发展的焦点,理出一条贯穿各事件的主线,并以此主线、焦点继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