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性学习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研究性学习;构建
  一、前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创新的思想培育学生,使他们在求学期间,以创新为己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融创新于一身,必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性学习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打开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创新之举。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为了适应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提高为宗旨的崭新的学习方法。它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刻板的状态,提倡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扭转了长期存在的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不良倾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作为有意识的、通过努力习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维持性学习的内容是课上现成的知识,偏重于识记;创新性学习的内容较课本所揭示的更为丰富,学生超越课本探究丰富多彩的、令他孜孜以求的新知识。研究性学习属于创新性学习的类型,应大力提倡。其含义可作这样的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己所学的课程中,选择恰当的议题,然后收搜集相关材料,再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细心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从上述含义,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探索性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目光已超越了课本,他的兴趣在课本以外,因此研究的议题尽管不是学科前沿的,但却是课本上没有的。他由课本阐明的道理联想开去,灵感突发是常有的事。课本似乎是“触媒剂”。由课本、由生活发现的问题,就成了他研究的议题。因此,探索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特征。
  2.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心中升腾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这对提高其素质,开拓其视野,有极大的意义。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就必须赋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动口。例如查找相关资料,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等等。有时还得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考察。这样,研究性学习不再限于课本和教室,而是把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起来。
  三、怎样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既是新型的学习方法,且其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们应该为年轻一代的成长着想,宁可自己多辛苦,做到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把研究性学习指导好、落实好。
  3.1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管教,不问学生懂不懂,需要不需要,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本无懈顾及。即使那些学得好一点的学生,也是十人一面,百人一腔,毫无特色。打个比方,囿于旧理念的教师上课很像水龙头开关,学生只是盛水的容器。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那就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师的教学职责不再是“主导”,而是“服务”,教师的功能不再是水龙头开关一开一关,而是象飞机上的推进器,给学生爆发力,让他们飞上蓝天。
  3.2多启发,多讨论
  以往在英语课上,教师只管按预先所准备的讲,认为启发、讨论之类会打乱计划,干扰课堂秩序。其实不然。启发和讨论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掘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创设激发性、支持性、开放性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感受乐趣。同时,教师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的教师向“复合型”转化,从“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化,建立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讨论中,学生认为人权的概念世界各国普遍适用,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应根据本国的发展状况有所侧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人权问题是个发展权的问题,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正确的。即使诸如单词的用法、同义词辨析之类,教师用提问启发,有学生讨论归纳的办法,比教师“演独角戏”般按讲稿讲,效果要更实在,学生将永志不忘。
  3.3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可以就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社会、文化、环境、习俗等问题进行研究。其过程如下:精选课题(学生感兴趣/切口小)——小组准备(突出个性/开放时空)——集体讨论(团结协作/全方位)——得出结果(共同分享/给予鼓励)例如Is There Life on Earth?《地球上有生命吗?》一文。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金星上的佐格教授,思想方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断言地球上没有生命。这个论断无疑是错误的。论断之错,显现出文章的幽默风格,但却提示了地球上环境污染之严重,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应改善环境,还我青山绿水,笔者在教这一课时,首先介绍了课文的背景知识,接着启发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课后立即确定要研究的专题,并根据专题成立两个课题小组。专题分别为Sun up the various pollution.和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from being seriously polluted?在随后的课余时间里,课题小组以各方式收集资料。如:徒步沿着淮河取水寻找污染源,到化工企业和环保局走访技术员、专家;查阅文献和光盘资料;从互联网查询、下载文字和声像资料等。总之,用各种形式获得信息和所需要的知识。之后小组成员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找到了污染的种类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并提出一些防止污染的措施。如对垃圾进行分类,特别是电池,禁止烧烟煤。最后写出书面报告,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了研究成果。学生用英语阐述了污染的根源,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还向师生展示了大量的图表和图片,并配有英文说明。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还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侧面看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允许突出个性,求同存异。
  3.4精选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
  研究性学习既然要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围绕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课外读物林林总总,要选择那些对教材内容有所演绎深化的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力求少而精。例如人物传记类的林肯传、莎士比亚传,史学类的温斯顿·丘吉尔的《英语国家简史》,社评类的我国政府就人权、环境、人口、公共卫生诸问题所作的述评。这些著作因材料翔实、论据有力、观点新颖而受到业界的好评。教师指给课外读物时,应简要介绍读物的作者、内容。
  四、结束语
  只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没有人们公认的套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进行教育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相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逐步完善,日见成熟。
  参考文献
  1.谷旸;钱芳.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12期
  2.黄森.英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02期
  3. 谭 欣.中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3)
  4. 杨春平.立足中职培养目标抓好研究型学习培养综合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5. 黄森.英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02期
  6、 张 静.基于网络的中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09(31)
  作者简介:马海亮 男(1983--),民盟盟员,江苏淮阴商业学校英语教研室,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情景教学法和人文因素在教学法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才能主动、乐观地构建知识体系,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2013年4月20日,我国雅安芦山地区发生7.0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四川境内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教授,请他为大家解读雅安芦山地震引人关注的问题。问:汶川大地震后,时隔5年,雅安芦山地区再次发生地震,请问四川为什么地震多发?陈院士:不单是四川,云南、青藏高原等地都是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四川处在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智力、
摘要:文本引用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解释学思想之一的“视界融合”概念对翻译活动主体间性进行阐释,认为理解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制,而是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的初视界与解释者的现视界相互融合,达到一个新的视界。译者适度的主观能动性能使译文更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翻译;译者  一、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一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好的、严肃的译本应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译者总是
本文探讨了在实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This article explore
在世界成人教育专业化的进程中,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法规上未能突出成人教育教师资格,成人教育教师队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手段,力求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
花序内性别表达和性别分配的差异在被子植物中非常普遍。常见的变化模式是:在顺次开放的花序内,从早开的花到晚开的花,生殖结构大小和数量依次减少,晚开的花偏向雄性。通常认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猛吹,企图把行人的衣服吹掉,行人扣紧了扣子.北风发威,寒风凛冽刺骨,不仅没有吹掉衣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