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品《星光灿烂》的演唱体会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中的一首经典咏叹调《星光灿烂》,是卡瓦拉多西在第三幕中卡瓦拉多西(男高音)临死前演唱的一段咏叹调。这首歌曲充满了内在和激情。力度以及强弱变化显著。这首歌曲无论是在技巧性和情感性,或是在修养性方面,长期以来均认为是男高音歌唱家的试金石。也是声乐专业广泛采用的基本教材和音乐会上的传统保留曲目。
  【关键词】演唱技巧 《星光灿烂》 音乐表演
  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中的一首经典咏叹调《星光灿烂》,是卡瓦拉多西在第三幕中卡瓦拉多西(男高音)臨死前演唱的一段咏叹调。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十分别致的咏叹调,前半段由单簧管断续的演奏出咏叹调的旋律,男高音则在其间插唱宣叙调。到后半段才由男高音热烈地唱出这支感人肺腑的咏叹调旋律,倾吐出主人公幸福和希望的破灭,过早地告别人生的痛苦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咏叹调内含的感情是那样丰富,但结构却异常精炼。全曲就是有上述的上下句组成的一个乐段—部曲式。开始器乐部分基本上与歌曲旋律完全一样。整个音乐不过是一个乐段重复了两次,一次是器乐演奏(歌唱的宣叙调交织其中),一次是声乐咏叹。正是因为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在完美的形式中,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
  1 作品演唱及音乐处理
  1.1 作品演唱
  演唱上的难度在于前半段:高潮情感的表述是在较弱的声音控制中进行,气息的控制要深、要流动。在平时要多注意去练习气息上的控制,多接触大量的抒情性艺术作品,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演唱好在各声区弱音的控制,在后半部分要唱出激情,把声音放出去,使歌唱的戏剧性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要求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把技术完全运用出来,同时又要充分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演唱
  最后的高潮时一定要充分准备好,因为它是从中声区逐渐爬到高声区并且逐渐变强,这就要求演唱要有足够的气息去支持,同时要“自然”不能为了唱高音而浑身各部分都处于僵硬状态,那样反而影响演唱的质量让歌者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演唱失败,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平时训练上就一定要有好的思维定式,在训练中去练习声区的过度及气息的支持但一定是自然的,不要为了高音而去练高音,如果那样的话我个人认为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1.2 音乐处理
  《星光灿烂》这首男高音著名的咏叹调,歌声热情伤感,是缓慢的行板,很好的表现了:宁静的深夜,繁星在夜空中闪烁,远处传来了钟声,天空已稍发白,面对着就要死忙、失去生命、失去心爱的托斯卡,卡瓦拉多西心情万分悲伤。从宣叙调开始,低沉忧伤的旋律和以十六分音符急促强烈的内心表达是这首作品的特点,要求演唱者要熟悉作品的内容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把它融入到作品中进行歌者的二度创作,同时宣叙调部分也是考验演唱者的音乐基本素质,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大量的去演唱宣叙调。例如亨德尔的《绿树成荫》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以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母语的学习重要外文的学习同样也很重要,在演唱宣叙调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去仔细阅读歌词,不要唱完作品“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 这样就事倍功半了。中间有两处高潮:一是在“美丽的容貌和身材”,另一处是“我从没这样热爱我的生命”。一是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一是表达对生命的珍惜。这样的戏剧性就要求演唱者一定要把不同状态下的人物心里细腻的表达出来,言外之意也就要求演唱者不但演唱技术要过硬,同时还要对文学,历史,戏剧都要去学习以来丰富自己的内在修养。
  2 作品演唱体会
  通过演唱《星光灿烂》这首咏叹调。使我深刻体会到咏叹调对演唱者的全方面要求很高,在演唱前要对整首曲子进行全面掌握了解,并且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歌唱时应该注意严格控制音量,及时调整胸、颈、腹、咽等部位的肌肉。声音始终保持优美的线条,唱到那个点上去。及时稳当地调节呼吸状态,使声音能够自然、流畅、圆润、和谐。
  旋律在高音区,声强气要沉,后腰两侧的徐徐向下向外的“坐劲”明显,气息的牵制力量与推进力量互相制约,并且在矛盾的对抗中取得协调和平衡,声音才可以既有力度,又有立体感,富于声音的穿透力。应当尽量将字音安放在口咽腔后半部作形,但是不可以忽略字音的清楚纯正。“字正”和“腔圆”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艺术表现力。
  3 结论
  咏叹调《星光灿烂》,是一首较具一定难度的男高音演唱曲目。它的曲式发展明显,语言真诚质朴,句子简明大方。通过对咏叹调《星光灿烂》的学习与演唱,我们即可以学习和掌握传统的美声唱法技术本领,特别是对于较全面系统学习西洋古典歌剧声乐作品,具有良好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
  [2] 周雪.论俄罗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运用及情感表现[J].
  [3] 杨惠.情感的想象和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
其他文献
【摘 要】万州区长岭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提出问题的意识不浓。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学生提出问题的研究。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课堂 质疑 方法 培养意思 创设情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技術,使教学更加深入和便捷。下面简要谈谈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问
自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来,中学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倍受关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体育基础,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和练习的乐趣,一时成了衡量一节体育课成功的砝码。在此思想的引导下,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竭尽全力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着各种尝试,我也是这一浪潮中的一员。  在不断学习和进行各种教学尝试之中,我个人的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灵活了,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课标语文教材安排了相当一部分文言篇目,科学地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这些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内在潜质,主动接受祖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深入研究初中文言文的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創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
音乐教育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则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属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的心理过程。文字巨匠鲁迅先生曾惊叹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每一次的想象的释放中,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能力的关键是找准最能
内容摘要:本文从贴近生活,诱发写作动机;注重生活实际,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习作“生活化”利,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积累素材和多元评价,体验写作快乐五个方面论述了作文生活化教学,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作文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应属作文教学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在
摘要:师道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也许,一位师者的生活常常脱不开讲台、书案,然而,正是这样再简单不过的平凡生活,却常常能够生长出最纯粹最高尚最持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学习 与时俱进 相敬如宾 创新精神 乐在其中 幸福  仔细阅读了凌龙华先生的《行走师道》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很多道理读起来很简单,也很熟悉,觉得的确应该这样做。可真正要自己去用于实践的时候,又感觉很难,无从下手。对于从教几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抓好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社会的迫切要求。然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如何讲好初中语文课,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多次体验成功的情感,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