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意境”的形成与内涵
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中的意境观念萌芽很早,先秦两汉的“立象尽意”说、宗炳的“畅神”说、谢赫的“气韵生动”说等都孕育着意境思想的胚芽。传统思想中的意趣、神趣、形神、格调、性灵、神韵等等许多说法都同意境思想相关,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着重点靠拢、逼近意境范畴。直到王国维明确提出境界,范畴,展开说明,使意境理论臻于成熟。李泽厚的《意境杂谈》一文认为,“意境”是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的有机统一。客观的境又可剖析为形与神两个方面,主观的意则可剖析为情与理两个方面,因此,意境就是形、神、情、理的辩证统一体。意境具有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这两种意见恰巧形成“互补”关系,可以辩证统一起来。说意境是境与意的统一,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是偏重于意境的“实”的方面;说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强调其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这是偏重于意境的“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方得意境。即是说,形神情理相统一的“实”和境生象外的“虚”相结合,方有“意境”。意境范畴的确立比较晚,包举涵盖着之前诸多范畴的因素。在陶瓷山水画中,意境范畴的悟性性质和功能尤为突出,更需要广博、深刻地感悟体验。
二、创作主体对意境的把握
科技的发展、时代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历史的变迁,为陶瓷山水画的意境审美取向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的小桥流水、山居野趣已远远不能涵盖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意境当随时代,不同气候、地貌的特征,生活中的感受,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现实生存空间的思考和忧虑,甚至对未来的憧憬与幻想,都是对陶瓷山水画意境的开拓与发展。陶瓷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将对山川景物的理解和热爱之情融入陶瓷作品中,把审美理想和山川自然景色相融互通、冥合为一,进而实现心灵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无论是高耸的峰峦、奔腾的江海,还是宁静的湖泊、幽静的山村,都是在营造人与自然的“理想世界”。中国疆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名川大山遍布,山川秀美壮丽,这些都为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客体对象。在陶瓷山水绘画中,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慧心,领略到自然山水那生气盎然、意韵悠远、心旷神怡的动人之美。自然山水因气候变迁、四时循环、昼夜替换而引起的自然景观变化,是那样的微妙和丰富,并通过主体的审美感知潜入心灵,感应激荡、呈迭成象。
创作主体表现山水画的时空境界,则是通过山水的高远、深远或平远,以及朝夕、阴晴、风雨霜雪及春、夏、秋、冬等时间、气候变化所呈现的瞬间景象。创作主体在对自然界的观照中,发现和把握真山真水的精神和特质,须从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饱游沃看,罗列胸中,对自然界一年四季变化、自然物理有深知,对不同的地域、环境、节气有了解,方可在陶瓷山水作品中品味出意境之美。孔子认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以一种对自然相当亲和的态度,表达了对宇宙自然及天地万物圆融和谐的感受。山水绘画的最高理想则是天人合一,最广意义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自然宇宙不二的状态。人的精神要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只有与象征着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相冥合,达到“天人合一”,才能返归人类精神的家园——宇宙自然,从而获得永恒。
自然山川原本就是具有审美内涵的统一体。在传统文化理念中,自然是一个与人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画家的心声融入了大自然的心声,大自然之魂灵变为画家笔端的世界。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着宇宙自然精神的意境美。人是宇宙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命受制于宇宙自然的统领之中,作为讴歌自然的陶瓷山水画艺术,自从它诞生便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关系。蟹爪枝般树木的汇入又造成永恒流逝与瞬间意象的对峙,显示出自然异乎寻常的伟力、韵律与节奏。那呈太极曲线盘桓往复的空间延伸,形成幽深玄渺、壮阔静远的意境。那悠长的意蕴,深沉的情致,舒缓从容的运笔,灵动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营造出一个圆融和谐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活、讴歌美好的时代,是山水画千古不变的话题。
三、意境——陶瓷山水绘画的灵魂
陶瓷绘画对自然山川的描绘,不是追求以逼真的像为主,而是把握意境之美。陶瓷山水绘画创作中对画面讲究的是虚实、阴阳、空灵、雄浑、厚重、清秀、飘逸、险峻之美。这种审美方式决定了陶瓷画家生活于山水、写生于山水,但不描摹自然,而取山水之精华。除此之外,意境的创造必须重视山水画的形式构造与空间意象的研究。比如要表现霜降、暮霭沉沉、月下幽冷的景象、空幻迷离的微风细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等,如果没有对形象、空间与气氛的充分刻画与渲染,仅靠书写性的笔情墨趣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对意境的开拓和研究是陶瓷山水画创作的根本,当今陶瓷山水画的意境是指画面的情与景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即情景交融。一些陶瓷山水作品中,呈现出单调、雷同、一般化和肤浅的现象,创作主体都要努力突破,注重构成,强调艺术性,着重山水绘画的精神境界的研究。装饰性是绘画形式的重要语言之一,能较轻易地使绘画带上现代感,被陶瓷山水画家较多地使用。但装饰太多、太刻意了,就显得雕琢、堆砌、做作、小气,因而难免匠气之嫌,被称之为陶瓷工艺品,使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日渐形式化、工艺化、制作化,表现出矫饰主义倾向。这其实还是对形式理解得太肤浅,过分强调构成和装饰性,不利于意境的开拓,降低了陶瓷山水画的审美价值,须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天然,含而不露,才是大美,明此理,才是真懂形式。
其实好的陶瓷山水画作品,会以意境感染人,让人忘掉形式,而不是首先让人看到形式,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表达意境才是目的。凡不能准确表现意境的形式,都是失败的形式。须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之理,绘画创作能深解其义,定有所得。面对前人的辉煌成就,陶瓷山水画审美境界的开拓难度的确很大,首先观念必须更新,其次修养要广博精深,三是形式语言要新,四是熟悉陶瓷工艺特点,五是注重山水画精神境界的开拓研究,精神境界是陶瓷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但陶瓷山水画精神性的注入很难,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才能开拓山水画的审美境界,使山水画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有无穷意味。陶瓷山水画的精神性蕴蓄着多义性、神秘性、象征性、哲理性等因素,较难表达,因而这类好作品极少,值得更多的陶瓷画家去探索,但也应注意避免空喊、图解和无病呻吟。
总之,陶瓷山水画艺术是内敛、静观与冥想的艺术,表现山水画的精神性应以暗寓性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不能太直白,应含蓄、自然。挖掘人的丰富性,进入人的幽微深隐的心灵之中,在山水中表现人的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提升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我们今天的陶瓷山水画才会呈现斑斓多彩的审美境界。
(责编:魏佩)
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中的意境观念萌芽很早,先秦两汉的“立象尽意”说、宗炳的“畅神”说、谢赫的“气韵生动”说等都孕育着意境思想的胚芽。传统思想中的意趣、神趣、形神、格调、性灵、神韵等等许多说法都同意境思想相关,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着重点靠拢、逼近意境范畴。直到王国维明确提出境界,范畴,展开说明,使意境理论臻于成熟。李泽厚的《意境杂谈》一文认为,“意境”是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的有机统一。客观的境又可剖析为形与神两个方面,主观的意则可剖析为情与理两个方面,因此,意境就是形、神、情、理的辩证统一体。意境具有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这两种意见恰巧形成“互补”关系,可以辩证统一起来。说意境是境与意的统一,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是偏重于意境的“实”的方面;说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强调其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这是偏重于意境的“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方得意境。即是说,形神情理相统一的“实”和境生象外的“虚”相结合,方有“意境”。意境范畴的确立比较晚,包举涵盖着之前诸多范畴的因素。在陶瓷山水画中,意境范畴的悟性性质和功能尤为突出,更需要广博、深刻地感悟体验。
二、创作主体对意境的把握
科技的发展、时代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历史的变迁,为陶瓷山水画的意境审美取向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的小桥流水、山居野趣已远远不能涵盖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意境当随时代,不同气候、地貌的特征,生活中的感受,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现实生存空间的思考和忧虑,甚至对未来的憧憬与幻想,都是对陶瓷山水画意境的开拓与发展。陶瓷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将对山川景物的理解和热爱之情融入陶瓷作品中,把审美理想和山川自然景色相融互通、冥合为一,进而实现心灵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无论是高耸的峰峦、奔腾的江海,还是宁静的湖泊、幽静的山村,都是在营造人与自然的“理想世界”。中国疆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名川大山遍布,山川秀美壮丽,这些都为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客体对象。在陶瓷山水绘画中,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慧心,领略到自然山水那生气盎然、意韵悠远、心旷神怡的动人之美。自然山水因气候变迁、四时循环、昼夜替换而引起的自然景观变化,是那样的微妙和丰富,并通过主体的审美感知潜入心灵,感应激荡、呈迭成象。
创作主体表现山水画的时空境界,则是通过山水的高远、深远或平远,以及朝夕、阴晴、风雨霜雪及春、夏、秋、冬等时间、气候变化所呈现的瞬间景象。创作主体在对自然界的观照中,发现和把握真山真水的精神和特质,须从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饱游沃看,罗列胸中,对自然界一年四季变化、自然物理有深知,对不同的地域、环境、节气有了解,方可在陶瓷山水作品中品味出意境之美。孔子认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以一种对自然相当亲和的态度,表达了对宇宙自然及天地万物圆融和谐的感受。山水绘画的最高理想则是天人合一,最广意义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自然宇宙不二的状态。人的精神要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只有与象征着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相冥合,达到“天人合一”,才能返归人类精神的家园——宇宙自然,从而获得永恒。
自然山川原本就是具有审美内涵的统一体。在传统文化理念中,自然是一个与人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画家的心声融入了大自然的心声,大自然之魂灵变为画家笔端的世界。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着宇宙自然精神的意境美。人是宇宙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命受制于宇宙自然的统领之中,作为讴歌自然的陶瓷山水画艺术,自从它诞生便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关系。蟹爪枝般树木的汇入又造成永恒流逝与瞬间意象的对峙,显示出自然异乎寻常的伟力、韵律与节奏。那呈太极曲线盘桓往复的空间延伸,形成幽深玄渺、壮阔静远的意境。那悠长的意蕴,深沉的情致,舒缓从容的运笔,灵动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营造出一个圆融和谐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活、讴歌美好的时代,是山水画千古不变的话题。
三、意境——陶瓷山水绘画的灵魂
陶瓷绘画对自然山川的描绘,不是追求以逼真的像为主,而是把握意境之美。陶瓷山水绘画创作中对画面讲究的是虚实、阴阳、空灵、雄浑、厚重、清秀、飘逸、险峻之美。这种审美方式决定了陶瓷画家生活于山水、写生于山水,但不描摹自然,而取山水之精华。除此之外,意境的创造必须重视山水画的形式构造与空间意象的研究。比如要表现霜降、暮霭沉沉、月下幽冷的景象、空幻迷离的微风细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等,如果没有对形象、空间与气氛的充分刻画与渲染,仅靠书写性的笔情墨趣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对意境的开拓和研究是陶瓷山水画创作的根本,当今陶瓷山水画的意境是指画面的情与景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即情景交融。一些陶瓷山水作品中,呈现出单调、雷同、一般化和肤浅的现象,创作主体都要努力突破,注重构成,强调艺术性,着重山水绘画的精神境界的研究。装饰性是绘画形式的重要语言之一,能较轻易地使绘画带上现代感,被陶瓷山水画家较多地使用。但装饰太多、太刻意了,就显得雕琢、堆砌、做作、小气,因而难免匠气之嫌,被称之为陶瓷工艺品,使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日渐形式化、工艺化、制作化,表现出矫饰主义倾向。这其实还是对形式理解得太肤浅,过分强调构成和装饰性,不利于意境的开拓,降低了陶瓷山水画的审美价值,须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天然,含而不露,才是大美,明此理,才是真懂形式。
其实好的陶瓷山水画作品,会以意境感染人,让人忘掉形式,而不是首先让人看到形式,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表达意境才是目的。凡不能准确表现意境的形式,都是失败的形式。须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之理,绘画创作能深解其义,定有所得。面对前人的辉煌成就,陶瓷山水画审美境界的开拓难度的确很大,首先观念必须更新,其次修养要广博精深,三是形式语言要新,四是熟悉陶瓷工艺特点,五是注重山水画精神境界的开拓研究,精神境界是陶瓷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但陶瓷山水画精神性的注入很难,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才能开拓山水画的审美境界,使山水画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有无穷意味。陶瓷山水画的精神性蕴蓄着多义性、神秘性、象征性、哲理性等因素,较难表达,因而这类好作品极少,值得更多的陶瓷画家去探索,但也应注意避免空喊、图解和无病呻吟。
总之,陶瓷山水画艺术是内敛、静观与冥想的艺术,表现山水画的精神性应以暗寓性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不能太直白,应含蓄、自然。挖掘人的丰富性,进入人的幽微深隐的心灵之中,在山水中表现人的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提升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我们今天的陶瓷山水画才会呈现斑斓多彩的审美境界。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