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声喧哗”的电视年代,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尤其是2000年之后,真人秀节目进入中国,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收视狂潮,电视荧屏上琳琅满目。在近两年,国外“节目模式”被大量引进,节目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以“民歌”为题材的电视节目,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是以“流行音乐”选秀为主的大众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是严重同质化的节目内容形式,“民歌”题材能否另辟蹊径,以清新脱俗的天籁魅力,成为受众的新宠。本文以“民歌”类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结合个案,分析在当前电视语境下,该类节目现状与困境。
关键词:民歌电视节目;生态研究;传播效果;媒体责任
中国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40-2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以来,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早期的电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传播手段,源源不断地向大众输送各种类型的节目。民歌作为内容,电视作为手段,实现了民歌在电视媒体的早期传播。民歌更多时候是作为节目内容的一种元素参与进来,例如在早年春晚上演出的民歌节目。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出现了。1999年由北京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民歌魂》,是一部利用电视声画合一的现代技术手段,完整地纪录和介绍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传统与现代民歌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域民歌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真实记录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1]。此后,内蒙古电台的《音乐部落》、央视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广西卫视《唱山歌》等一系列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选取的是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而舍弃了以民歌作为内容元素之一的节目,例如青歌赛、春晚、星光大道等。
二、民歌类电视节目传播现状
近两年,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国外各种节目模式被引进之后,电视节目可谓是空前的繁杂,厨艺类、跳水类、角色互换类、野外生存类等,而作为诸多节目中最为热门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在如此多元化的背景下,依旧保持着长盛不衰的态势。以湖南卫视2013年为例,一年四个季度的季播类节目中,有三个季度都是歌唱选秀节目,分别是《我是歌手》(第一季度)、《中国最强音》(第二季度)、《超级男声》(第三季度)。在诸多的音乐选秀类节目中,流行音乐是重点表现对象,以“民歌”为主题的节目,虽然不多,但也并不孤单。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四川卫视《中国藏歌会》、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等一系列节目选取“民歌”作为选秀主题。湖北卫视《天籁———寻找中国最美乡野歌声》是以民歌为专题的纪录片。年末山西卫视还举办了《民歌春晚》。总体来说,民歌类的电视节目在电视媒体上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显著的地域性
电视媒体对于民歌类节目衷情的往往都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以现在活跃荧屏上的电视节目为例,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是以黄河文化作为依托,沿着黄河流域寻找优秀的民歌手;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借助“南宁,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优势资源,专注独属中国的音乐情怀,发展新民歌文化,坚持以改编的方式形成新民歌演绎,展现出有精神、有特色、有故事的中国特色民族音乐作品[2];四川作为我国的第二大藏区,是藏汉文化交融之地[3],《中国藏歌会》依托于这样的地理条件,对于藏族音乐,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传播媒体呈现出来的地域性,一方面与民歌的地域性有着重要的关系,民歌是在特定地区流行传唱,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民歌的传播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也是同质化年代中,媒体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定位的要求,许多卫视在相同类型的节目上难以和强势媒体竞争,只好独辟蹊径,以全新的内容博取观众的喜爱。
(二)弱势媒体聚集
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等节目可以说是流行音乐选秀中关注度、收视率、节目质量都相对很高的节目,这些节目依托于强势媒体平台,实现大众化传播,也在挤压着弱势媒体的生存空间,想要在同类型的节目上分得一杯羹,可谓难上加难。因此同样属于音乐选秀,但又具有相对差异性的“民歌”类节目成为弱势媒体的选择。
(三)传播效果、影响力匮乏
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都是收视率破5的“现象级”的优质电视节目,甚至引发全民的参与讨论,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民歌类的选秀节目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与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还相差很大,究其原因,笔者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平台问题。由于各卫视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强势媒体选取了适合大众化传播的流行音乐,民歌类的选秀集中在相对弱势的媒体平台,因此节目在播出环节上就很难取得较高的收视。
其次是节目内容自身的限制。流行音乐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其适合大众化的传播。“民歌”本身就是产生于特定地区的音乐文化,地理的阻隔也使其地域色彩愈加浓厚,对于民歌的欣赏,不同地区的观众,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一档“民歌”类的节目想要像流行音乐一样大众化普及,其自身就有着不小的限制。
商业化运作手段也是民歌类节目受限的一大因素。现在的电视节目,商业化运作色彩很强,一方面在播出时,追求高收视率,另一方面,节目播出后,挖掘选秀歌手的潜在商业价值。很多媒体“狂热造星”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其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相对于外形俊朗的流行选秀歌手,民歌类节目的参与者乡土气息更加浓重,无论在广告、电影、宣传片等各种类型的后续商业价值开发都很难与前者相比。商业价值的匮乏使得节目从制作成本到宣传力度都难以达到前者的高度。
三、个案研究———《歌从黄河来》 《歌从黄河来》是山西卫视打造的一档民歌选秀类节目,沿着黄河流经的几个省区,寻找优秀的歌者,并最终选出“黄河歌王”。黄河文化、民歌选秀成为其特色,在电视节目严重同质化,优质节目资源几近枯竭的年代,也算是相对独特的一档节目。节目对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收视率低迷,影响力不足的窘迫。
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每周日的8点档(2012年),从编播时间来看,是妥协,也是无奈之举。周五、周六的黄金时段是各卫视综艺节目播出最密集的时间段,强势媒体都在用尽各种方法争夺收视群体,《歌从黄河来》想要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因此该节目放弃了最佳的周末黄金时间,退而求其次将节目定在周日晚上播出,尽量避其锋芒。
从节目制作水平来讲,基本还停留在十年前,节目形式也过于老套和陈旧。依旧是“介绍–唱–点评”与之前的节目基本没什么区别。反观现在大红大紫的一些真人秀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力求新颖别致,希望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使用转椅的新奇方式,力求剔除“好声音”外的其他因素;《我是歌手》则将一场歌唱比赛故事化,使用纪录片式的方法,将比赛的台前幕后种种场景都记录下来,并且非常注重悬念的营造,对于观众内心的把控非常到位。这也是这些节目能在众多音乐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节目的宣传手段也相对滞后,在新媒体时代,节目的宣传手段是极为重要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也越来越成为各家节目宣传自我、制造话题、博取关注度的重要平台。但是该节目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参与者都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的宣传工具,单单依靠电视媒体的播放宣传,很难与多重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态势相抗衡。
四、电视生态失衡下的思考
民歌类节目在当前电视媒体上的传播现状,一方面可以说是同质化年代里独辟蹊径的一种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在表明,该类节目被强势主流媒体所排挤和边缘化,生存空间被极度压制。究其原因,以收视率博广告费的经营模式是其根本原因,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让很多主流媒体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甚至放弃媒体自身的责任,传播着毫无营养价值,只求“娱乐”二字的文化垃圾。近两年内,广电总局曾多次下达“限娱令”“加强版限娱令”等文件对杂乱丛生的电视生态进行管制。尽管如此,民歌类电视节目的生态依旧不容乐观。民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很高,民歌的传承往往依靠口头传播,地域的限制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让很多的民歌濒临灭绝,电视媒体对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其责任义不容辞,民歌节目想要在如此生态下生存发展,需要主流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承担媒体责任,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同时相对弱势的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上应更加用心,这样一方面对于民歌的传承保护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弱势媒体由弱变强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电视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节目种类还严重缺乏[4]。“回顾电视发展的历史,不是一部苦难史,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奋进的进步史。”民歌类节目在当前的电视语境下面临着不小的困境,节目的突围需要政策的扶持,媒体责任意识的觉醒,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用心的投入,在动态调整中走出当前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崔迎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发展与变迁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丁俊杰.广西卫视:突围与回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3]佟旭,徐静.地域特色:省级卫视定位的战略推手[J].新闻战线,2006,(07).
[4]张文娟.中国电视生态失衡的八大症候[J].现代传播,2010,(08).
作者简介:
祝捷,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
关键词:民歌电视节目;生态研究;传播效果;媒体责任
中国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40-2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以来,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早期的电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传播手段,源源不断地向大众输送各种类型的节目。民歌作为内容,电视作为手段,实现了民歌在电视媒体的早期传播。民歌更多时候是作为节目内容的一种元素参与进来,例如在早年春晚上演出的民歌节目。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出现了。1999年由北京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民歌魂》,是一部利用电视声画合一的现代技术手段,完整地纪录和介绍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传统与现代民歌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域民歌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真实记录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1]。此后,内蒙古电台的《音乐部落》、央视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广西卫视《唱山歌》等一系列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选取的是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而舍弃了以民歌作为内容元素之一的节目,例如青歌赛、春晚、星光大道等。
二、民歌类电视节目传播现状
近两年,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国外各种节目模式被引进之后,电视节目可谓是空前的繁杂,厨艺类、跳水类、角色互换类、野外生存类等,而作为诸多节目中最为热门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在如此多元化的背景下,依旧保持着长盛不衰的态势。以湖南卫视2013年为例,一年四个季度的季播类节目中,有三个季度都是歌唱选秀节目,分别是《我是歌手》(第一季度)、《中国最强音》(第二季度)、《超级男声》(第三季度)。在诸多的音乐选秀类节目中,流行音乐是重点表现对象,以“民歌”为主题的节目,虽然不多,但也并不孤单。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四川卫视《中国藏歌会》、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等一系列节目选取“民歌”作为选秀主题。湖北卫视《天籁———寻找中国最美乡野歌声》是以民歌为专题的纪录片。年末山西卫视还举办了《民歌春晚》。总体来说,民歌类的电视节目在电视媒体上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显著的地域性
电视媒体对于民歌类节目衷情的往往都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以现在活跃荧屏上的电视节目为例,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是以黄河文化作为依托,沿着黄河流域寻找优秀的民歌手;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借助“南宁,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优势资源,专注独属中国的音乐情怀,发展新民歌文化,坚持以改编的方式形成新民歌演绎,展现出有精神、有特色、有故事的中国特色民族音乐作品[2];四川作为我国的第二大藏区,是藏汉文化交融之地[3],《中国藏歌会》依托于这样的地理条件,对于藏族音乐,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传播媒体呈现出来的地域性,一方面与民歌的地域性有着重要的关系,民歌是在特定地区流行传唱,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民歌的传播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也是同质化年代中,媒体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定位的要求,许多卫视在相同类型的节目上难以和强势媒体竞争,只好独辟蹊径,以全新的内容博取观众的喜爱。
(二)弱势媒体聚集
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等节目可以说是流行音乐选秀中关注度、收视率、节目质量都相对很高的节目,这些节目依托于强势媒体平台,实现大众化传播,也在挤压着弱势媒体的生存空间,想要在同类型的节目上分得一杯羹,可谓难上加难。因此同样属于音乐选秀,但又具有相对差异性的“民歌”类节目成为弱势媒体的选择。
(三)传播效果、影响力匮乏
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都是收视率破5的“现象级”的优质电视节目,甚至引发全民的参与讨论,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民歌类的选秀节目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与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还相差很大,究其原因,笔者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平台问题。由于各卫视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强势媒体选取了适合大众化传播的流行音乐,民歌类的选秀集中在相对弱势的媒体平台,因此节目在播出环节上就很难取得较高的收视。
其次是节目内容自身的限制。流行音乐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其适合大众化的传播。“民歌”本身就是产生于特定地区的音乐文化,地理的阻隔也使其地域色彩愈加浓厚,对于民歌的欣赏,不同地区的观众,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一档“民歌”类的节目想要像流行音乐一样大众化普及,其自身就有着不小的限制。
商业化运作手段也是民歌类节目受限的一大因素。现在的电视节目,商业化运作色彩很强,一方面在播出时,追求高收视率,另一方面,节目播出后,挖掘选秀歌手的潜在商业价值。很多媒体“狂热造星”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其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相对于外形俊朗的流行选秀歌手,民歌类节目的参与者乡土气息更加浓重,无论在广告、电影、宣传片等各种类型的后续商业价值开发都很难与前者相比。商业价值的匮乏使得节目从制作成本到宣传力度都难以达到前者的高度。
三、个案研究———《歌从黄河来》 《歌从黄河来》是山西卫视打造的一档民歌选秀类节目,沿着黄河流经的几个省区,寻找优秀的歌者,并最终选出“黄河歌王”。黄河文化、民歌选秀成为其特色,在电视节目严重同质化,优质节目资源几近枯竭的年代,也算是相对独特的一档节目。节目对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收视率低迷,影响力不足的窘迫。
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每周日的8点档(2012年),从编播时间来看,是妥协,也是无奈之举。周五、周六的黄金时段是各卫视综艺节目播出最密集的时间段,强势媒体都在用尽各种方法争夺收视群体,《歌从黄河来》想要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因此该节目放弃了最佳的周末黄金时间,退而求其次将节目定在周日晚上播出,尽量避其锋芒。
从节目制作水平来讲,基本还停留在十年前,节目形式也过于老套和陈旧。依旧是“介绍–唱–点评”与之前的节目基本没什么区别。反观现在大红大紫的一些真人秀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力求新颖别致,希望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使用转椅的新奇方式,力求剔除“好声音”外的其他因素;《我是歌手》则将一场歌唱比赛故事化,使用纪录片式的方法,将比赛的台前幕后种种场景都记录下来,并且非常注重悬念的营造,对于观众内心的把控非常到位。这也是这些节目能在众多音乐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节目的宣传手段也相对滞后,在新媒体时代,节目的宣传手段是极为重要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也越来越成为各家节目宣传自我、制造话题、博取关注度的重要平台。但是该节目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参与者都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的宣传工具,单单依靠电视媒体的播放宣传,很难与多重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态势相抗衡。
四、电视生态失衡下的思考
民歌类节目在当前电视媒体上的传播现状,一方面可以说是同质化年代里独辟蹊径的一种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在表明,该类节目被强势主流媒体所排挤和边缘化,生存空间被极度压制。究其原因,以收视率博广告费的经营模式是其根本原因,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让很多主流媒体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甚至放弃媒体自身的责任,传播着毫无营养价值,只求“娱乐”二字的文化垃圾。近两年内,广电总局曾多次下达“限娱令”“加强版限娱令”等文件对杂乱丛生的电视生态进行管制。尽管如此,民歌类电视节目的生态依旧不容乐观。民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很高,民歌的传承往往依靠口头传播,地域的限制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让很多的民歌濒临灭绝,电视媒体对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其责任义不容辞,民歌节目想要在如此生态下生存发展,需要主流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承担媒体责任,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同时相对弱势的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上应更加用心,这样一方面对于民歌的传承保护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弱势媒体由弱变强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电视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节目种类还严重缺乏[4]。“回顾电视发展的历史,不是一部苦难史,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奋进的进步史。”民歌类节目在当前的电视语境下面临着不小的困境,节目的突围需要政策的扶持,媒体责任意识的觉醒,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用心的投入,在动态调整中走出当前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崔迎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发展与变迁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丁俊杰.广西卫视:突围与回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3]佟旭,徐静.地域特色:省级卫视定位的战略推手[J].新闻战线,2006,(07).
[4]张文娟.中国电视生态失衡的八大症候[J].现代传播,2010,(08).
作者简介:
祝捷,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