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它们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5—0042—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里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其作了统一的命名。这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炼和高度概括,但其中尚有许多重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流关系,就是重大问题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即是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认为就是指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分别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了相应的命名。这些理论成果,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成为了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并没有在毛泽东思想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可见,毛泽东思想中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又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成果,独立、系统和完整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探索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其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为主体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完全独立性。
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产生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它们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较为系统、完整和独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这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所以,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采用的基本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完整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头”是毛泽东思想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较为完整地最早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在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历来有两个重要的提法: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党的干部已经“更多地学会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中对这一提法的表述更为准确:“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对这一提法表述作了更为精确的界定和理论提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这一精确的界定和理论提升,已经明确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一贯原则,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出相关的理论和策略。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此时虽没有使用“中国化”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最早探索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实践而产生的,是在毛泽东同志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这个问题,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据此,毛泽东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 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是主张走自己的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最早倡导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强调要学习苏联经验。但是,在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论十大关系》以苏联教训为鉴戒,根据建国头七年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要探索。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以苏为鉴戒”与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1956年底,我们党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改造”之后,毛泽东同志发现“三大改造”虽然路线正确,但要求过急,为此,他提出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论断——“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由上述可见,我们今天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根和源都在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之间的“源”“流”关系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即是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流”。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邓小平理论则是“源”,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流”。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性开拓时期创立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秉承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脉和精华,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性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不断推中国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的内容,1995年经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进一步将其展开为十六个方面;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但实际内容仍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框架和理论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体系独立性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较为系统地独立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完整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体是邓小平理论。我们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文献中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说法,并认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分明确地指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且认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理论上的完全独立性,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并列是当之无愧的。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相比较于邓小平理论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流”。之所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流”,是因为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属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一个层次的一种形态、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认为,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我们党从七大开始以理论主要创立者来命名,如果从理论内容来说,概括起来集中体现是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探索的是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理论,主体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初步探索始于毛泽东,它形成于邓小平时期,在邓小平之后有了新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9]党的十七大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7.
[2][3]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1,79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16.
[5]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
[6][7][8]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14,213,213—214.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汇编[1953-1956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12]党的十五大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11-12.
责任编辑:李翠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5—0042—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里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其作了统一的命名。这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炼和高度概括,但其中尚有许多重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流关系,就是重大问题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即是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认为就是指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分别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了相应的命名。这些理论成果,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成为了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并没有在毛泽东思想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可见,毛泽东思想中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又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成果,独立、系统和完整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探索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其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为主体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完全独立性。
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产生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它们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较为系统、完整和独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这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所以,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采用的基本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完整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头”是毛泽东思想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较为完整地最早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在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历来有两个重要的提法: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党的干部已经“更多地学会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中对这一提法的表述更为准确:“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对这一提法表述作了更为精确的界定和理论提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这一精确的界定和理论提升,已经明确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一贯原则,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出相关的理论和策略。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此时虽没有使用“中国化”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最早探索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实践而产生的,是在毛泽东同志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这个问题,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据此,毛泽东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 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是主张走自己的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最早倡导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强调要学习苏联经验。但是,在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论十大关系》以苏联教训为鉴戒,根据建国头七年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要探索。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以苏为鉴戒”与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1956年底,我们党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改造”之后,毛泽东同志发现“三大改造”虽然路线正确,但要求过急,为此,他提出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论断——“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由上述可见,我们今天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根和源都在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源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之间的“源”“流”关系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即是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相对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流”。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邓小平理论则是“源”,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流”。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性开拓时期创立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秉承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脉和精华,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性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不断推中国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的内容,1995年经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进一步将其展开为十六个方面;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但实际内容仍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框架和理论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体系独立性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较为系统地独立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完整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体是邓小平理论。我们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文献中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说法,并认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分明确地指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且认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理论上的完全独立性,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并列是当之无愧的。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相比较于邓小平理论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流”。之所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流”,是因为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属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一个层次的一种形态、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认为,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我们党从七大开始以理论主要创立者来命名,如果从理论内容来说,概括起来集中体现是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探索的是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理论,主体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初步探索始于毛泽东,它形成于邓小平时期,在邓小平之后有了新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9]党的十七大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7.
[2][3]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1,79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16.
[5]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
[6][7][8]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14,213,213—214.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汇编[1953-1956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12]党的十五大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11-12.
责任编辑:李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