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1996年底,徐迟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徐迟的报告文学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徐迟在1977年第10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为知识分子立传的《地质之光》。“《地质之光》是一篇光彩照人的好作品,引起文坛普遍重视,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率先闯入科学与知识分子禁区的较为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它写出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如何用他的学识、智慧为我国描绘出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的壮丽远景。作品并没有对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作直观的平面化的叙述,而是把中心聚集在李四光如何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这一中心上。徐迟很精妙地撷取了极其典型的片段,精心刻划,从而烘托和反映出李四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此外,《地质之光》还把这些典型事件与人物置于一个强烈的大时代背景下,以昂扬而催人心魄的诗人般的激情游弋其中,再加上气势奔放的语言节奏感和独有的昂扬向上不断推进的旋律,从而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力。”
不过,真正为徐迟带来巨大声誉并对转型期文坛形成强烈震撼力的,还是他的《哥德巴赫猜想》。该作由《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和《人民日报》1978年2月17日重力推出,随之产生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轰动效应。《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徐迟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刻画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作者这种不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介绍,而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写法,在当时颇为叛经离道。作者诗人的气质在这篇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该文辞采华丽典雅,恣肆放达,并常常能将抽象的科学研究具体形象化,文中描述陈景润数学研究成果的一段文字早已脍炙人口。
“新时期报告文学,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独立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昂首阔步步入了文学圣殿。”由于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200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专门设立了“徐迟报告文学奖”,成为目前这一领域最权威的奖项。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1996年底,徐迟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徐迟的报告文学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徐迟在1977年第10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为知识分子立传的《地质之光》。“《地质之光》是一篇光彩照人的好作品,引起文坛普遍重视,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率先闯入科学与知识分子禁区的较为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它写出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如何用他的学识、智慧为我国描绘出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的壮丽远景。作品并没有对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作直观的平面化的叙述,而是把中心聚集在李四光如何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这一中心上。徐迟很精妙地撷取了极其典型的片段,精心刻划,从而烘托和反映出李四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此外,《地质之光》还把这些典型事件与人物置于一个强烈的大时代背景下,以昂扬而催人心魄的诗人般的激情游弋其中,再加上气势奔放的语言节奏感和独有的昂扬向上不断推进的旋律,从而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力。”
不过,真正为徐迟带来巨大声誉并对转型期文坛形成强烈震撼力的,还是他的《哥德巴赫猜想》。该作由《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和《人民日报》1978年2月17日重力推出,随之产生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轰动效应。《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徐迟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刻画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作者这种不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介绍,而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写法,在当时颇为叛经离道。作者诗人的气质在这篇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该文辞采华丽典雅,恣肆放达,并常常能将抽象的科学研究具体形象化,文中描述陈景润数学研究成果的一段文字早已脍炙人口。
“新时期报告文学,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独立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昂首阔步步入了文学圣殿。”由于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200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专门设立了“徐迟报告文学奖”,成为目前这一领域最权威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