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课前三分钟微课程,就是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延伸。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指的是在课前用三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轮流上台,以演讲、讲故事、新闻播报等形式,训练学生的积累记忆和表达交流能力的语文活动。本文结合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课前三分钟的内容设置,实施方法及活动效果,从而论述了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是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有效手段,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语文;微课;自主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很高兴得到这样的信息:高考改革后,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但是我们也深感为难,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觉读书,自动写作,自发运用”的境界。《周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主动学习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发现课堂上这样一个现象——举手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固定的几个,其他孩子或者茫然无措,或者犹豫不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往往不能花大量时间来等待、引导、倾听这部分同学的表达。所谓静待花开,其实说的就是每个人学习能力不一致,学习进度不一样,老师需要耐心,更需要想办法提供平台给他们展示。而课前三分钟微课程,就是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延伸。
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指的是在每一堂课前用三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轮流上台,以演讲、讲故事、新闻播报等形式,训练学生的积累记忆和表達交流能力的语文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前三分钟活动逐渐被重视了起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内容设置
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低段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和讲童话故事、背诵古诗(成语、名言)等为主;中高段以诵读名人名言、好词佳句、名著片段或诗词背诵、新闻播报、佳作推荐、小演讲等为主。笔者结合个人实践,谈谈在五年级语文开展课前三分钟课程的具体做法。
1.做好时间安排,确定课程内容。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钟活动”纳入整个学年的语文教学计划,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活动相呼应、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首先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则新闻、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其次,引导学生利用每天的阅读课做好读书摘记,将自己看书的内容在课前三分钟时与大家分享,并谈自己的感受。另外,我根据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特点,每周穿插一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外知识补充,课文新编等。为了让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还会安排一些专题性演讲。如“九·一八”纪念日当天,学生进行了“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专题演讲。
2.注重教师指导,搭建有效平台。学期初,教师要对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内容确定、组织安排、演讲方法等进行具体的指导,自始自终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的“演讲”,让演讲流于形式。说的能力促进写的能力,但演讲毕竟不是写作,要想把演讲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必须给他们搭建一个有效转换的平台。先让参加演讲的学生把演讲的内容事写出来,然后教师对演讲内容进行面批,对演讲技巧进行面授。在经过教师的文字指导和演讲指导后再进入课堂,学生信心倍增。而每周的阅读摘记和随笔也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积累,往往同一个话题内容既读又写,既写又讲,形成圆环效应,一举多得。
二、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实施方法
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教师要对其中的细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提出要求后花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选好主持,固定模式
教师可以从班里挑选组织能力较强的两位同学当主持人,先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提示他们模仿新闻播音员,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语言要富于感情,要自信、大胆求。主持稿的内容可以固定模式,便于小主持记忆,也提示全班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整个活动的程序固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下面是活动的基本模式:
甲主持人:微课三分钟,受益一辈子。(全班回应)
乙主持人:同学们,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现在开始!
甲主持人:下面有请某某同学展示,大家欢迎。
展示人: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或者今天展示的内容是)
展示人:我的展示(故事、朗读、表演、介绍)完毕,请大家点评,……谢谢!(或主持人:请大家点评……)
主持人点名学生点评。
主持人: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展示到此结束,请某老师上课。
2.重视评价,鼓励为主。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点评:对声音洪亮、语言组织能力强、逻辑思维合理的同学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同学,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的发言充满渴望。 3.建立机制,有效促进。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我在班里建立“小组学习龙虎榜”,每周总结一次,周积分前八名的小组,奖励盖章;每月评比一次,奖励前三名的“优胜小组”,发放“学习之星”勋章。而且,为了调动全班演讲的积极性,每过一个阶段,请全体学生投票,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最终评出学期总冠军,馈赠好书以资鼓励。并推荐总冠军参加全级或全校的语言类比赛,让课前演讲的佼佼者在更大的舞台中展露风采。
三、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活动效果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前三分钟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胆量得到锻炼,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自信心。当全班每个人都接到必须上台演讲的任务时,他们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不断地调整、进步,当他们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完成了第一次演讲后,给予他们以表扬性的点评,又煽动同学们善意的掌声鼓励,他们的信心更充足,更加积极地为下一次的机会做好准备,一次、两次尝试之后,同学们的课前演讲、课堂回答问题,都比以前踊跃多了。
2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由于内容和形式都是由学生自主决定,他们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感受压力和快乐并存的刺激挑战。在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点燃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达到了让学生从“敢于读”到“乐于读”,最后“精于读”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古语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为了能搜集有意义的题材,就必须要随时随地地收集、分析、总结所见所闻,无形中锻炼了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在倾听其他同学精心准备的演讲时,同学们要做好记录,养成积累的习惯,然后在评价中形成个人的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厚积才能薄发。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愿说”到“会说”,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学生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做好选择性阅读和选择性摘抄的前期工作,阅读多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掌握了很多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再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写成文字,有了大量的语言儲备,语言表达自然就会生动起来,写作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5.调节课堂的良好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语文教师更有号召力,学生们学习语文就更有兴趣。事实上,短短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从课间散漫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在三分钟后的上课时间,气氛活跃,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极好地改变了从前老师“一讲到底”的消极状态。
一语概之,“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有效开展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力,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精彩和生动。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锻炼语言的机会,更是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手段;课前三分钟微课程,让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自信地成长,受益一辈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字】语文;微课;自主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很高兴得到这样的信息:高考改革后,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但是我们也深感为难,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觉读书,自动写作,自发运用”的境界。《周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主动学习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发现课堂上这样一个现象——举手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固定的几个,其他孩子或者茫然无措,或者犹豫不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往往不能花大量时间来等待、引导、倾听这部分同学的表达。所谓静待花开,其实说的就是每个人学习能力不一致,学习进度不一样,老师需要耐心,更需要想办法提供平台给他们展示。而课前三分钟微课程,就是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延伸。
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指的是在每一堂课前用三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轮流上台,以演讲、讲故事、新闻播报等形式,训练学生的积累记忆和表達交流能力的语文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前三分钟活动逐渐被重视了起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内容设置
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低段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和讲童话故事、背诵古诗(成语、名言)等为主;中高段以诵读名人名言、好词佳句、名著片段或诗词背诵、新闻播报、佳作推荐、小演讲等为主。笔者结合个人实践,谈谈在五年级语文开展课前三分钟课程的具体做法。
1.做好时间安排,确定课程内容。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钟活动”纳入整个学年的语文教学计划,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活动相呼应、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首先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则新闻、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其次,引导学生利用每天的阅读课做好读书摘记,将自己看书的内容在课前三分钟时与大家分享,并谈自己的感受。另外,我根据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特点,每周穿插一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外知识补充,课文新编等。为了让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还会安排一些专题性演讲。如“九·一八”纪念日当天,学生进行了“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专题演讲。
2.注重教师指导,搭建有效平台。学期初,教师要对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内容确定、组织安排、演讲方法等进行具体的指导,自始自终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的“演讲”,让演讲流于形式。说的能力促进写的能力,但演讲毕竟不是写作,要想把演讲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必须给他们搭建一个有效转换的平台。先让参加演讲的学生把演讲的内容事写出来,然后教师对演讲内容进行面批,对演讲技巧进行面授。在经过教师的文字指导和演讲指导后再进入课堂,学生信心倍增。而每周的阅读摘记和随笔也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积累,往往同一个话题内容既读又写,既写又讲,形成圆环效应,一举多得。
二、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实施方法
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教师要对其中的细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提出要求后花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选好主持,固定模式
教师可以从班里挑选组织能力较强的两位同学当主持人,先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提示他们模仿新闻播音员,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语言要富于感情,要自信、大胆求。主持稿的内容可以固定模式,便于小主持记忆,也提示全班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整个活动的程序固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下面是活动的基本模式:
甲主持人:微课三分钟,受益一辈子。(全班回应)
乙主持人:同学们,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现在开始!
甲主持人:下面有请某某同学展示,大家欢迎。
展示人: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或者今天展示的内容是)
展示人:我的展示(故事、朗读、表演、介绍)完毕,请大家点评,……谢谢!(或主持人:请大家点评……)
主持人点名学生点评。
主持人: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展示到此结束,请某老师上课。
2.重视评价,鼓励为主。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点评:对声音洪亮、语言组织能力强、逻辑思维合理的同学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同学,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的发言充满渴望。 3.建立机制,有效促进。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我在班里建立“小组学习龙虎榜”,每周总结一次,周积分前八名的小组,奖励盖章;每月评比一次,奖励前三名的“优胜小组”,发放“学习之星”勋章。而且,为了调动全班演讲的积极性,每过一个阶段,请全体学生投票,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最终评出学期总冠军,馈赠好书以资鼓励。并推荐总冠军参加全级或全校的语言类比赛,让课前演讲的佼佼者在更大的舞台中展露风采。
三、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的活动效果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前三分钟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胆量得到锻炼,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自信心。当全班每个人都接到必须上台演讲的任务时,他们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不断地调整、进步,当他们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完成了第一次演讲后,给予他们以表扬性的点评,又煽动同学们善意的掌声鼓励,他们的信心更充足,更加积极地为下一次的机会做好准备,一次、两次尝试之后,同学们的课前演讲、课堂回答问题,都比以前踊跃多了。
2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由于内容和形式都是由学生自主决定,他们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感受压力和快乐并存的刺激挑战。在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点燃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达到了让学生从“敢于读”到“乐于读”,最后“精于读”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古语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为了能搜集有意义的题材,就必须要随时随地地收集、分析、总结所见所闻,无形中锻炼了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在倾听其他同学精心准备的演讲时,同学们要做好记录,养成积累的习惯,然后在评价中形成个人的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厚积才能薄发。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愿说”到“会说”,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学生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做好选择性阅读和选择性摘抄的前期工作,阅读多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掌握了很多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再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写成文字,有了大量的语言儲备,语言表达自然就会生动起来,写作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5.调节课堂的良好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语文教师更有号召力,学生们学习语文就更有兴趣。事实上,短短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从课间散漫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在三分钟后的上课时间,气氛活跃,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极好地改变了从前老师“一讲到底”的消极状态。
一语概之,“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有效开展课前三分钟微课程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力,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精彩和生动。课前三分钟微课程,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锻炼语言的机会,更是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手段;课前三分钟微课程,让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自信地成长,受益一辈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