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优化导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设疑激思,在愉悦中学到新知识,巩固学习兴趣;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发展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历史 兴趣 培养
一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孜孜不倦地、兴致勃勃地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断地从成功中获得心理愉悦。所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有趣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干瘪枯燥,没有感染力的教学,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兴趣索然,甚至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可见,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二 优化导课,激发兴趣。
万事贵乎开始,一节课的开头最外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提高到这节课的效率。特别是下午第一节课,相当部分学生精神状态差、昏昏欲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典故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带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历史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比较遥远,有些东西简直就是闻所未闻。所以,选取导课方式的时候尽量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
例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采用学生熟悉的《松花江上》的音乐播放来导入。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离开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 导入新课。
经过认真准备的导课,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导课可以激发他们听下去的欲望,如果每节课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日复一日,学生最初的热情都会慢慢消退,甚至毫无兴趣。
三 设问质疑,发展思维,巩固兴趣。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浓厚持久的学习是靠思维活动来维持的,兴趣在思维之中,思维在活动之中,没有活动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引发学生追根究底的心理倾向,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认识未知知识的乐趣。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组织教学,创设新颖有趣、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通过一个悬念,使学生注意,记忆、理解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讲一战时,可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一言既出,如“一石入水,浪花四溅”。教师抓住此机,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争辩讨论。尔后教师释疑解难,浓缩提炼,从中总结出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加深学生对一战爆发必然性的认识与理解,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提高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又积极参与,既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到轻松愉快、爽心悦目,又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学习历史要掌握基础知识,更应当看重的是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垂询、借鉴作用,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好地把握未来。
当今世界风云际会,丰富多彩。每一事件的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评价各种社会现象与思潮,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健康的时代精神。
(一)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教材教学之外另辟蹊径,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在课堂上选取二战中德国犹太女孩安妮的日记读给同学听,日记中记载“天天晚上几百架飞机从荷兰飞往德国城市。把炸弹丢在德国的土地上,在俄国和非洲,每小时都有成万上千的人丧命……”。听到这里,班上鸦雀无声,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上面。这样的教学要比空泛地讲一百遍“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效果好的多。
(二)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件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联系现在的“台湾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史实:三国时孙权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设台湾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争辩地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有如此大的作用,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呢?
教学中加强课内、外知识和信息的有机穿插,使课内知识向外延展,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然后知不足”,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巩固发展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历史 兴趣 培养
一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孜孜不倦地、兴致勃勃地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断地从成功中获得心理愉悦。所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有趣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干瘪枯燥,没有感染力的教学,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兴趣索然,甚至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可见,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二 优化导课,激发兴趣。
万事贵乎开始,一节课的开头最外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提高到这节课的效率。特别是下午第一节课,相当部分学生精神状态差、昏昏欲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典故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带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历史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比较遥远,有些东西简直就是闻所未闻。所以,选取导课方式的时候尽量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
例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采用学生熟悉的《松花江上》的音乐播放来导入。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离开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 导入新课。
经过认真准备的导课,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导课可以激发他们听下去的欲望,如果每节课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日复一日,学生最初的热情都会慢慢消退,甚至毫无兴趣。
三 设问质疑,发展思维,巩固兴趣。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浓厚持久的学习是靠思维活动来维持的,兴趣在思维之中,思维在活动之中,没有活动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引发学生追根究底的心理倾向,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认识未知知识的乐趣。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组织教学,创设新颖有趣、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通过一个悬念,使学生注意,记忆、理解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讲一战时,可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一言既出,如“一石入水,浪花四溅”。教师抓住此机,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争辩讨论。尔后教师释疑解难,浓缩提炼,从中总结出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加深学生对一战爆发必然性的认识与理解,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提高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又积极参与,既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到轻松愉快、爽心悦目,又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学习历史要掌握基础知识,更应当看重的是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垂询、借鉴作用,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好地把握未来。
当今世界风云际会,丰富多彩。每一事件的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评价各种社会现象与思潮,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健康的时代精神。
(一)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教材教学之外另辟蹊径,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在课堂上选取二战中德国犹太女孩安妮的日记读给同学听,日记中记载“天天晚上几百架飞机从荷兰飞往德国城市。把炸弹丢在德国的土地上,在俄国和非洲,每小时都有成万上千的人丧命……”。听到这里,班上鸦雀无声,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上面。这样的教学要比空泛地讲一百遍“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效果好的多。
(二)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件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联系现在的“台湾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史实:三国时孙权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设台湾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争辩地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有如此大的作用,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呢?
教学中加强课内、外知识和信息的有机穿插,使课内知识向外延展,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然后知不足”,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巩固发展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