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具体实物的高度抽象,它涵盖了具体实物的一般性特征.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的结果包含的信息过于纷杂、意义过于深奥,以至于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概念晦涩难懂,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一直都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点.要保证数学有效教学首先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把握时机,巧妙引出概念
在数学课堂上,究竟该何时引出概念?过早地提出概念,学生并没有任何相关的认识,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并且概念是数学语言的严格组织,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学生会觉得概念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后教师对概念的展开讲解在学生眼里多半会沦为教条式的灌输,学生没有兴趣,却不得不逼自己服从教师指挥,但实质上其思维仍然停留在混乱的状态,无法理出一个理解概念的主线.相反地,如果对概念的定义过迟,错过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其思维短暂的有序性被打乱后概念才姗姗来迟,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已显凌乱,那么此时概念的引出便不能起到有效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进度,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准确地在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味正浓时引出数学概念,让学生既不至于觉得概念像是从天而降般无法理解,也不至于在其学习热情锐减后教学重点仍然没有出现.
以怎样的方式引出概念也是决定概念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单纯的讲解显然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对数学语言从来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用感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能理解的是感性直观的认识,即便是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学习思维特征,首先将概念具体化,也就是从学生所熟识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来诠释概念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概念.如在讲解正负数的概念时,我首先引入生活中存取款的问题:在银行卡中存入300元,卡里的金额增加了300元,取出300元,金额便减少300元,那么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两个相反量呢?同样地,一堆商品增加和减少10个该怎样表示?以一点为界,前进和后退5 m又该怎样表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将正负数的概念具体化了,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细节开始学习数学概念,对这些具体的实例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归纳便得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学习思路清晰.
二、直逼概念本质,准确解读内涵
由感性认识入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但是如若感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当,教师便会在无意间误导学生.如提供的材料不够全面或者代表性不强,又或者合理度欠佳,往往会造成学生将概念的外延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此外,一个概念涵盖的内容通常比较广泛,且附加许多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概念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有些只是一些限制条件,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区分概念的主次,而是将所有的东西一把抓,不仅不能将概念讲得全面、深入,还会让学生颇感困惑.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能够直逼其本质,准确解读其内涵,善于引导学生,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概念的精髓,牢牢把握本质,然后从这个精髓进行外延的延伸和扩展,精确把握细节,让学生对一个概念的掌握真正做到深刻、准确、全面.
首先,为了避免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要典型且全面,不仅要能够确定地表现概念本质,还要能够从多角度、各方面对其内涵加以补充说明和解释,以保证学生的理解正确、全面;其次,要围绕关键字眼展开分析,讲清概念的意义,精确解读其内涵.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时,我紧紧抓住“集”这个关键字展开讲解.所谓“集”即为“集合”,“解集”即为“解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就是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数值放在一起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所有满足不等式的数值,而且任何不满足不等式的数值都不在这个集合内.紧接着我出示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身高的详细资料,身高从146 cm到172 cm不等,然后我用未知数x来表示身高,分别让学生找出,在全班同学的身高中,能够满足x>165 cm,x<155 cm及155 cm 三、注重实际应用,全面升华理解
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联系现实,精确解读概念,还要注重应用.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对它们的学习最终也必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其在生活中尽显活力和魅力.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习惯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实际应用概念是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是构建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一步.同时,应用概念也是构建“生活——学习——应用”的有效数学学习链的重要环节,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有效升华其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如在讲授了“角”的概念后,我以学校最高的建筑为参照物,引入了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太阳光线以射线的形式照射下来,将建筑物视为一条垂直的射线,在不同时刻阳光与建筑物形成了不同的角度.正午时分,太阳从天顶照射下来,射线方向与建筑物平行,形成了一个零度的角,而在午后,随着太阳逐渐西斜,阳光与建筑物之间的角度越来越大,在日落前角度达到最大.经过对这一实例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不仅明确了角的含义,还对角的变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总之,教无定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恪守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深入解读数学概念的内涵,为有效数学教学打牢基础.
一、准确把握时机,巧妙引出概念
在数学课堂上,究竟该何时引出概念?过早地提出概念,学生并没有任何相关的认识,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并且概念是数学语言的严格组织,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学生会觉得概念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后教师对概念的展开讲解在学生眼里多半会沦为教条式的灌输,学生没有兴趣,却不得不逼自己服从教师指挥,但实质上其思维仍然停留在混乱的状态,无法理出一个理解概念的主线.相反地,如果对概念的定义过迟,错过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其思维短暂的有序性被打乱后概念才姗姗来迟,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已显凌乱,那么此时概念的引出便不能起到有效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进度,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准确地在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味正浓时引出数学概念,让学生既不至于觉得概念像是从天而降般无法理解,也不至于在其学习热情锐减后教学重点仍然没有出现.
以怎样的方式引出概念也是决定概念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单纯的讲解显然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对数学语言从来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用感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能理解的是感性直观的认识,即便是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学习思维特征,首先将概念具体化,也就是从学生所熟识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来诠释概念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概念.如在讲解正负数的概念时,我首先引入生活中存取款的问题:在银行卡中存入300元,卡里的金额增加了300元,取出300元,金额便减少300元,那么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两个相反量呢?同样地,一堆商品增加和减少10个该怎样表示?以一点为界,前进和后退5 m又该怎样表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将正负数的概念具体化了,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细节开始学习数学概念,对这些具体的实例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归纳便得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学习思路清晰.
二、直逼概念本质,准确解读内涵
由感性认识入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但是如若感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当,教师便会在无意间误导学生.如提供的材料不够全面或者代表性不强,又或者合理度欠佳,往往会造成学生将概念的外延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此外,一个概念涵盖的内容通常比较广泛,且附加许多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概念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有些只是一些限制条件,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区分概念的主次,而是将所有的东西一把抓,不仅不能将概念讲得全面、深入,还会让学生颇感困惑.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能够直逼其本质,准确解读其内涵,善于引导学生,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概念的精髓,牢牢把握本质,然后从这个精髓进行外延的延伸和扩展,精确把握细节,让学生对一个概念的掌握真正做到深刻、准确、全面.
首先,为了避免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要典型且全面,不仅要能够确定地表现概念本质,还要能够从多角度、各方面对其内涵加以补充说明和解释,以保证学生的理解正确、全面;其次,要围绕关键字眼展开分析,讲清概念的意义,精确解读其内涵.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时,我紧紧抓住“集”这个关键字展开讲解.所谓“集”即为“集合”,“解集”即为“解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就是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数值放在一起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所有满足不等式的数值,而且任何不满足不等式的数值都不在这个集合内.紧接着我出示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身高的详细资料,身高从146 cm到172 cm不等,然后我用未知数x来表示身高,分别让学生找出,在全班同学的身高中,能够满足x>165 cm,x<155 cm及155 cm
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联系现实,精确解读概念,还要注重应用.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对它们的学习最终也必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其在生活中尽显活力和魅力.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习惯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实际应用概念是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是构建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一步.同时,应用概念也是构建“生活——学习——应用”的有效数学学习链的重要环节,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有效升华其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如在讲授了“角”的概念后,我以学校最高的建筑为参照物,引入了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太阳光线以射线的形式照射下来,将建筑物视为一条垂直的射线,在不同时刻阳光与建筑物形成了不同的角度.正午时分,太阳从天顶照射下来,射线方向与建筑物平行,形成了一个零度的角,而在午后,随着太阳逐渐西斜,阳光与建筑物之间的角度越来越大,在日落前角度达到最大.经过对这一实例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不仅明确了角的含义,还对角的变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总之,教无定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恪守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深入解读数学概念的内涵,为有效数学教学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