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何谓幸福?幸福是快乐吗?幸福何以可能?基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这三个问题:第一,指出他对幸福涵义的理解;第二,从含义和特征对快乐和幸福进行了区分,指出快乐是一种感性行为的偶然愉悦,而幸福是灵魂合乎于德性的永恒的身心愉悦;第三,阐述了德性的养成需要遵循智慧和中庸适度的原则。通过三个问题的阐述以期能为在路上迷茫的人们提供一丝伦理学的哲光,照亮他们通往幸福的路。
【关键词】幸福 快乐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寻求快乐或逃避痛苦,这反映出人生活在这世上的期盼: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和罗素《幸福之路》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阐释幸福何以可能。
一、研究概述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正是“幸福",他对“幸福”进行了三个追问:
1、幸福是什么?一般人看来幸福是愿望(富裕、健康、和睦等)实现的满足感,这种具体的满足感就是幸福吗?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至善,应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2、幸福就是快乐吗?人类的贪得无厌使得片刻的欢乐难以持久,亚里士多德解释了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帮助人们获得持久前进的动力和平和乐观的心态。
3、幸福怎样获得?人们时常会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前世的作孽、命运的不公,却很少思考我们该做何改变。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追寻至善、拥有德行、增长智慧才可能拥有幸福。
二、快乐与幸福之区别
(一)含义的区别
1、何谓“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快乐意味着有些事物令我们愉悦或显得如此……快乐感觉的完善只意味着最好状态的器官与最好的对象关联的活动……快乐有性质的不同。来源于高尚事物的快乐自身就值得欲求的。正常品质的实现活动的快乐是善而不是恶。不正常的品质状态下的快乐则只在偶性上是或显得是善。”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快乐是一种愉悦感,是客体的达成效果对我们主体产生的正面影响。
(2)从形成过程来看,快乐是内心的一种认可与自身的器官状态完美结合的产物,即身心愉悦。
(3)从分类来看,依事物和人品质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一是当我们抱着恶意或做一件性本恶的事时,这种不顾社会道德要求的快乐不可能持久;二是当我们没有恶意也并非站在道德的高度做一件喜欢的事时,虽不一定让人人满意,但至少任何人无权干涉你追寻快乐的行为,这种快乐可称为善;三是当我们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抛弃世俗杂念和私欲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时,我们就是在追求至善,同时也将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这种快乐可称作幸福。
2、何谓“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幸福是灵魂合乎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大幸福。……幸福靠努力去获得,而不是靠运气。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动。”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幸福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是人主观上感到快乐满足的心理体验,且这种满足与社会要求的德性相符;另一方面,它是客观上人生存发展的完满,是一种实践活动的产物。主客观只有相互作用,在思辨的精神指导下不断去实践才能结出幸福的果实。
(2)从实现途径来看,幸福要靠持久不断的努力。不仅是身体在努力负荷你的运转,更是这种运转合乎你灵魂的节拍,你做的事情必须得到你灵魂的认可、符合善的标准。
(3)从要求来看,快乐在于一时的坚持得到回报,而幸福则要求你时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德性,一直坚持慷慨、大度、友善、诚实等德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幸福难以达成。
(二)特点的区别
1、幸福具有持久性
快乐是短暂、稍纵即逝的;而幸福是毕生对灵魂的满足的终极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最具有持久性的行为是合乎德性的。至善之人,不追求财富、名誉,为人处事时不损人利己、时常以道德为标准,其行为让自己身心愉悦,更给社会带来福祉;即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会因外界而改变其道德操守,他们才是到达至乐至善境界的人。
2、幸福具有理性
快乐是一种不顾他人感受的感性选择,往往使人在私利与公利面前难以做出正确,若做得错误就毁灭其德性。而幸福是在思辨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幸福出发于善的行为动机,其现实活动也符合德性。
三、幸福何以可能?
通过合乎道义取得的财富诚然可以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但幸福更是情感领域、精神层面的提升,而这必须努力使灵魂合乎德性获得。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比如友善、耐心、坚持等。对于德性的养成,亚里士多德和罗素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性的养成意味着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原则有两点:
第一,智慧。亚里士多德说智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可由教导生成,亦离不开习惯。能沉思生活、热衷思辨、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并且他能在理性指导下作出明智之举,其结果往往收到社会的赞扬。罗素也认为能够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并能在思考后运用到生活中变成爱赠与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中庸适度。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目标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我们在行为时兼顾感情、实践、自身灵魂,不偏颇于任何一方。这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中,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行为,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和善。罗素也告诫我们不能被厌烦、忌妒、畏惧等负面情绪控制,要培养自己的闲情雅致、让自己的情爱家庭工作都井井有条,既不过分夸张也不完全抛弃。
总而言之,每个人的幸福之路都不一样,哲学家们虽站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一些通世的观点,但在我们具体实践时要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记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记得温柔的去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必将赠与你同样的回应。
【关键词】幸福 快乐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寻求快乐或逃避痛苦,这反映出人生活在这世上的期盼: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和罗素《幸福之路》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阐释幸福何以可能。
一、研究概述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正是“幸福",他对“幸福”进行了三个追问:
1、幸福是什么?一般人看来幸福是愿望(富裕、健康、和睦等)实现的满足感,这种具体的满足感就是幸福吗?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至善,应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2、幸福就是快乐吗?人类的贪得无厌使得片刻的欢乐难以持久,亚里士多德解释了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帮助人们获得持久前进的动力和平和乐观的心态。
3、幸福怎样获得?人们时常会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前世的作孽、命运的不公,却很少思考我们该做何改变。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追寻至善、拥有德行、增长智慧才可能拥有幸福。
二、快乐与幸福之区别
(一)含义的区别
1、何谓“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快乐意味着有些事物令我们愉悦或显得如此……快乐感觉的完善只意味着最好状态的器官与最好的对象关联的活动……快乐有性质的不同。来源于高尚事物的快乐自身就值得欲求的。正常品质的实现活动的快乐是善而不是恶。不正常的品质状态下的快乐则只在偶性上是或显得是善。”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快乐是一种愉悦感,是客体的达成效果对我们主体产生的正面影响。
(2)从形成过程来看,快乐是内心的一种认可与自身的器官状态完美结合的产物,即身心愉悦。
(3)从分类来看,依事物和人品质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一是当我们抱着恶意或做一件性本恶的事时,这种不顾社会道德要求的快乐不可能持久;二是当我们没有恶意也并非站在道德的高度做一件喜欢的事时,虽不一定让人人满意,但至少任何人无权干涉你追寻快乐的行为,这种快乐可称为善;三是当我们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抛弃世俗杂念和私欲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时,我们就是在追求至善,同时也将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这种快乐可称作幸福。
2、何谓“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幸福是灵魂合乎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大幸福。……幸福靠努力去获得,而不是靠运气。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动。”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幸福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是人主观上感到快乐满足的心理体验,且这种满足与社会要求的德性相符;另一方面,它是客观上人生存发展的完满,是一种实践活动的产物。主客观只有相互作用,在思辨的精神指导下不断去实践才能结出幸福的果实。
(2)从实现途径来看,幸福要靠持久不断的努力。不仅是身体在努力负荷你的运转,更是这种运转合乎你灵魂的节拍,你做的事情必须得到你灵魂的认可、符合善的标准。
(3)从要求来看,快乐在于一时的坚持得到回报,而幸福则要求你时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德性,一直坚持慷慨、大度、友善、诚实等德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幸福难以达成。
(二)特点的区别
1、幸福具有持久性
快乐是短暂、稍纵即逝的;而幸福是毕生对灵魂的满足的终极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最具有持久性的行为是合乎德性的。至善之人,不追求财富、名誉,为人处事时不损人利己、时常以道德为标准,其行为让自己身心愉悦,更给社会带来福祉;即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会因外界而改变其道德操守,他们才是到达至乐至善境界的人。
2、幸福具有理性
快乐是一种不顾他人感受的感性选择,往往使人在私利与公利面前难以做出正确,若做得错误就毁灭其德性。而幸福是在思辨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幸福出发于善的行为动机,其现实活动也符合德性。
三、幸福何以可能?
通过合乎道义取得的财富诚然可以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但幸福更是情感领域、精神层面的提升,而这必须努力使灵魂合乎德性获得。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比如友善、耐心、坚持等。对于德性的养成,亚里士多德和罗素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性的养成意味着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原则有两点:
第一,智慧。亚里士多德说智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可由教导生成,亦离不开习惯。能沉思生活、热衷思辨、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并且他能在理性指导下作出明智之举,其结果往往收到社会的赞扬。罗素也认为能够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并能在思考后运用到生活中变成爱赠与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中庸适度。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目标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我们在行为时兼顾感情、实践、自身灵魂,不偏颇于任何一方。这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中,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行为,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和善。罗素也告诫我们不能被厌烦、忌妒、畏惧等负面情绪控制,要培养自己的闲情雅致、让自己的情爱家庭工作都井井有条,既不过分夸张也不完全抛弃。
总而言之,每个人的幸福之路都不一样,哲学家们虽站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一些通世的观点,但在我们具体实践时要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记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记得温柔的去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必将赠与你同样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