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何以可能?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何谓幸福?幸福是快乐吗?幸福何以可能?基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这三个问题:第一,指出他对幸福涵义的理解;第二,从含义和特征对快乐和幸福进行了区分,指出快乐是一种感性行为的偶然愉悦,而幸福是灵魂合乎于德性的永恒的身心愉悦;第三,阐述了德性的养成需要遵循智慧和中庸适度的原则。通过三个问题的阐述以期能为在路上迷茫的人们提供一丝伦理学的哲光,照亮他们通往幸福的路。
  【关键词】幸福 快乐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寻求快乐或逃避痛苦,这反映出人生活在这世上的期盼: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和罗素《幸福之路》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阐释幸福何以可能。
  一、研究概述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正是“幸福",他对“幸福”进行了三个追问:
  1、幸福是什么?一般人看来幸福是愿望(富裕、健康、和睦等)实现的满足感,这种具体的满足感就是幸福吗?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至善,应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2、幸福就是快乐吗?人类的贪得无厌使得片刻的欢乐难以持久,亚里士多德解释了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帮助人们获得持久前进的动力和平和乐观的心态。
  3、幸福怎样获得?人们时常会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前世的作孽、命运的不公,却很少思考我们该做何改变。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追寻至善、拥有德行、增长智慧才可能拥有幸福。
  二、快乐与幸福之区别
  (一)含义的区别
  1、何谓“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快乐意味着有些事物令我们愉悦或显得如此……快乐感觉的完善只意味着最好状态的器官与最好的对象关联的活动……快乐有性质的不同。来源于高尚事物的快乐自身就值得欲求的。正常品质的实现活动的快乐是善而不是恶。不正常的品质状态下的快乐则只在偶性上是或显得是善。”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快乐是一种愉悦感,是客体的达成效果对我们主体产生的正面影响。
  (2)从形成过程来看,快乐是内心的一种认可与自身的器官状态完美结合的产物,即身心愉悦。
  (3)从分类来看,依事物和人品质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一是当我们抱着恶意或做一件性本恶的事时,这种不顾社会道德要求的快乐不可能持久;二是当我们没有恶意也并非站在道德的高度做一件喜欢的事时,虽不一定让人人满意,但至少任何人无权干涉你追寻快乐的行为,这种快乐可称为善;三是当我们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抛弃世俗杂念和私欲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时,我们就是在追求至善,同时也将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这种快乐可称作幸福。
  2、何谓“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幸福是灵魂合乎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大幸福。……幸福靠努力去获得,而不是靠运气。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动。”
  基于其阐述可见:
  (1)从含义上看,幸福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是人主观上感到快乐满足的心理体验,且这种满足与社会要求的德性相符;另一方面,它是客观上人生存发展的完满,是一种实践活动的产物。主客观只有相互作用,在思辨的精神指导下不断去实践才能结出幸福的果实。
  (2)从实现途径来看,幸福要靠持久不断的努力。不仅是身体在努力负荷你的运转,更是这种运转合乎你灵魂的节拍,你做的事情必须得到你灵魂的认可、符合善的标准。
  (3)从要求来看,快乐在于一时的坚持得到回报,而幸福则要求你时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德性,一直坚持慷慨、大度、友善、诚实等德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幸福难以达成。
  (二)特点的区别
  1、幸福具有持久性
  快乐是短暂、稍纵即逝的;而幸福是毕生对灵魂的满足的终极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最具有持久性的行为是合乎德性的。至善之人,不追求财富、名誉,为人处事时不损人利己、时常以道德为标准,其行为让自己身心愉悦,更给社会带来福祉;即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会因外界而改变其道德操守,他们才是到达至乐至善境界的人。
  2、幸福具有理性
  快乐是一种不顾他人感受的感性选择,往往使人在私利与公利面前难以做出正确,若做得错误就毁灭其德性。而幸福是在思辨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幸福出发于善的行为动机,其现实活动也符合德性。
  三、幸福何以可能?
  通过合乎道义取得的财富诚然可以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但幸福更是情感领域、精神层面的提升,而这必须努力使灵魂合乎德性获得。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比如友善、耐心、坚持等。对于德性的养成,亚里士多德和罗素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性的养成意味着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原则有两点:
  第一,智慧。亚里士多德说智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可由教导生成,亦离不开习惯。能沉思生活、热衷思辨、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并且他能在理性指导下作出明智之举,其结果往往收到社会的赞扬。罗素也认为能够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并能在思考后运用到生活中变成爱赠与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中庸适度。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目标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我们在行为时兼顾感情、实践、自身灵魂,不偏颇于任何一方。这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中,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行为,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和善。罗素也告诫我们不能被厌烦、忌妒、畏惧等负面情绪控制,要培养自己的闲情雅致、让自己的情爱家庭工作都井井有条,既不过分夸张也不完全抛弃。
  总而言之,每个人的幸福之路都不一样,哲学家们虽站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一些通世的观点,但在我们具体实践时要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记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记得温柔的去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必将赠与你同样的回应。
其他文献
【摘要】课标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把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使高三历史复习既有广度、深度和高度,又能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 高三历史教学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
期刊
【摘要】以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契机,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提出了改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建议,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Abstract: taking the current " 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as an
期刊
一提到高三的复习备考,大家都普遍感到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我们的课堂重在落实,因而普遍显得枯燥乏味、疲惫沉闷。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课堂是高三的常态,这是很正常的,对此也都习以为常。可是我们都知道,高三的学生比我们更累、更辛苦,他们起早贪黑,耐严寒、抗酷暑,每天奔走于连点一线,奋战在书山题海之中,他们在这种沉闷乏味、缺乏活力与温度的课堂中怎能够高效的复习备考呢?复习课求活理应成为每一位高三教师的必然追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联系的日益密切,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在社会上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客观环境、自身内外因素等的影响,会产生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也就是中介语,从而阻止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这对我们进行英语教学顺利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会产生一定的阻扰,同时对于想真正学好英语的中国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困扰。本文主要
期刊
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有效的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有力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天天写作业,但写得有效吗?我们不得而知,从质量终端来看,不尽人意,低效居多。为此,我校对全体学生的数学作业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就“如何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与研讨,现将对该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分享如下:  一、作业设计要突出“三性”  (一)作业设计差异性
期刊
【摘要】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然而英语的词汇不仅数量大,而且成分也特别复杂。从心理学、认知理论等方面看记忆单词、词组的机制问题,提出科学的、有效系统的方法记忆词汇的策略:同义联想、反义联想记忆法;同类词联想;同类词联想;形象联想记忆法,实物联想记忆法;并缀结构记忆法,相似结构记忆法;延伸词义记忆法,增加语境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 心理机制 英语词汇 学习策略  1.引言  词
期刊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提问的理解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
期刊
与小学、初中轰轰烈烈的课堂气氛形成对比的是高中课堂的冷冷清清。有人归结为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然现象,所谓越小越活泼,越大越平静。其实,高中语文的教学,教材得当,教法合理,角色准确一样可以让课堂火起来。本人在高二时,将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作为一个试验田,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课文原题再现及我的微调  课文《走进汉语的世界》的第3道题,题目如下:  “HSK考试”,又称“汉语水平考试”。其中一些有
期刊
学习自立,就是一个人能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积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一个人只有能够“学习自立”,他才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自立,使我们的新一代成为好学、会学、能学、活学,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笔者结合自己
期刊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巧妙地把情感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