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在理
【基金项目】
:
嘉兴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嘉兴市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编号:2016AY54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在理解数字经济概念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内部各产业主体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深加工水平不足,与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进而提出数字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如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产业主体观念认识;做精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等。
其他文献
我国基础教育变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一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新墓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这两者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伴随着全国性的“课程整合热”,各地纷纷启动了大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项目,各级中小学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在实践中,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上使用精美的课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都提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对于信息素养能否培养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我认为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如何评价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效不够明确。信息素养培养实效,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效,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落实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效需要
作为一门新的中小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建设、由谁来建设?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一个问题。就课程本身而言,它包含有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个维度的许多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经历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教学汗价等一系列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建设参与者贯穿始终,包括了课程计划发展的专家与决策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与出版者、教
当前,金融危机风暴正席卷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对教育信息化做更为理性的思考。如何科学决策,并关注实效,成为考虑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战略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教育经费紧张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需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务实的战略思考,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思考教育信息化,应该明确信息化鲜明的目的性,即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要更紧密地服务于我国人才强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