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化学教学能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促进教育技术信息化,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对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化学教学 作用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报告中强调了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促进教育技术信息化,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兼具图、文、声、像的特点,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可以将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经过信息处理后,在屏幕上以形象生动的图像展示出来,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含义,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活动。教育媒体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从黑板、教科书、幻灯、投影到计算机,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已达到崭新的水平。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它能够实现视频、音频的结合,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通过千变万化的画面,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化学学科研究的物质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物质反应千变万化,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变化规律,学生难以领会,有些化学实验的现象,学生难以观察,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难以克服的困难。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能围绕着化学学科的特点,解决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1.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更新设备、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的,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學生素质的提高。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材,对于传统的教学,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和长处的同时,我们要摒弃落后的陈旧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我国部分中小学实施,并在不断地推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很多优势: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个别教学,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更好的条件。
2.模拟化学实验,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讲解,这样的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子》一课中,教师在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时操作计算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水分子的个数。这时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就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教师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巧妙地选用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影视图像实现难点的突破,能使学生轻松地建立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一滴水中分子个数之多及水分子质量极小;碘分子间隔增大或缩小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硫与氧气发生反应中分子的改变,以及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变红,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发现分子的特性,从而达到利用分子的性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热胀冷缩、湿衣服能晒干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把一些单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化难为易。再如:讲“电子云”的概念时,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氢电子云,学生在大屏幕上能清楚地看到放大放慢了的电子在氢核外做高速运动,根据电子在氢核外出现的机率构成了一团包围着氢核的云雾,形象生动地表述了电子云的概念。课本上有些化学反应过程、原理较复杂,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模拟会变得形象生动,清晰明了。如乙醛加氧催化生成乙酸的反应,我们可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显示:反应物的分子结构式,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生成物分子的结构。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过程的观察至关重要。化学反应伴随着光、热的产生,物质的状态、颜色变化瞬易万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不易克服的难点,计算机模拟可以将一系列变化清楚地呈现学生面前。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步骤是:取3个试管,分别加入硫代硫酸钠,在室温条件下滴入5滴浓硫酸,并记录出现浑浊所需要的时间。再把另2个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使试管温度分别高于室温10℃和20℃,再分别向这2个试管滴入5滴浓硫酸,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计算机模拟可以把3支试管分步完成的操作放在一起对比完成,对比式动画操作,学生可看到标着不同温度的试管随着画面上显示时间的增加,试管溶液由澄清渐变混浊,混浊的时间和变化过程的快慢对比的观察非常清晰。又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画面上动态地显示电解槽中,在阳极上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出现气泡),氯气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使淀粉变蓝;在阴极上,铜离子向阳极移动,得到电子发生氯化反应析出铜,使阴极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在以往的教学演示试验中,学生不但不能清楚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还会因吸入实验排出的少量一氧化碳而感觉到轻微的疲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我引入多媒体课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观察到一氧化碳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尾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个实验充分证实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一氧化碳的认识,掌握了教学重点。同时,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讲解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把环保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多媒体适于剖析机理和突破难点
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这些知识,由于是宏观的,因此学生学起来较困难,而多媒体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在講分子原子结构这部分知识时,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无法用肉眼看见,而且中学生的立体概念又比较差。这时可以利用动画软件使微观放大,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间隔的变化很好地演示出来。原子结构的知识,可通过三维动画,将原子内部结构演示出来,比较原子核与原子大小时,通过画面将原子形象地放大成10层楼房大,同时原子核也随之放大成樱桃大小,置于楼房中心,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原子内有大量空间,再将电子随机地点击在这一空间内,学生会认识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广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而不是圆周运动。这样就能使知识的讲授由抽象而变得形象生动,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又如,在讲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机理时,利用动画可以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进程形象地表现出来。起初表示钙离子的小球与表示碳酸根离子的小球结合在一起,而盐酸中大量存在表示氢离子的小球和表示氯离子的小球,当它们相遇时,氢离子自动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在溶液中迅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逸出;钙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钙溶解在水中。这样就可形象地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再如,有关溶液的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形象地解决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这一重点问题。在烧杯中用小黑点的稠密程度表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当用增加溶质方法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时,可以由外部加进小黑点,使之达到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而饱和。当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利用动画形式使烧杯中的水分子逸出,溶液质量减少,但其中小黑点表示的溶质不变,可它扩散的范围变小了,这样也达到了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变成了饱和溶液。当利用温度变化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演示高温T1时的不饱和溶液与低温T2时的饱和溶液,并使二者小黑点的稠密程度相等,很显然,在T1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降温到T2时,该温度该浓度恰好是饱和溶液,所以可以采用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这样通过以上形成逼真的演示和比喻。学生对由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会由难而变得容易得多。
5.多媒体教学适用于复习总结课
复习总结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能统观全局,综合运用。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设计成课件,通过对比、图表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学生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智能。这样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既浪费许多时间,又不能充分地把知识联系起来,限制课堂的教学容量的弊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再现,并通过这些“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努力和实验能力,训练学生创新图精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素质,带动全面素质的形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改造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以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其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化学教学 作用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报告中强调了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促进教育技术信息化,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兼具图、文、声、像的特点,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可以将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经过信息处理后,在屏幕上以形象生动的图像展示出来,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含义,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活动。教育媒体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从黑板、教科书、幻灯、投影到计算机,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已达到崭新的水平。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它能够实现视频、音频的结合,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通过千变万化的画面,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化学学科研究的物质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物质反应千变万化,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变化规律,学生难以领会,有些化学实验的现象,学生难以观察,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难以克服的困难。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能围绕着化学学科的特点,解决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1.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更新设备、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的,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學生素质的提高。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材,对于传统的教学,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和长处的同时,我们要摒弃落后的陈旧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我国部分中小学实施,并在不断地推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很多优势: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个别教学,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更好的条件。
2.模拟化学实验,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讲解,这样的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子》一课中,教师在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时操作计算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水分子的个数。这时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就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教师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巧妙地选用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影视图像实现难点的突破,能使学生轻松地建立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一滴水中分子个数之多及水分子质量极小;碘分子间隔增大或缩小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硫与氧气发生反应中分子的改变,以及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变红,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发现分子的特性,从而达到利用分子的性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热胀冷缩、湿衣服能晒干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把一些单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化难为易。再如:讲“电子云”的概念时,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氢电子云,学生在大屏幕上能清楚地看到放大放慢了的电子在氢核外做高速运动,根据电子在氢核外出现的机率构成了一团包围着氢核的云雾,形象生动地表述了电子云的概念。课本上有些化学反应过程、原理较复杂,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模拟会变得形象生动,清晰明了。如乙醛加氧催化生成乙酸的反应,我们可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显示:反应物的分子结构式,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生成物分子的结构。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过程的观察至关重要。化学反应伴随着光、热的产生,物质的状态、颜色变化瞬易万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不易克服的难点,计算机模拟可以将一系列变化清楚地呈现学生面前。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步骤是:取3个试管,分别加入硫代硫酸钠,在室温条件下滴入5滴浓硫酸,并记录出现浑浊所需要的时间。再把另2个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使试管温度分别高于室温10℃和20℃,再分别向这2个试管滴入5滴浓硫酸,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计算机模拟可以把3支试管分步完成的操作放在一起对比完成,对比式动画操作,学生可看到标着不同温度的试管随着画面上显示时间的增加,试管溶液由澄清渐变混浊,混浊的时间和变化过程的快慢对比的观察非常清晰。又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画面上动态地显示电解槽中,在阳极上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出现气泡),氯气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使淀粉变蓝;在阴极上,铜离子向阳极移动,得到电子发生氯化反应析出铜,使阴极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在以往的教学演示试验中,学生不但不能清楚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还会因吸入实验排出的少量一氧化碳而感觉到轻微的疲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我引入多媒体课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观察到一氧化碳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尾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个实验充分证实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一氧化碳的认识,掌握了教学重点。同时,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讲解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把环保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多媒体适于剖析机理和突破难点
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这些知识,由于是宏观的,因此学生学起来较困难,而多媒体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在講分子原子结构这部分知识时,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无法用肉眼看见,而且中学生的立体概念又比较差。这时可以利用动画软件使微观放大,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间隔的变化很好地演示出来。原子结构的知识,可通过三维动画,将原子内部结构演示出来,比较原子核与原子大小时,通过画面将原子形象地放大成10层楼房大,同时原子核也随之放大成樱桃大小,置于楼房中心,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原子内有大量空间,再将电子随机地点击在这一空间内,学生会认识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广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而不是圆周运动。这样就能使知识的讲授由抽象而变得形象生动,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又如,在讲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机理时,利用动画可以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进程形象地表现出来。起初表示钙离子的小球与表示碳酸根离子的小球结合在一起,而盐酸中大量存在表示氢离子的小球和表示氯离子的小球,当它们相遇时,氢离子自动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在溶液中迅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逸出;钙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钙溶解在水中。这样就可形象地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再如,有关溶液的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形象地解决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这一重点问题。在烧杯中用小黑点的稠密程度表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当用增加溶质方法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时,可以由外部加进小黑点,使之达到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而饱和。当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利用动画形式使烧杯中的水分子逸出,溶液质量减少,但其中小黑点表示的溶质不变,可它扩散的范围变小了,这样也达到了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变成了饱和溶液。当利用温度变化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演示高温T1时的不饱和溶液与低温T2时的饱和溶液,并使二者小黑点的稠密程度相等,很显然,在T1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降温到T2时,该温度该浓度恰好是饱和溶液,所以可以采用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这样通过以上形成逼真的演示和比喻。学生对由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会由难而变得容易得多。
5.多媒体教学适用于复习总结课
复习总结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能统观全局,综合运用。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设计成课件,通过对比、图表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学生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智能。这样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既浪费许多时间,又不能充分地把知识联系起来,限制课堂的教学容量的弊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再现,并通过这些“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努力和实验能力,训练学生创新图精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素质,带动全面素质的形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改造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以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其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