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现实类型的创作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雾行者》是一部难以被简单归类的“现实新类型”的创作,作者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对时代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悖反和喧哗,具有一种超越感。这使得这部作品在阅读时既令人具有历史熟悉感和时代共鳴性,又涌动着某种陌生感和异质性。《雾行者》是“现实主义”的,但似乎失去了社会历史透视焦点,更接近流浪汉小说;具有明确的年代更迭,却丧失了“时间”和发展;涉及了众多城市,却废除了空间特征;追求对时代的写真,却营造出迷雾一样的科幻感。
  关键词:《雾行者》; 路内 ;现实主义; 现代性
  “我想象有这么一种长篇小说,经历不同的风土,紧贴着某一纬度,不绝如缕、义无反顾地向前,由西向东沉入海洋,由东向西穿越国境。我指的不是公路小说,更不是那种字面意义上的伟大文学,事实上,一级公路的宽度仅是双向四车道,与山脉河川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路内在小说《雾行者》中借主人公端木云之口所说的一段话。的确,《雾行者》对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的反映非常庞杂广阔,故事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有“山脉河川”的气象。小说讲述世纪之交——主要是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的“铁井镇”的台资工厂美仙瓷砖厂几个仓管员的故事,以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周劭和端木云为主线贯穿起整部小说,展示了不同于常规生活的仓管员各地辗转的经历,以及非常富有代表性的世纪末小镇开发区的浮世绘。在时代画卷的徐徐铺展中,梅贞、林杰、鲁晓麦、杨雄等一系列小说次级角色也纷纷加入整个故事中来,交错的叙事时间、人物命运沉浮和世事更迭,一起形成了浩如烟海之感。小说虽然描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变迁,有我们所熟悉的写实文学的基本元素和面貌,然而路内的写作似乎要特意避开常规性地反映时代的文学视野,以及常见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的“方法有点复杂”。《雾行者》对诸多人物行迹进行非线性叙述,虽然重要的年份时间旗帜鲜明标注在各个章节题目里,但它们都被切割重组如同在社会和历史中漫游,小说中曾提到多条道路拼接连贯而成的318公路,整部小说也“就像时间的拼接术、人生的拼接术”。同时,由于仓管员不断更换工作地点的制度安排,小说所涉及的空间随着人物的漫游多达二十多个省市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结尾还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些时空中,开发区、合资工厂、黑网吧、打工仔、1998年的大洪水、保健品热潮、国企改革、千禧年、“9·11”“非典”,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众多历史性事件和时代事物不断在小说中涌现,它们之间未必具有叙事逻辑,只是嘈嘈杂杂构成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质感。在这些繁杂的编织中,小说的叙事又可划分为现实描写、人物回忆、梦境以及小说里时不时嵌入的文学书写,现实和回忆是“实”,梦境和小说为“虚”,几种叙事空间混杂。此外,作家还让小说出场的人物皆喋喋不休,向旁人倾诉,且人物有“出位之思”,语言往往有着与(我们惯常认为的)身份不符的“文青气质”。这些都造就了小说独特的气质,如果说“一级公路”的小说视角,具有某种叙事的贯通性和意义的单一性,路内所要的“山脉河川”则具有纵横交错,难以简单描述的开阔气象。更重要的是,以上种种方法和特征使《雾行者》成为一部既容易被贴标签又难以被归类的创作。路内自己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总体修辞术”,如果伟大的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现实具有某种总体性,路内希望小说也是一种总体修辞术,或能介入进去,而不是被结构、语言、意义等等范式限定。他既要体现出作家的当代性和在场,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悖反和喧哗。这使得《雾行者》在阅读上具有历史熟悉感和时代共鸣性,但其中又涌动着某种重要的陌生感和异质性——《雾行者》是“现实主义”的,但似乎失去了社会历史透视焦点;具有明确的年代更迭,却丧失了“时间”和发展;涉及了众多城市,却废除了空间特征;追求对时代的写真,却营造出迷雾一样的科幻感。或可以说,《雾行者》是一种“现实新类型”的创作。
  一
其他文献
在统筹推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十项重点任务,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一是重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抓好支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让“熔炉”常态生火、升温增压。二是严管理,管紧管严党员队伍。坚持纪规在前,创新实施“连心工程”,14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參与共建,党员与贫困群众建立帮扶对子3万多个,捐资捐物9000多万元,解决民生问题12万余件。三是出实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市县选派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总能激发人们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文学的现实主义焦虑如此显豁的时代。大概正是在这种焦虑的压力下,我们对现有的虚构文学有着诸多不满。一时间,约翰·霍洛韦尔的名言成为流行,“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去了”①。确实是这样,在翻过诸如余华的《第七天》和阎连科的《炸裂志》之后,人们纷纷感叹,今天的小说已远远不如新闻,不如深度报道。而关于历史,叙事
摘要:贺享雍的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价值,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志”系列小说系统全面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述了当代农民的方方面面,形成赵树理之后真正的“农民写作”。本文从“乡村志”系列小说的时间观入手,论述了作家坚持的东方循环时间观在当前消费主义大环境下对于中国乡村及中国整体发展走向的不同意义。  关键词:乡村志;东方循环时间观;生存伦理 
2019年高考选择题考什么?这是高三同学最为关心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回看过去的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会对2019年的高考选择题有如下认识。  一、注重基础,回归教材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石,所以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着重于对基础的考查。考题中识记类题目和简单基础类题目明显增多,而且很多题目直接取材于教材。  例1 (2016年高考全国II卷)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中符
求最值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不可少的热门考点。关于求最值的方法多种多样,我针对下面这道題应用不同的证明方法加以证明,发现了各种方法应用的技巧和规律,从而帮助我更好地体会各种证法的精妙所在,以助我学用相长。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三复习正迈步向前,同学们经历了一轮、二轮的复习,影响成绩的弊病都已逐步被铲除了,自信心大大增强。如何在高三的后期复习中做到提“效”增“益”,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进一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强化教材热点,特别是要认真研读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熟悉这些热点所涉及的各种题型的考查方式及切入点,要在强化真题演练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三的复习效率才能
摘要: 《古炉》迄今,以“自然”之道为参照,表达其对历史人事的思考,属贾平凹小说的重要特征。《古炉》中作为核心视域的“四时”观念,《老生》中四个故事所体现的循环特征,均与中国古典思想的“自然”观念密切相关。《山本》所涉,虽为1920、30年代的历史人事,但重心并不在对历史事件如其所是的描述,而是将历史人事返归至与天地自然共在的状态,以使其互为镜像、相互参照。其所敞开的,乃是一种具有“全息”特征的文
我们终究要在这山中小住  远处仍可看朝阳,落日  近前有半卷书,一掌灯  两个人影绰绰  栅栏外山路逶迤,橫卧时松针轻脆  高处的流水总是容易被放牧  此时。我们喧哗,而群山孤独  我们浪费着每一个早晨  又如此清点每一个暮晚  山前屋后,余晖也被一一收拢  深夜里,会起风,会下铁  会有一些春光,一些扬起尘土的韶华  仍不免想起。此刻  群山喧哗,我们孤独  而隆冬的大雪已纷纷挂在了枝头  在山
摘要:艾芜南行开辟了四川文人“出蜀”的新路线,其选择南行既有家庭困顿、传统婚约的外在逼迫,也是其内心深处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必然结果,艾芜以毅然决然的南行来践行“脱离家庭、脱离婚姻、脱离学校、工读互助”的理想与追求。本文从“地方”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发现艾芜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由此在新的维度中重塑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艾芜;南行;《妻》;地方  一  艾芜被称为
摘要:“民间陕北”书写是刘国欣打开陕北的一种方式,她以细致而诗意的笔触铺展了陕北民间的“生死场”,其中的大量文字让我们了解到陕北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繁复的仪式叙事让民间陕北古意盎然,让人们似乎可以回望那立在洪荒世界的陕北高原。历经岁月流转,那方水土自身就凝练成了一则千古神话。她要做的并不是在知识考古学意义上去修补陕北的地方风俗志,她的文中循环往复出现的“我陕北”“我府谷”分明是在书写她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