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雾行者》是一部难以被简单归类的“现实新类型”的创作,作者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对时代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悖反和喧哗,具有一种超越感。这使得这部作品在阅读时既令人具有历史熟悉感和时代共鳴性,又涌动着某种陌生感和异质性。《雾行者》是“现实主义”的,但似乎失去了社会历史透视焦点,更接近流浪汉小说;具有明确的年代更迭,却丧失了“时间”和发展;涉及了众多城市,却废除了空间特征;追求对时代的写真,却营造出迷雾一样的科幻感。
关键词:《雾行者》; 路内 ;现实主义; 现代性
“我想象有这么一种长篇小说,经历不同的风土,紧贴着某一纬度,不绝如缕、义无反顾地向前,由西向东沉入海洋,由东向西穿越国境。我指的不是公路小说,更不是那种字面意义上的伟大文学,事实上,一级公路的宽度仅是双向四车道,与山脉河川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路内在小说《雾行者》中借主人公端木云之口所说的一段话。的确,《雾行者》对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的反映非常庞杂广阔,故事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有“山脉河川”的气象。小说讲述世纪之交——主要是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的“铁井镇”的台资工厂美仙瓷砖厂几个仓管员的故事,以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周劭和端木云为主线贯穿起整部小说,展示了不同于常规生活的仓管员各地辗转的经历,以及非常富有代表性的世纪末小镇开发区的浮世绘。在时代画卷的徐徐铺展中,梅贞、林杰、鲁晓麦、杨雄等一系列小说次级角色也纷纷加入整个故事中来,交错的叙事时间、人物命运沉浮和世事更迭,一起形成了浩如烟海之感。小说虽然描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变迁,有我们所熟悉的写实文学的基本元素和面貌,然而路内的写作似乎要特意避开常规性地反映时代的文学视野,以及常见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的“方法有点复杂”。《雾行者》对诸多人物行迹进行非线性叙述,虽然重要的年份时间旗帜鲜明标注在各个章节题目里,但它们都被切割重组如同在社会和历史中漫游,小说中曾提到多条道路拼接连贯而成的318公路,整部小说也“就像时间的拼接术、人生的拼接术”。同时,由于仓管员不断更换工作地点的制度安排,小说所涉及的空间随着人物的漫游多达二十多个省市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结尾还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些时空中,开发区、合资工厂、黑网吧、打工仔、1998年的大洪水、保健品热潮、国企改革、千禧年、“9·11”“非典”,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众多历史性事件和时代事物不断在小说中涌现,它们之间未必具有叙事逻辑,只是嘈嘈杂杂构成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质感。在这些繁杂的编织中,小说的叙事又可划分为现实描写、人物回忆、梦境以及小说里时不时嵌入的文学书写,现实和回忆是“实”,梦境和小说为“虚”,几种叙事空间混杂。此外,作家还让小说出场的人物皆喋喋不休,向旁人倾诉,且人物有“出位之思”,语言往往有着与(我们惯常认为的)身份不符的“文青气质”。这些都造就了小说独特的气质,如果说“一级公路”的小说视角,具有某种叙事的贯通性和意义的单一性,路内所要的“山脉河川”则具有纵横交错,难以简单描述的开阔气象。更重要的是,以上种种方法和特征使《雾行者》成为一部既容易被贴标签又难以被归类的创作。路内自己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总体修辞术”,如果伟大的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现实具有某种总体性,路内希望小说也是一种总体修辞术,或能介入进去,而不是被结构、语言、意义等等范式限定。①他既要体现出作家的当代性和在场,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悖反和喧哗。这使得《雾行者》在阅读上具有历史熟悉感和时代共鸣性,但其中又涌动着某种重要的陌生感和异质性——《雾行者》是“现实主义”的,但似乎失去了社会历史透视焦点;具有明确的年代更迭,却丧失了“时间”和发展;涉及了众多城市,却废除了空间特征;追求对时代的写真,却营造出迷雾一样的科幻感。或可以说,《雾行者》是一种“现实新类型”的创作。
一
关键词:《雾行者》; 路内 ;现实主义; 现代性
“我想象有这么一种长篇小说,经历不同的风土,紧贴着某一纬度,不绝如缕、义无反顾地向前,由西向东沉入海洋,由东向西穿越国境。我指的不是公路小说,更不是那种字面意义上的伟大文学,事实上,一级公路的宽度仅是双向四车道,与山脉河川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路内在小说《雾行者》中借主人公端木云之口所说的一段话。的确,《雾行者》对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的反映非常庞杂广阔,故事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有“山脉河川”的气象。小说讲述世纪之交——主要是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的“铁井镇”的台资工厂美仙瓷砖厂几个仓管员的故事,以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周劭和端木云为主线贯穿起整部小说,展示了不同于常规生活的仓管员各地辗转的经历,以及非常富有代表性的世纪末小镇开发区的浮世绘。在时代画卷的徐徐铺展中,梅贞、林杰、鲁晓麦、杨雄等一系列小说次级角色也纷纷加入整个故事中来,交错的叙事时间、人物命运沉浮和世事更迭,一起形成了浩如烟海之感。小说虽然描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变迁,有我们所熟悉的写实文学的基本元素和面貌,然而路内的写作似乎要特意避开常规性地反映时代的文学视野,以及常见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的“方法有点复杂”。《雾行者》对诸多人物行迹进行非线性叙述,虽然重要的年份时间旗帜鲜明标注在各个章节题目里,但它们都被切割重组如同在社会和历史中漫游,小说中曾提到多条道路拼接连贯而成的318公路,整部小说也“就像时间的拼接术、人生的拼接术”。同时,由于仓管员不断更换工作地点的制度安排,小说所涉及的空间随着人物的漫游多达二十多个省市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结尾还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些时空中,开发区、合资工厂、黑网吧、打工仔、1998年的大洪水、保健品热潮、国企改革、千禧年、“9·11”“非典”,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众多历史性事件和时代事物不断在小说中涌现,它们之间未必具有叙事逻辑,只是嘈嘈杂杂构成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质感。在这些繁杂的编织中,小说的叙事又可划分为现实描写、人物回忆、梦境以及小说里时不时嵌入的文学书写,现实和回忆是“实”,梦境和小说为“虚”,几种叙事空间混杂。此外,作家还让小说出场的人物皆喋喋不休,向旁人倾诉,且人物有“出位之思”,语言往往有着与(我们惯常认为的)身份不符的“文青气质”。这些都造就了小说独特的气质,如果说“一级公路”的小说视角,具有某种叙事的贯通性和意义的单一性,路内所要的“山脉河川”则具有纵横交错,难以简单描述的开阔气象。更重要的是,以上种种方法和特征使《雾行者》成为一部既容易被贴标签又难以被归类的创作。路内自己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总体修辞术”,如果伟大的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现实具有某种总体性,路内希望小说也是一种总体修辞术,或能介入进去,而不是被结构、语言、意义等等范式限定。①他既要体现出作家的当代性和在场,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悖反和喧哗。这使得《雾行者》在阅读上具有历史熟悉感和时代共鸣性,但其中又涌动着某种重要的陌生感和异质性——《雾行者》是“现实主义”的,但似乎失去了社会历史透视焦点;具有明确的年代更迭,却丧失了“时间”和发展;涉及了众多城市,却废除了空间特征;追求对时代的写真,却营造出迷雾一样的科幻感。或可以说,《雾行者》是一种“现实新类型”的创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