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合唱教学课堂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年级合唱教学是学生接触合唱的启蒙教学阶段,对于中年级学生和课堂现状,笔者从兴趣激发、听觉训练、合唱基训、教师示范四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从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年級 合唱教学 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85-02
  合唱是集体演唱两个声部以上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有别于其他的歌唱形式,它更注重团队的和谐,注重和声的美感。①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目前新课标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教学是从三年级开始,因此在初步实施合唱教学之初,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课堂特点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合唱教学,是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中年级合唱歌曲教学课堂现状
  笔者早期在音乐合唱歌曲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现状1、在初次教唱《八只小鹅》时,老师进行了分声部练习,无论是在节奏上还是旋律上,学生的兴趣十分高,各个声部练习的效果也不错。可是等到两个声部学生进行合唱时,学生们似乎把刚才掌握的旋律全部忘记了,不知所云,老师也一筹莫展。
  现状2、在进行三度关系合唱歌曲教学,如《愉快的梦》时,各个声部的学生为了防止受到对方声部的影响,出现了“捂耳合唱”的现象。
  现状3、由于教师的教学暗示,各个声部学生都过于强调自己声部的重要性,在演唱时,互相比嗓门,毫无合唱时的和谐美、均衡美。
  现状4、教师在进行合唱歌曲教学时,过分注重合唱歌曲最后的效果,在各个声部音准的训练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心生厌烦情绪,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
  针对以上在合唱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现状,笔者从合唱本质特点、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
  二、中年级合唱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一)激发兴趣是合唱教学的敲门砖
  合唱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在欣赏合唱歌曲时,对合唱感性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存留时间不长,也比较容易受到干扰从而消失;二是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体验合唱时对合唱本身产生的兴趣,它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也比较容易受到干扰;三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获得合唱演唱成功时,内心对合唱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正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使合唱成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需求。
  (二)听觉训练是合唱教学的基础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同样,合唱几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依赖于听,合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才能保证合唱的和谐。因此有一个好的“音乐耳朵”,对唱好合唱十分重要。
  1、多听整体合唱作品
  这里的多听整体合唱作品是指要多欣赏一些经典的合唱作品,如贺绿汀创作的四声部合唱《游击队歌》、王洛宾译配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由麦丁用撒尼民歌编曲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学生通过聆听整体合唱作品,主要感受高水平演唱层面和唱歌曲,诱发学生的美感产生,提高合唱鉴赏力和感受力。
  2、会听简单和声音程
  在听觉训练中,音程的训练是一个基本的要素,而和声音程在音程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音乐听觉的发展。而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合唱,因此和声音程听辨训练先结合音乐游戏,从简单的单音开始,然后再听出音程中的根音和冠音。长此以往,学生听觉的灵敏性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善听歌曲声部旋律
  合唱对听力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听横向歌曲主旋律,而且还要善于听出纵向合唱歌曲的高低声部。而鉴于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画各自声部旋律线、找出各自声部相同点和不同点等方法,让学生对合唱歌曲各自声部的旋律走向有一种感性的体验。
  4、细听彼此合唱声部
  仔细聆听合唱时对方的声部,从而更好的调整、控制自己在合唱中的声音,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是中年级学生听觉训练一个较高的目标。教师在分声部练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对方声部,包括声部旋律线的走向、力度大小等。在合唱时,指导学生在轻声演唱的同时,注意聆听彼此声部,及时调整各自声部的音量,并体会两个声部互相“依靠”和声部“共振”的感觉,从而通过听觉训练进一步掌握合唱歌曲的技巧。
  (三)合唱基训是合唱教学的支架
  合唱基训是为了个人和合唱整体提高演唱技能,但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认识兴趣大多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决不能深陷其中、死盯不放,而是要渗透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寓教于乐。
  1、润物细无声——姿势呼吸训练
  演唱姿势和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对于姿势、呼吸、发声等需训练切忌不能“集中轰炸”,而是重在平时,做到润物细无声。中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每节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的坐姿或站姿,既收腹挺胸、头部端平、颈部放松,并帮助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形成习惯。
  2、与游戏为伴——节奏音准训练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前提。节奏对于我们来说,它就存在于生活中,自然界的各种音效、小动物们有趣的叫声、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音响,无不和节奏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结合歌曲中的节奏,并把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水到自然成——识读乐谱训练
  会视唱乐谱却是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一种重要手段。苏教版音乐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进行学谱教学,这种学谱教学是建立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并参用柯尔文手势,帮助中年级学生把音唱准。作为音乐教师在进行平时的每节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机的把识谱内容渗透在各项音乐活动中,这样到了三年级下册进行合唱歌曲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视唱歌谱,从而进一步熟悉旋律,提高音准、节奏和乐感,大大提升合唱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示范是合唱教学的助推器
  合唱教学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唱合唱,而是通过课堂的训练,培养学生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同时它也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讲,教师适当、准确的示范可以帮助他们在体验音乐美、和谐美的同时感性的接受合唱歌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与钢琴伴奏的互动示范
  钢琴伴奏是合唱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刚刚接触合唱歌曲的中年级学生来讲,钢琴伴奏在声部旋律中的示范、提示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在欣赏合唱歌曲时,教师的范唱和钢琴的伴奏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声部,这样学生在仔细聆听的过程中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合唱歌曲所呈现的和谐美。
  2、教师与学生演唱的互动示范
  教师与不同声部学生合作的辅助训练对于刚接触合唱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效果十分显著。在学生掌握好一声部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和学生演唱互动示范的形式,由教师演唱二声部,轻声与学生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带领一个小组、二个小组跟随教师加入二声部的演唱。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和声的美妙。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师与学生演唱的互动示范让合唱教学化难为易,使中年级学生轻松掌握。
  教师良好的示范作用在中年级合唱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它对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基本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研修,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引领学生,这样才能在合唱教学中,更好的带领学生遨游的音乐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崔春荣.大学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
其他文献
工区(车间)安全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但有时工作难以开展,如领导干预、人际关系、自身休养等都会严重影响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各个层面分析当好专职安全员的方法,仅为经验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坚持德育工作整体性原则,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大德育观”,按照系统性、整
供电企业营销服务岗位培训体系应建立营销服务岗位教育培训标准及大纲;确定多层次教育培训的方式;选择,开发培训师瓷编制营销服务各岗位培训教材和题库等.
10月11日起,人民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转入政治文化领域的宣传报道.我们在每期8个版的总体规划中,充分突出“红船观澜”评论栏目的引领地位,连续13期推出“郑志文”署名文
摘 要:音乐鉴赏就是对音乐的鉴别和欣赏,使自己沉入其中,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学生的美育培养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音乐鉴赏恰好是提升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及其途径方法成为了广大音乐教育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音乐教育所需解决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音乐鉴赏 中学生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必修学科,是对中小学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育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
2012年11月8日,我们又将站在历史新起点,展望一个更加不一样的中国,聆听又一个别样的四川。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聚合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华西手机报三种不同形态的媒体。
生存还是死亡,对于今天传统媒体从业者来说,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发展抱悲观态度.西方报业近十年呈现衰退趋势,这是事实.然而,我通过长
来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非正式群体、学校风气等方面的消极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学校因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