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普通话》课程之拼音版块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拼音教学是本科高校开设的《普通话》课程的根基,对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探讨以趣味性教学模式推进课程中的拼音教学,并引导学生将发音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工作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拼音教学;教学模式
  《普通话》课程的开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纽带,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固边作用的重要桥梁。普通话课程是大学生必需掌握技能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技能之一。
  一、新建本科高校《普通话》课程拼音教学的现状
  (一)新建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基本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多数都开设了《普通话》这门课程,因为《普通话》课程是作为师范生技能——“三笔一话”中的“话”的考核“致命”环节。如果《普通话》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那就意味着师范生在师范生考核的环节中出现问题及漏洞。新建本科院校把《普通话》课程,对师范生来说,定性为公共必须课,在大一学年,必须完成课程学习,共24个课时,占2个学分;对全校师生来说,定性为公共选修课,开放给全校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共34个课时,占2个学分。
  1.师资力量。
  《普通话》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为持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证的教师,每个教师至少兼顾2个班的教学。多数课程教师为兼职课程教师,在上《普通话》课程的同时,还兼顾着其他课程的教学。
  2.教学方式。
  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以PPT展示课程重点,以课程录音相辅,口耳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3.教学效果。
  多数学生反映教学课时少,效果不够持久,重难点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
  (二)普通话课程拼音教学的现状
  普通话课程中的拼音版块的教学是属于此本课程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多数教师讲会用1~2个课时传授完毕,多采用口耳相授的模式。因为拼音是学生小学阶段的所掌握的内容,同时因为课时少,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拼音是学生原本就应该掌握的内容,为了赶课程进度,并不会选择在拼音版块停留太久。也不会花精力和时间去钻研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建本科高校《普通話》课程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普通话》课程最基础的环节,拼音教学对是否能够扎实地学好普通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开设方,基于综合考虑,对很多公共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因为《普通话》作为公共必修课,对于师范生来说,只有20多个课时,因此,拼音教学的课时量远远是供不应求的。作为课程授课者,基于惯性思考的约束,认为拼音教学是小学内容,没有必要侧重教学;作为学生而言,也认为拼音是小学的内容,自己已经掌握,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
  (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
  对于新建本科高校的拼音教学而言,由于涉及课程的各方都没有足够重视,因为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口耳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在课堂领读,学生跟读,以示范领读为主,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没有侧重课后复习,以及检测教学效果。
  (三)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不够
  新建本科高校的拼音教学多数停留在示范领读的口耳相授模式。即使出现在任课教师的PPT中,也多数只占1-2页的篇幅。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当下的先进多媒体技术,如微课、慕课、混合式教学等,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新建本科高校《普通话》课程拼音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课程重视程度
  1.增加课程课时数。
  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三分之一的课时数,这样能保证教师有做够的时间去分解重难点知识点,也保证了学生的消化时间。随着课时数的增加,拼音教学时间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2.扩大课程受众群体。
  拼音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中,同时也应该扩大到全校师生的公共选修课程中。随着推普工作的日益推进,普通话的教学不能仅仅针对师范生,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和日后工作更好地运用语言技能,也是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
  3.加大课程拼音教学普及力度。
  学校语委应加大推普宣传工作力度,可以尝试分版块推广,重点推广拼音教学,不能仅仅是国家语委政策的普及。同时可以创新推普方式,比如拼音攻擂比赛、拼音听写比赛等。这样既能创新拼音教学的普及宣传力度,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拼音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
  任课教师可以学习当下最受推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现给学生布置专题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自我展示,不足的地方老师解答,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三)加强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与微课、慕课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任课教师可以把拼音制作成微课,分解重难点,在课堂讲解重难点拼音知识后,课后可以把对应知识的微课传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复习。这样既可以提升拼音教学的趣味性,也能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提升教师的现代技术手段。
  四、结束语
  新建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拼音版块教学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先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引导到以趣味性教学模式来改进拼音教学模块,为《普通话》课程的其他模块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思考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广西新建本科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6JGB400)
  作者简介:张理(1986-),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现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信息化社会密切相连的新兴阅读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业已形成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还反映了现代读者在阅读方法与理念上的变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对“碎片化阅读”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和耐心梳理,以便于明确脉络、加深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碎片化阅读的巨大潜力,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