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氏:与发丝的纯美爱恋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女人三分钟能做什么,你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问国内知名快造型品牌千千氏的创始人曾昭霞三分钟能做什么,无论何时何地,你只会得到一个答案:“三分钟,‘展’新女人。”简短七字,不仅体现出千千氏对发饰美学的重新定义,更承载着千千氏对万千在忙碌中坚持追求美丽的女性郑重许下的承诺。
  千千氏之名,源自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名作《千与千寻》。但品牌对其有全新的含义:“千”意指在生活的压力和忙碌中执著追求美丽梦想的女性,两个“千”加一个“氏”,寓意将具有这种特性的女性个体逐步延伸至这类群体。如今,女人早已不再囿于家庭,相夫教子,他们和男人一样要打拼事业,在各种场合交际应酬。快节奏的生活让她们常常没有充裕的时间精心打扮。千千氏把目光集中在女人最难打理然而又最易被别人注意的头发上,设计出品种齐全、款式优雅的发饰,让女人即使是快速打理头发,也能因发丝间闪耀的那一抹绚丽而更加自信,更有风情。
  那些精心设计和打造的发饰是令人惊艳的,无论是飘逸灵动的“金秋美的欢聚”系列,还是高雅迷人的“花漾年华”系列,还是“舞·倾城”系列,③每一款都足以成为女性发丝上的闪耀点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秋推出的“秋·定格”系列,宛如降临人间的精灵,每一款都美到让人心醉。在设计师眼里,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座伊甸园。那里繁花似锦,群花争艳。花朵初绽、盛放与凋零的每一刻,都有着不同的风韵与浪漫,而饰品将她们永恒地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蝴蝶造型的头饰,镶嵌着施华洛世奇马眼水晶,采用激光切割镂空工艺精刻出薄如蝉翼的蝴蝶翅膀,让人联想到一只寻着花香翩翩飞来的蝴蝶轻落在花蕊上;蜻蜓造型的发饰,在灵动的外形上点缀着具有阳光般色泽的奥地利水钻和雪蛋白水钻,显得轻盈、优美,惹人怜爱;花卉造型的发饰,先用24K金勾勒出千变花姿,再搭配奥地利水钻,把鲜花定格在绽放的永恒瞬间,留下醉美的妙曼花颜……闪亮的水晶,上乘的韩国蕾丝和银钱网纱,结合精致细腻的工艺,让千千氏每款发饰都成为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彰显出女性特有的魅力和风情。
  日本有句古谚语:发丝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女人为自己的发丝寻一款相宜的发饰,不仅美丽了自己,更是对发丝的珍爱和善待。
其他文献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日前在北京隆重举行。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邢春荣、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黄春财、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心一等60位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此殊荣。“薪传奖”是我国首个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工作机构设立的国家级专业奖项,旨在表彰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
朱乐耕所创作的五块高2米宽1米的红绿彩《奔马图》,是其2011年完成的力作,也是巨作,因为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巨大的红绿彩作品。多年来朱乐耕一直致力于民间陶瓷艺术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及营养。而红绿彩产生于宋金时期,盛行于明末清初,后被日本陶人喜爱,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但在中国却被边缘化。朱乐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开始关注有关红绿彩的研究与创作。毕业任教后,朱乐耕创作了系列的红绿彩作品,如
在福建福安白云山麓,有一方水土,孕育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妹子。农闲时,她们都爱针织刺绣。为孩子绣双虎头鞋,为出嫁的女儿绣对“喜鹊登梅”,或是为老阿婆绣方蓝头帕……“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不曾料想,张弓搭架、飞针走线间,竟绣出了远近闻名的百年“刺绣村”。  半山半水伴人家  芹洋刺绣村地处福安市溪潭镇西部,一路逶迤,脚步到达坐落白云山山脚的偏远山村时,已是午后。  远处的白云山云雾缥缈,村落
中国工艺历史长河中,六十年是一个片段。  《最美的中国》汇集六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经典,展现中国文化之美、艺术之魅。这是一项艰难抉择而又充满惊喜的淘选,犹如在浩瀚长河中采撷最美丽的浪花。  六十年,沧海桑田,工艺精品浩瀚如海;六十年,代复一代,艺术大师璀璨如星。  每一件工艺精品,都凝聚着人类智慧。  在大师的手中,晶莹的玉石、坚实的青铜、质朴的泥土、轻盈的羽毛,以及富有轻柔美的丝线、柔韧美的竹
这天早上,陈杰与我打过招呼后,第一件事是打开音响,流淌出来的是温柔雅致的《仓央嘉措情歌》。而后他点了一支烟,泡起一壶茶,开始放松地闲聊。  这是他这几年来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半从家里开车到绿洲家园的别墅,有时候像今天这样会见客人,饮茶畅谈,有时候则在茶室一边的工作室里关起门来做设计。工作室里,堆放着许许多多的图册资料,桌上依然摊放着前一天未完成的草图。会客结束,或是做设计累了,他就到一旁的工坊
突击、艺术、快闪,城市里兴起一种美化环境的街头艺术。城市就是突击队员的画布,是他们发挥想象力的展厅,但作为“画笔”,喷漆涂鸦只不过是个小角色,在国外,花草、马赛克、便签纸,甚至毛线,都是为城市打上独特印记的标签。不仅仅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更追求用突击战胜平庸和固步自封。突击队想做的,只不过是让城市更好玩,让生活不再沉闷。于是从时尚街区到临时建筑,备受簇拥。想让你的城市更美,让生活更富惊喜创意吗
看古人如何计时,如同在想象古人的生活方式,似曾相识,却又陌生遥远。    午时三刻行刑时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了。在第四十回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正在此时,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又如在
那些皇帝们戴的是眼镜,折射的确实历史的足音。  有清一代296年,12位皇帝中唯有溥仪留下了戴眼镜的照片,就是那幅为读者所熟悉的圆框金丝眼镜照片。其实,历代清朝皇帝都有戴眼镜和赏玩眼镜的历史。  中国宫廷史上第一次出现“眼镜”这个词是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制造眼镜的原料是水晶,因此眼镜被视为奇珍异宝,“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文献记载明宣宗曾将眼镜作为御赐珍品赏给亲近的臣下。  清代的
一个男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一本刊物要改多少次版,才能成为好杂志?  答案在风中飘。  我只知道,您现在看到的《中华手工》,它又是一次改版的结果。  七年前,它从季刊改版为双月刊,黑色的封面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四年前,它从双月刊变为月刊,白色的气质成为一时的记忆。三年前,它的皮肤换成了环保纸,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热爱它的人,一如既往,每一期都会敝帚自珍。批评它的人,说它不够传统,不够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眼下,还有什么东西是安全的?恐怕没人心中有个准。大商小贩挖空心思赚钱,监管部门不作为,所以才有了奶粉出事,水果出事,饮料出事,蔬菜出事,火腿肠出事,药品出事……  于是有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批判,事实上,自古饮食都未见得安全,但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且相当重视,一旦发现,轻则杖打,重则绞刑。    吃喝也要命  历史上第一个重视食品安全的人,当是神农氏。传说神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