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最广泛的主体,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反腐倡廉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形成一种“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浓厚社会氛围,而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民群众 廉政文化 重要作用
“廉政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是一种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历来把文化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内在需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在不同场合提出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需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时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次写进了报告。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廉政文化承担着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惩恶扬善的独特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又是那些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盼望社会和谐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更是党的反腐倡廉大业的催化剂。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反腐倡廉的新形势,那就是文化的制约。从建国初期的“运动反腐”,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权力反腐”,再到新时期新阶段的“制度反腐”,这三种反腐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曾取得过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化制约,我们逐渐认识到,各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残余、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的陈腐观念以及腐败文化的影响等相互交织所形成的消极文化因素,正制约着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效果,成为必须突破的“瓶颈”。我们党正是在科学总结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要求、反腐倡廉经验的新总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反腐败斗争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廉政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还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这就强调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说到底,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教育社会成员、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尊廉崇廉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使清廉之风吹遍社会的每个角落。
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本身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廉政文化的内核就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各种规范也能被社会成员所遵循,人们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廉政文化包括廉洁的社会文化,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良好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廉政文化建设,更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如中央纪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等社会各领域,即廉政文化建设的“六进”,同时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这个目标的实现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很难想象的。
廉政文化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廉洁政治工作、廉洁社会是人民意志的反应。廉政文化一方面可以使倡廉工作充分体现民情民意,反映人民的愿望,从而确保倡廉工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反对腐败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因此,其在执行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使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反对腐败的最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他说:“对贪污、行贿、盗窃,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②小平明确提出,反对腐败绝不能沿用过去那种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同时他明确要求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特别要有效地把群众监督引向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治理。他说,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化、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反腐的积极性。江泽民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③可见,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考察西方社会在反腐倡廉斗争中取得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如20世纪90年代,英国3名地方议员到日本出公差,为了观光东京,多住了一夜,结果被揭发,不仅退出了住宿费,而且全部辞职,从此远离政治舞台。再看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丢掉了政权,最主要的原因是腐败的蔓延使共产党失去了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苏联共产党原本应该代表苏联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却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全体人民的占7%。” ④由于人民对苏共失掉了信任和信心,苏共在反社会主义势力进攻面前迅速陷于瓦解。苏共的腐败拖垮了党和国家,而苏联官僚阶层反对人民对他们的监督和行使民主权力,是苏联社会腐败横行的重要原因。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拓宽人民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营造反腐倡廉良好社会风气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腐败的发生率和腐败程度不能同日而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初期,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使不良的社会风气受到极大的冲击,腐败几乎无处藏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使得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由滋生到蔓延,腐败文化应运而生。腐败文化直接败坏了社会风气,滋长着不正之风,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对腐败文化最痛恨,对廉政文化最期盼。
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遏制,而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泛化,除了体制、机制、制度等这些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有的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起初,人们普遍地痛恨腐败;后来,就出现了“腐败是块儿臭豆腐,看着臭、吃着香”的顺口溜,表明某些人已经不再那么痛恨腐败了,而是有些接受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一有机会,相当一部分人可能都会去搞腐败;再后来,大众容忍腐败、宽容腐败、同情腐败的各种表现也习以为常了,甚至有“笑贫不笑贪”的倾向。可见,腐败之所以能登堂入室,与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的容忍有关,与腐败文化有关。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赢得人民群众对廉政建设的认同、支持,推动人民群众去监督政府、监督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积极参与廉政建设,从而为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反腐倡廉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者为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1年第13期。
④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方日报》,2001年8月16日。
【关键词】人民群众 廉政文化 重要作用
“廉政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是一种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历来把文化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内在需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在不同场合提出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需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时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次写进了报告。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廉政文化承担着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惩恶扬善的独特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又是那些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盼望社会和谐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更是党的反腐倡廉大业的催化剂。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反腐倡廉的新形势,那就是文化的制约。从建国初期的“运动反腐”,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权力反腐”,再到新时期新阶段的“制度反腐”,这三种反腐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曾取得过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化制约,我们逐渐认识到,各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残余、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的陈腐观念以及腐败文化的影响等相互交织所形成的消极文化因素,正制约着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效果,成为必须突破的“瓶颈”。我们党正是在科学总结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要求、反腐倡廉经验的新总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反腐败斗争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廉政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还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这就强调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说到底,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教育社会成员、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尊廉崇廉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使清廉之风吹遍社会的每个角落。
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本身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廉政文化的内核就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各种规范也能被社会成员所遵循,人们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廉政文化包括廉洁的社会文化,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良好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廉政文化建设,更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如中央纪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等社会各领域,即廉政文化建设的“六进”,同时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这个目标的实现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很难想象的。
廉政文化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廉洁政治工作、廉洁社会是人民意志的反应。廉政文化一方面可以使倡廉工作充分体现民情民意,反映人民的愿望,从而确保倡廉工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反对腐败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因此,其在执行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使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反对腐败的最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他说:“对贪污、行贿、盗窃,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②小平明确提出,反对腐败绝不能沿用过去那种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同时他明确要求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特别要有效地把群众监督引向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治理。他说,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化、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反腐的积极性。江泽民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③可见,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考察西方社会在反腐倡廉斗争中取得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如20世纪90年代,英国3名地方议员到日本出公差,为了观光东京,多住了一夜,结果被揭发,不仅退出了住宿费,而且全部辞职,从此远离政治舞台。再看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丢掉了政权,最主要的原因是腐败的蔓延使共产党失去了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苏联共产党原本应该代表苏联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却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全体人民的占7%。” ④由于人民对苏共失掉了信任和信心,苏共在反社会主义势力进攻面前迅速陷于瓦解。苏共的腐败拖垮了党和国家,而苏联官僚阶层反对人民对他们的监督和行使民主权力,是苏联社会腐败横行的重要原因。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拓宽人民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营造反腐倡廉良好社会风气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腐败的发生率和腐败程度不能同日而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初期,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使不良的社会风气受到极大的冲击,腐败几乎无处藏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使得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由滋生到蔓延,腐败文化应运而生。腐败文化直接败坏了社会风气,滋长着不正之风,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对腐败文化最痛恨,对廉政文化最期盼。
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遏制,而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泛化,除了体制、机制、制度等这些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有的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起初,人们普遍地痛恨腐败;后来,就出现了“腐败是块儿臭豆腐,看着臭、吃着香”的顺口溜,表明某些人已经不再那么痛恨腐败了,而是有些接受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一有机会,相当一部分人可能都会去搞腐败;再后来,大众容忍腐败、宽容腐败、同情腐败的各种表现也习以为常了,甚至有“笑贫不笑贪”的倾向。可见,腐败之所以能登堂入室,与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的容忍有关,与腐败文化有关。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赢得人民群众对廉政建设的认同、支持,推动人民群众去监督政府、监督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积极参与廉政建设,从而为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反腐倡廉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者为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1年第13期。
④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方日报》,2001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