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何种单位性质,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而确保资金安全并高效使用,更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筹集渠道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资金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已成为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一项主要问题。本文以事业单位为视角,从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及内控、审核等方面阐述资金管理关键环节。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预算;审核
一、引言
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资金管理状况往往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应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是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唯有做好资金管理工作,事业单位方能活下来并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做好日常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使资金的运用更加透明、效率更高,实际也是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金运用和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管理方式。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管理意识薄弱、资金的投入与产出考核目标单一,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
二、当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资金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对资金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预算就是申请资金,编制资金预算的意识较为薄弱,预算编制不够全面或重点主次把握不足,从而造成资金预算缺位、责任难以落实。二是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造成预算执行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资金预算执行控制力差,缺乏跟踪监督,造成实际执行与预算有偏差。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管理制度约束乏力,即使有管理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使资金支出超预算、超范围,出现不合理使用资金的行为。二是管理制度的修订不完善和不及时,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表现为程序过于繁琐或简单,不利用开展工作或风险防控;制度不完整或与国家等现行执行不一致,使执行无依据,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三)资金使用审核不严
目前,虽然我国各事业单位已逐渐重视内控建设,并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但是由于长期弊端积重难返,资金管理状况仍有待加强,体现在相关人员对资金使用的审核不严。一方面审核机制由于没有与单位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过于理论和形式化,而缺乏实际应用性,导致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相关审批权限人员及单位财务等相关人员责任心不足,审核不细致,使很多问题未被发现;再则,由于由于业务量大、急欲赶进度,间接造成资金审核不严,给不法份子非法侵占公有财产大开方便之门 。
(四)内控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的单位资金预算基本是停留于“形式”层面,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事前与事中控制工作不足,更无从根据合理进度安排资金的具体使用。有的资金预算执行由财务部门控制,由于财务部门工作自身的局限,对具体项目了解并不充分,无法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出准确判断,也不能决定执行进度和效果。此外,内审机构大多设在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力度不够。
三、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一)从加强预算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首先,事业单位在加强预算的过程中,应加强全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统筹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分析工作,对项目进行准确性、科学性细化,并“以点带面”,合理安排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监督资金使用,尽可能使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确保资金预算的严肃性,尤其是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资金预算等,资金预算一旦批复,一般不允许更改,如必须更改,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变更。第四,加强资金预算执行跟踪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从制度入手,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能力
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不仅要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结合事业单位的自身性质和类型,设置岗位权限、制定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简明实用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和监督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在完善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存在漏洞和问题的制度,及时地进行修订,对不符合发展需要和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要求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单位需要的、行之有效管理的制度。最终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三)从加强审核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加强审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能职责、审批权限、工作内容、程序、流程;二是资金使用必须符合预算要求和开支范围,不可超预算和超范围;三是审核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现行有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四是保证经济业务能够真实合法;五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在资金的审核过程中,还应区分日常业务和重大、重点等特殊业务,对日常业务可以参照一般规定进行相关审核,对重大、重点等特殊业务或偶然業务,由于业务特殊或涉及资金量巨大,则执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总之,确保资金的使用与审批都有相关人员负责,做到“责权统一”,使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角色,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沟通、协作,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从落实责任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还应从落实责任入手,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能力。首先,应当对人员岗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明确和落实各财务岗位的人员权限与责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次,要注意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配合,并且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实现单位信息共享,从而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岗位的责任。第三,建立监督检查及考核机制,并将权责执行情况作为考核目标之一,使相关责任人在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相关责任,不仅能防止权力滥用而导致资金流失,而且还能有助于资金风险管控。(作者单位: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张敏.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6)
[2] 董薰.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9)
[3] 黄文芬.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1)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预算;审核
一、引言
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资金管理状况往往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应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是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唯有做好资金管理工作,事业单位方能活下来并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做好日常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使资金的运用更加透明、效率更高,实际也是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金运用和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管理方式。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管理意识薄弱、资金的投入与产出考核目标单一,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
二、当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资金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对资金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预算就是申请资金,编制资金预算的意识较为薄弱,预算编制不够全面或重点主次把握不足,从而造成资金预算缺位、责任难以落实。二是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造成预算执行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资金预算执行控制力差,缺乏跟踪监督,造成实际执行与预算有偏差。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管理制度约束乏力,即使有管理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使资金支出超预算、超范围,出现不合理使用资金的行为。二是管理制度的修订不完善和不及时,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表现为程序过于繁琐或简单,不利用开展工作或风险防控;制度不完整或与国家等现行执行不一致,使执行无依据,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三)资金使用审核不严
目前,虽然我国各事业单位已逐渐重视内控建设,并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但是由于长期弊端积重难返,资金管理状况仍有待加强,体现在相关人员对资金使用的审核不严。一方面审核机制由于没有与单位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过于理论和形式化,而缺乏实际应用性,导致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相关审批权限人员及单位财务等相关人员责任心不足,审核不细致,使很多问题未被发现;再则,由于由于业务量大、急欲赶进度,间接造成资金审核不严,给不法份子非法侵占公有财产大开方便之门 。
(四)内控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的单位资金预算基本是停留于“形式”层面,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事前与事中控制工作不足,更无从根据合理进度安排资金的具体使用。有的资金预算执行由财务部门控制,由于财务部门工作自身的局限,对具体项目了解并不充分,无法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出准确判断,也不能决定执行进度和效果。此外,内审机构大多设在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力度不够。
三、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一)从加强预算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首先,事业单位在加强预算的过程中,应加强全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统筹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分析工作,对项目进行准确性、科学性细化,并“以点带面”,合理安排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监督资金使用,尽可能使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确保资金预算的严肃性,尤其是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资金预算等,资金预算一旦批复,一般不允许更改,如必须更改,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变更。第四,加强资金预算执行跟踪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从制度入手,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能力
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不仅要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结合事业单位的自身性质和类型,设置岗位权限、制定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简明实用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和监督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在完善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存在漏洞和问题的制度,及时地进行修订,对不符合发展需要和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要求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单位需要的、行之有效管理的制度。最终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三)从加强审核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加强审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能职责、审批权限、工作内容、程序、流程;二是资金使用必须符合预算要求和开支范围,不可超预算和超范围;三是审核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现行有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四是保证经济业务能够真实合法;五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在资金的审核过程中,还应区分日常业务和重大、重点等特殊业务,对日常业务可以参照一般规定进行相关审核,对重大、重点等特殊业务或偶然業务,由于业务特殊或涉及资金量巨大,则执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总之,确保资金的使用与审批都有相关人员负责,做到“责权统一”,使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角色,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沟通、协作,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从落实责任入手,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还应从落实责任入手,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能力。首先,应当对人员岗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明确和落实各财务岗位的人员权限与责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次,要注意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配合,并且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实现单位信息共享,从而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岗位的责任。第三,建立监督检查及考核机制,并将权责执行情况作为考核目标之一,使相关责任人在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相关责任,不仅能防止权力滥用而导致资金流失,而且还能有助于资金风险管控。(作者单位: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张敏.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6)
[2] 董薰.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9)
[3] 黄文芬.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