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jeej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方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较过去教学方式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容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自主学习 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主动性
  一、《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背景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等特点,因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中的“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教学内容中,大纲要求同学们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磁感应现象”是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日光灯、变压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较复杂,理论知识抽象,要使中职学生彻底掌握是很困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示范实验又受到学生人数的制约,教学效率低。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实验条件欠缺的情况下体验到真实的实验环境,同学们主动参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等能力呢?本文详细介绍了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及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创设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与学习情境的创设有直接联系,巧妙的学习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生活中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视频,提出问题“电是怎样产生的?”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任务,通过实验发现“电是怎样产生的?”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怎样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同时避免出现从“人灌”变为“机灌”的现象呢?教师可以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与操作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以下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施策略。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布置课前准备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及发现过程,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学生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借助网络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也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已了解的知识实施课堂任务:设计任务实验图。任务完成后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图。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弥补了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设计仿真实验。
  在实验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仿真实验软件,在界面中设置各种实验导航,学生可以通过导航选择实验项目,根据提示进行实验。在软件中,学生可以利用鼠标进行模拟实验(学生可以借助点击鼠标模拟闭合或打开开关,利用鼠标拖动导体,模拟导体作水平或垂直运动,从而观察电流表的状态;学生还能利用鼠标上下拖动磁铁,模拟改变磁铁的位置,同时观察电流表分析电流产生情况;利用鼠标点击要连接的点,学生还可以进行模拟接线,接线后,利用鼠标拖动模拟移动滑动变阻器或者上下拖动上面的线圈等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思”,探寻产生电流需要满足的条件,激发了求知欲,积极思考,然后得出了结论,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符合认知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环境,改善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枯燥性,给学生的参与创造了广阔空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互相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由传统的被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成为学习主体。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形成正确的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总之,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必须一切从帮助学生学习角度出发,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服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
摘 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深入,语文中考试题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不断提高,这使农村语文教学难度加大。面对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考,作者对农村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 名著教学 名著阅读 名著检测  一、农村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尔基先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阅读名著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
摘 要: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反思是教学双边活动有效进步的发展阶梯。反思性教学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与教材内容要义相结合,与问题案例教学相结合,与评价教学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反思性教学 三个结合 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包含了教师“教”的活动,另一方面包含了学生“学”的活动。教育构建学认
摘 要: 生性好动、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心、爱模仿、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是每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单调枯燥的,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对小学英语学习感兴趣 呢?最好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情趣教学”,其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概述。  关键词: 情趣教学 小学生 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语境  只有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才能学好一种
《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案例研究》是我园的省级立项课题,本园的发展路线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彰显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基于课题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我园在“十一五”课题的主题式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篇章的版块式内容。我园把整个课题内容分成了丝绸文化篇、农耕文化篇、饮食文化篇、景观篇和人文篇,现就丝绸文化篇的微型课程构建谈谈我园的几点做法。  一、“丝”从哪里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对“丝绸”探究的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对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华应龙老师《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中课堂师生对话类型、师生对话功能、师生对话有效性、师生对话机会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 华应龙 师生对话 特征分析  华应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20多年来,他致
摘 要: “用教材教”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使教材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用教材教” 教学理念  “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教育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通过研究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到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所有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因材
摘 要: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00年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三角形的教学要求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课程难度定量模型N=αG/T (1-α)S/T,对我国初中阶段“三角形”的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一些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变化与调
《触摸春天》是小语教材第八册“热爱生命”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名叫安静的盲女孩,用她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春天里的蝴蝶,最后又放飞了那只蝴蝶。恰巧的是,我们班也有一名右眼失明的男孩,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班上有几个男生老是给我起外号。当我戴眼镜的时候,他们叫我‘四只眼’,当我不戴眼镜的时候,又嘲笑我是‘独眼龙’。无论我戴不戴眼镜,他们好像都更加乐于称呼我的绰号……”  著名语文教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