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湿病是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一类疾病.随着对风湿病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人体质和疾病谱不断变化,很多风湿免疫疾病常见湿热痹阻之证.湿聚热蒸,邪郁病久,病程缠绵,流注四肢关节发为湿热痹.单纯使用清热利湿之法,难以将湿热尽除.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探索,发现分消走泄法可以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将湿热之邪祛除.本文分析风湿病之湿热痹的病因病机及分消走泄法的治疗特点,探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痹的临床思路.湿热致痹,蒙上流下,易弥漫三焦,易波及脏腑,分消走泄法最擅其功.在临
【机 构】
:
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湿病是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一类疾病.随着对风湿病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人体质和疾病谱不断变化,很多风湿免疫疾病常见湿热痹阻之证.湿聚热蒸,邪郁病久,病程缠绵,流注四肢关节发为湿热痹.单纯使用清热利湿之法,难以将湿热尽除.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探索,发现分消走泄法可以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将湿热之邪祛除.本文分析风湿病之湿热痹的病因病机及分消走泄法的治疗特点,探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痹的临床思路.湿热致痹,蒙上流下,易弥漫三焦,易波及脏腑,分消走泄法最擅其功.在临证中根据病位不同、病邪盛衰,分别以开上、畅中、渗下、利三焦进行治疗,采用三焦分治或合治的方法,因势利导,清利三焦,促邪外出.
其他文献
小建中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此方在临床多以治疗虚寒腹痛见长.除腹痛外,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治疗虚劳病的论述,但因其方症不符之嫌,临床应用困难.为扩展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虚劳病治疗中的应用,笔者从张仲景脉证并治的思想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医理论述以及病案记载,探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所治虚劳病症状的成因.古今医家描述小建中汤之病机多不离“脾胃不和,阴阳失调”,“阴阳废弱”尤能揭示小建中汤病机之关键.同时,详辨脉象在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极为重要,且脉象应以“弦、大而空”为特点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
湿、痰、瘀是心悸的三大病因,而湿是源头.因此,治疗心悸应以化湿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化湿应以调脾为主,益气活血应重视宗气的作用,同时不忘安神.本文用自拟化湿益气活血汤加减,从调理升降、祛除湿浊,补益脾肾、祛湿定悸和通阳宣痹、祛湿化浊三个方面展示了从湿论治心悸的疗效.心悸是本虚标实之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实和本虚的轻重缓急,这关系到用药的寒、热、温、凉和补虚药、泻实药的比例轻重,同时要明确其标、本的定性、定位、定量、演变转化关系.从湿论治可能是治疗心悸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值得在临床推广.
消渴病阳气虚者占比非常大,是其发病和产生变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消渴病应首辨阴阳,以辨三阴为要,强调阳主阴从,治疗时要温护阳气;中后期消渴病,阳虚为本的病机更为凸显,可加重症状或产生变证,易生成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故临床常从三阴辨治入手,以太阴重温运、少阴重温补、厥阴重温畅为纲领,各有侧重,再辅以活血、健脾、化湿、养阴、益气等法,起到标本兼顾、阴中求阳、治病求本的目的.
本文通过医案分析,见病知源,体现经方通过肾主水、脾胃运化水谷、三焦为水道等脏腑功能,和利水、祛风、理血、调气等多法治水:越婢汤疏通外三焦治水,兼祛风清热;五苓散疏利内外三焦水道,兼调气布津;真武汤扶肾阳治水,兼散寒湿;牡蛎泽泻散去菀陈莝,消积聚之痰湿而利水;当归芍药散理瘀血而消肿;栝蒌瞿麦丸运转中焦脾胃制水,兼凉上温下.以求抛砖引玉,丰富经方治疗水肿病的病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