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专业学习与科研是辩证的统一。学习为科研提出问题,科研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专业英语的教学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审慎选择教材,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水平。
关键词:专业英语 科研素养 创新
专业英语是各学科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它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教兴国为指导方针,搞好科技英语在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水平。
一、学习与科研的关系
大学生课业学习与专业科研是辩证的统一。学习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其科研水平。学习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科研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可以充实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能力。科技的发展会推动21世纪全人类有更大的社会进步,实现大学生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同步,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
二、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普遍设置的一门由专业教师授课的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是由两个阶段来完成的,即基础英语阶段和专业英语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保证了大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后不断线,使大学生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是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关键性教学环节。
1、教学理念转变
教师讲授专业英语不能 “一言堂”、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技术性泛读材料,可以以“讨论法”教学为主,指定学生阅读某篇文章,找到文章给出的技术要点,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探求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2、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是体现素质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关键。高等学校一直强调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另外,专业英语课程可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课教师所讲专业课程不同,从事研究领域不同,学生所学到的专业词汇就比较全面,容易记牢。可将词汇学习贯穿到整个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记住相关专业词汇。在讲解某个系统流程或原理时,讲一些相关的原版英文文献,目前该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能掌握英文表达方法,为原版外文技术资料的阅读研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促使专业课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2]。
3、审慎选择教材
国内许多教材内容陈旧,技术时效性差,这就导致了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大纲、授课时数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高的院校可以根据各自所设专业、生源情况以及课时数自编或联编,内容上要取材新颖,技术前卫,覆盖面广,难易程度上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的学校,可以引入外文原版教材,保留教材的“原味”性,未经翻译家二度创作,对于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优秀成果和先进教育理念也很有意义。
三、专业英语对学生科研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学生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专业英语对于大学生科研进行选题非常重要。选题就是选好科研工作的主题,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就不会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也才能够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阅读文献也是确定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平时应注意相关领域期刊文献的阅读,特别是国外有关著名杂志和最新会议论文集当中刊登的论文,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基础,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对于科研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大有帮助。
总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英语的教学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开拓了视野,无疑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提高科学研究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宇华,黄立新.大学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6):174-176
[2]周笃宝.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关键词:专业英语 科研素养 创新
专业英语是各学科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它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教兴国为指导方针,搞好科技英语在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水平。
一、学习与科研的关系
大学生课业学习与专业科研是辩证的统一。学习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其科研水平。学习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科研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可以充实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能力。科技的发展会推动21世纪全人类有更大的社会进步,实现大学生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同步,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
二、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普遍设置的一门由专业教师授课的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是由两个阶段来完成的,即基础英语阶段和专业英语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保证了大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后不断线,使大学生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是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关键性教学环节。
1、教学理念转变
教师讲授专业英语不能 “一言堂”、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技术性泛读材料,可以以“讨论法”教学为主,指定学生阅读某篇文章,找到文章给出的技术要点,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探求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2、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是体现素质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关键。高等学校一直强调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另外,专业英语课程可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课教师所讲专业课程不同,从事研究领域不同,学生所学到的专业词汇就比较全面,容易记牢。可将词汇学习贯穿到整个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记住相关专业词汇。在讲解某个系统流程或原理时,讲一些相关的原版英文文献,目前该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能掌握英文表达方法,为原版外文技术资料的阅读研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促使专业课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2]。
3、审慎选择教材
国内许多教材内容陈旧,技术时效性差,这就导致了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大纲、授课时数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高的院校可以根据各自所设专业、生源情况以及课时数自编或联编,内容上要取材新颖,技术前卫,覆盖面广,难易程度上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的学校,可以引入外文原版教材,保留教材的“原味”性,未经翻译家二度创作,对于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优秀成果和先进教育理念也很有意义。
三、专业英语对学生科研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学生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专业英语对于大学生科研进行选题非常重要。选题就是选好科研工作的主题,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就不会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也才能够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阅读文献也是确定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平时应注意相关领域期刊文献的阅读,特别是国外有关著名杂志和最新会议论文集当中刊登的论文,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基础,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对于科研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大有帮助。
总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英语的教学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开拓了视野,无疑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提高科学研究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宇华,黄立新.大学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6):174-176
[2]周笃宝.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比较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