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攫取写作的激发点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中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学生写作的现状是:文章内容老套,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没有合理的选材,不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甚至连“话”都说得不像话,更别谈字斟句酌、语言优美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能从真实的生活中生发出道理,在写作时只是完成字数上的要求,思想性严重匮乏。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的贫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学生们在写作时就会感到生活单调,素材匮乏,没有什么可以感动的。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没有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没有独特新颖的思想观点,没有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另外,新教材中选入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又大多被看成老师讲课的材料或仅仅是自己阅读的对象而已,听了或看了之后只记住了其内容、写作技巧,很少往深处想这些优美的文章对自己有何启示,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能否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审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和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其次,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互逆的言语操作活动。阅读是将感知的外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的理解活动,写作是将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外部文字符号的表达活动。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我觉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它们均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的认识和使用活动。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所以,在实践中我努力地从阅读教学中攫取写作的激发点,力求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增强。
  一、在阅读中想象情节,激发写作的兴趣
  许多名家进行创作时,在许多地方都会留有空白,我们可以此作为写作训练的一个切人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激发他们“乐意表达”的欲望,在他们“乐意表达”的基础上再训练他们如何“学会表达”。
  比如《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时,因为家庭遭到了更大的变故,她也由此而变得神思恍惚,以至受到鲁镇人百般的嘲讽与羞辱,做事也不见伶俐,鲁四老爷把她赶了出去,祥林嫂最后流落街头而死。这段文字让我们对祥林嫂的悲惨境遇深深地同情,同时这一情节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祥林嫂被赶出去之后的那段时间她的生活境况究竟如何,这对我们每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谜。于是,我就让学生作个大胆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合理想象。有学生想到,祥林嫂后来无处可去,只得回到自己的娘家,起初她天真地以为这世上最可亲近的亲人们会收留她,可事实是双亲不接受她,兄长姐妹更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她进行双重折磨;有学生想到,祥林嫂碰上了一群孩子,原本她想从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那些天真的孩子也在嘲弄她,取笑她;有学生想到祥林嫂被赶出之后,碰上了一个与她有相同境遇的人,只是那是一个男人,他正在欢天喜地地开始第三次婚姻……在学生们踊跃交流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笔端。
  有时,还可以围绕着文学作品的结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故事“接续”。如《项链》的结尾只是说到佛莱思节夫人道出:“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个结尾出人意料,此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续”故事:路瓦栽夫人在经济上有没有得到补偿,有没有重返先前的生活圈子,等等。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为老葛朗台这个吝啬鬼设计临终前讲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学生们在课上已经对吝啬鬼老葛朗台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对他行为处世的风格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巴尔扎克夸张、幽默的风格有了全面的认识,所以在设想这一段话时,他们把老葛朗台的视钱如命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有学生写到:“去天堂的车票多少钱一张,如果太贵,我就步行去了。”学生的这些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想象,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再创造想象的天地,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在阅读中借鉴写作技法,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中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作文往往从模仿开始,模仿的对象就是读过的文章,模仿结构,模仿立意,模仿遣词造句,模仿修辭,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而阅读教材中各类文体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称写作典范,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桥梁,即直接或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中去。   比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我事先安排了一次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写一篇写人寄托感情的文章,学生们大多写了自己的爷爷或奶奶对自己的疼爱,主要是一个套路:他(她)们都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了“我”,雷雨交加时为我“送”伞……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们体会作者寄托的感情,进而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们脱口而出: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比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母亲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我说:“同学们概括别人的特点很到位.那么我们自己呢?再想想我们上次的作文,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呢?”学生在下面议论开来。我随即把作文本发下去让他们修改或重写。交上来的学生习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也能从生活中选取小事,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亲情、真情了,文章也终于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
  三、在阅读中囤积思想的粮仓,增加立意的深度
  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汲取营养,囤积思想,通过体味名家作品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学生能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体悟到真感情、真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鉴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抓住文本中永恒的“母爱”的话题,引导学生体悟父母之爱的伟大与艰辛。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也不会用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有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还很对立,也许是生活太优越,所以他们难以体会父母的爱之深之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自己最感动的段落并说说缘由,然后由我示范朗读,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已经有些激动了,接着再让学生说一件他们记忆深处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抒发对父母的感激理解之情,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他们感悟母爱的伟大,写一篇回忆性短文《走进母亲的内心》。
  《师说》中写道:“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读了这段话后,请学生们谈谈对李蟠的看法。李蟠可谓少有大志,学习得法,成绩优异。“不拘于时”是其独立的人格。“年十七”,可见其年少。由此教育激励我们的学生,专注而科学地学习,学而不厌。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以上仅仅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相信肯定还有很多有效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法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寫作能力,使学生“继其志”,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富有创意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合理组织小组合
教师在批改作文中最为头痛的其实不是学生文笔的稚嫩和思想的偏激,而是他的文章缺乏可读性,具体表现为大量内容表述空洞,主题思想矫情造作,文章中所写故事看似新颖而实际是没有依据,完全属于胡编乱造……作文教学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而学生又想提升习作水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语文教师首先要扣住可读性缺乏这一普遍现状,来分析研究写作教学中是哪一基本环节处理不好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找到答案以后再设法引导学
用刻刀一点一点雕琢,让一段残朽的古沉枯木与人物、风景乃至建筑连在一起,实现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或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或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可以称得上“化腐朽为神奇”。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的嵊州市,近年来又凭借根艺文化扬名海内外。  如果说木雕(根雕)是嵊州市的一张文化金名片,那么,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就是这张文化金名片的“孕育基地”。20多年来,嵊州市职业教育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想略谈我是如何渗透课改理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一、在教学中,注入学生的“自我感悟”  根据课改要求,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头脑将知识加工整理后再消化、理解。如果
在中考备考的复习时间里,怎样才能充分整合三年所学,高效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总的一点是在战略上要“藐视”,不怕,不怯,不慌,不乱;在战术上要“重视”,有规,有矩,有法,有为。  一、上活一节思想课  说到底,教师从事的是“交心”的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面对艰难不畏惧,面对挑战不却步,就得和学生“交心”。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真心诚意的谈心式的教育
近年来,人们常常使用“课堂生活质量”一词来考量课堂教学。这是对单纯的“教学质量”或“知识和能力”等提法的一种超越。课堂生活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全面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反思、愉快的合作正是课堂生活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落实、能力的提高正贯穿在这种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多向互动、合作探究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课堂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英语新教材集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因而兴趣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也通过寓教于乐,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牢牢
核心知识相当于英语学科的骨架,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核心知识,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也会得到质的提升。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很多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并没有对核心知识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况。笔者在此总结了部分关于如何进行高中英语核心知识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结合多媒体,有效教学核心知识  多媒体是教师的好助手,它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优化课堂中的核心知识教学
一、案例呈现  笔者执教了校内公开课,选材是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3阅读课文 “The Curse of the Mummy”。就该篇阅读材料的内容来看,材料的背景为古老文明的埃及王国和其最负盛名的金字塔,语言背后的情境充满了神秘色彩。笔者精心地准备,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流程如下。  1.导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的作用在于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
摘 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才质量评价方法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同时它也是选拔具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大平台。高职技能大赛组织与管理水平的好坏会对其最终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对笔者所在学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参加的2012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具体内容、流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制定出相应的大赛组织管理策略,以此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