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岩体构造损伤的强震大型滑坡启动成因

来源 :岩土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质滑坡通常受控于一系列与断层、褶皱和剪切带等相关的复杂岩体构造损伤面和软弱带,为滑坡启动提供了潜在破坏边界.为研究断裂与背斜构造背景下岩体损伤和不连续地质界面对滑坡三维边界形成和启动模式的影响,选择2008年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在大水闸背斜两翼碳酸盐岩地层触发的4处大型滑坡为实例,开展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结构面测量、岩体强度测试及GSI岩体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活动与背斜演化导致的构造损伤差异显著,岩体质量从背斜轴部向两翼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仅局部显著降低,并对滑坡的启动位置有着重要控制作用;同时,构造损伤背景下,特定岩体结构面与构造软弱带共同控制着滑坡启动机制,并将控制类型归纳为“控制侧滑型”、“控制底滑型”、“控制滑体型”及“控制基座型”;此外,地震滑坡与非地震滑坡的GSI对比表明,强震可能通过降低岩体质量条件促使滑坡快速启动,进而加快构造损伤区的地貌侵蚀过程.考虑复杂构造环境岩体损伤对评估强震潜在大型滑坡发生位置、启动机制和模式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在遥感对地观测中,受卫星发射、过空时间以及大气等因素的影响,单颗卫星获取的影像难以满足长时间序列的观测需求。因此,定量研究不同卫星平台传感器数据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对Sentinel-2A MSI和Landsat-8 OLI传感器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两种传感器的3对同日过空的无云影像对,采用样区均值法和全试验区法对二者对应波段的光谱信息进行逐一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
为了评估新南干渠渡槽结构的安全状态,本文以四川省东风渠灌区内新南干渠的典型U形渡槽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该渡槽进行了静、动力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不同
为了探究隧道突泥灾害的灾变机制,开发了耦合格子Boltzmann–离散元法(LBM-DEM)数值计算平台并对隧道突泥破坏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致灾介质颗粒黏结强度、水压力及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