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四重世界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q516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促织》作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篇目,具有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本文结合主人公成名一家的具体经历,一一深入分析了《促织》中包含的四重世界:充满压迫与无奈的世俗体制世界、充满神秘帮助力量的神异世界、充满颠倒失序的道德哲学世界、充满真幻悲喜的审美世界。这四重世界在小说中交织互融,都跟蒲松龄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每一重世界都寄托着蒲松龄对主人公一家的深切同情,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 《促织》;世俗体制世界;神异世界;道德哲学世界;审美世界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选收了蒲松龄《促织》一文。这篇文言短篇小说,以其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受到读者的瞩目和赞赏,曾经多次被选入中学教材,成为中学阶段学生了解蒲松龄创作特点和古代小说写法的经典篇例。蒲松龄用自己惊世才华和深沉的文人情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的故事,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包含且交融了体制世界、神异世界、哲学世界、审美世界等多重景观的文学世界。
   一、充满压迫与无奈的世俗体制世界
   《促织》小说开篇便设定了“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背景,勾勒出一个与朝廷和王权相关的体制框架,意味着这个故事是在朝廷体制、王权盛压之下的一系列强令与应对、喜好与灾难的展示。
   文本中的体制框架简单可以分为如下结构:
   顶层
其他文献
摘 要 问题既能引发思维产生,也能在思维内部推动思维发展。语文问题能够引发和助推语文思维。语文问题能够保证思维活动具有语文色彩。语文问题是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提出的问题,对语文元素具有凝聚作用。到了一定程度,语文问题与语文思维往往交替展开。   关键词 语文问题;语文思维;语言文字运用  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思维,语文思维成为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学历案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从学生“学会什么”的目的出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学习经历,并从课程视角去关注“教—学—评”的统一,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代表着课堂的深度转变.
摘 要 随着“学习任务群”越来越常态化,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也慢慢陷入形式化、浅层化、非学科化的泥淖。为了回归正途,我们需要重回原点,溯本求源,破解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中的两类密码,一是宏观的、方向性的显性密码。二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隐性密码。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中隐性密码更为重要。笔者研究近五年全国中考题,从试题中发现可借鉴的四大“隐性密码”:真、新、活、整。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隐性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