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搅动环渤海变局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区域高规格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使环渤海经济区迎来新一轮区域竞争格局的深刻调整。环渤海变局,将更加丰富多彩。
  
  环渤海经济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继河北省唐山的曹妃甸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区划调整之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2009年11月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也已上报国家。
  随着这些高规格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引来新一轮区域竞争格局的深刻调整。从“黄三角”的视角切入,也许会发现更多深层次的改变。
  
  10年轮回
  
  在區域经济版图上,黄河三角洲既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1992年,山东省就把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个最重要的跨世纪工程。
  当时间推进到1999年5月,中国工程院等7家单位在东营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讨会”,会后,40多位院士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原国家计委等部委的高度重视。这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概念首次公开亮相。
  其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始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007年,随着山东“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作为“北翼”,其规划和开发大大提速。2008年6月,山东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并于9月份出台了《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
  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25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队,在山东省专题调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完善提升问题。经过一次次的调研、讨论和修改完善,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11月,国务院批复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从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黄三角”等待了10年,同时也是积蓄发展能量的10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规划》编制组负责人范恒山提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构筑山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
  因为长期以来,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胶济沿线地区的有力支撑,黄河三角洲和鲁西南地区实力相对较弱,但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更是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有条件成为继胶济沿线地区之后,又一支撑山东发展的新的重要区域。
  显然,改变的不仅仅是山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更是在整个环渤海地区引发出一连串的涟漪。
  
  环渤海变局
  
   “推动黄河三角洲发展,符合国家重视发展环渤海地区的政策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指出,为改变中国经济重心、推动北方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发挥北方沿海的作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政策。在加强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之后,加快山东半岛的发展就已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此次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获批,显示出以京津唐三角带为主轴、以辽宁沿海与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呼之欲出。
  从国家战略决策的角度来看,“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是山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还关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局。”范恒山指出,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80公里,与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环渤海地区,虽然津冀辽鲁四省都占有沿海之利,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一体化程度较低,区内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是更加微妙。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是第一批东部沿海开放区域,这两个地区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环渤海地区的两大亮点。
  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环渤海的区域格局,开始出现重大改变。随后,是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开发,成为搅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大因子。
  进入2009年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相继登台亮相。国家选择把黄河三角洲培育成为支撑环渤海地区加快发展的又一重要区域,是与京津冀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形成犄角之势,整个环渤海的区域格局,就会丰富多彩。
  由此,环渤海地区真正迎来区域合纵连横的新时代。
  如果再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则较为集中的布局着新区域经济的版图,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再加上刚刚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正在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
  
  “蓝”“黄”战略合力
  
  对于山东省来说,在环渤海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阶段,要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必须把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作为实现新跨越的突破口。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黄河三角洲地区还难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经济区,其经济总量仅与青岛市相当,除去以胜利油田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和以滨州魏桥集团为代表的纺织产业外,其余产业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以上产值项目少、产业链不长。而且区域内缺乏一座带动和辐射力强的核心龙头城市。这也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黄三角地区对山东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十分明显。
  在山东的整体经济格局中,还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特别是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山东省长姜大明在安排2010年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时,首先提出的是“重点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以及发展海岸带经济等方面,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课题研究,抓紧完成规划编制,力争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山东省级层面上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已初成轮廓,这是一个以青岛、济南为核心,包括黄河三角洲在内的涵盖山东最发达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基本奠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
  以陆促海,以海兴陆,统筹海陆两种资源,加快海陆产业对接,推动海陆产业联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两大规划将有机融合,共同托起山东经济高地,使山东经济板块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地位更加突出,真正使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其他文献
河南省信阳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了大面积的板栗园,但很多板栗树表现旺长,新梢生长量大,分枝较少,树冠大而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产量低,效益差.为探讨多效唑对板栗成龄树
目前,莱西市已发展中华寿桃1333.3hm2,年产量达4000kt。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因缺硼、缺钙等造成果实畸形的比例平均达15%以上,个别园片30%左右。因此,莱西市果树站于2000年承担了莱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价格上涨是必然的。但是,价格上涨不能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不能成为收入差距拉大的推动力。否则,改革成果被全体人民共享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