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体育课堂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在备课、上课中加强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渗透德育的意识;上课时落实找准切入点、巧用适当的策略、强化教育点的行动,使德育渗透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层层落实、逐步推进。
【关键词】意识;行动;德育渗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又一次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工作,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需要多学科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体育学科也同样承载着育人的重任。然而,从众多的体育课堂情况来看,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注重学校特色项目的建立等居多,主动渗透德育的并不常见,可见,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意识和行动还有待加强。但是,脱离德育的体育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入的。为此,重视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十分重要。那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
树立“德育渗透的意识”,其实就是思想上重视“德育渗透”,把它拟定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观念上予以肯定,拟定目标,自然就有了动力。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备课中,有明确的理念和内容
翻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可以看到各水平段“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总体要求。其中水平一的具体要求是:“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乐于帮助同学。如当同学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需要保护时能够主动提供帮助等”。水平二是要求“初步了解体育道德,并注意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活动中做到文明用语、讲礼貌、遵守规则等。”水平三提出了“对体育道德具有一定的认识并努力实践。如表现出胜不驕、败不馁、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道德行为。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相对较弱者,如在体育活动中不歧视并帮助比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和其他弱势群体。”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具体要求,灵活把握并创新设计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确实,体育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特殊课程,可以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不同水平段或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不同的活动也培养学生不一样的品质。例如,“换物接力跑”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一分钟跳短绳”“转呼啦圈”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篮球”“足球”比赛可以树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所规划,提前设计好适宜的德育渗透内容:要通过什么活动,怎样达成这样或那样的良好品德培养目标。
(二)上课时,有刻意的观察和判断
在体育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成,有可能出现很多突发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育人的好机会,需要任课教师有发现渗透德育的视觉和警惕性,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观察,找准时机,准确判断,尤其是那些相对较小的教育时机。刻意的观察和判断,是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前提和保障。
二、 落实德育渗透的行动
有了德育渗透的意识和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才是关键,德育渗透才有实效。落实行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换言之,就是找准时机。众所周知,找准时机,适时适度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那么,哪些切入点比较“准”呢?例如,当有人发生损伤,有同学主动陪护,帮忙送往医护室;当有人不小心摔倒,另一人马上上前搀扶;当有人主动帮助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当两人发生冲突,有一方主动道歉时;当有人表现突出,受到老师表扬,有人表示为之高兴和敬佩时;当有人技能操作失误,遭到嘲笑时……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自然能够及时了解到哪些时刻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把握住关键节点,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适当的策略
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只是第一步,及时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德育渗透更加重要。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内容,德育渗透的策略也多种多样,例如说服式、活动实践、榜样示范式、同伴互助、品德评价等。对于一向言行比较规范的学生,偶尔犯错,用说服式的教育就轻松凑效了。对于一些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最好通过说服式的教育,再创设集体比赛项目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实践中得以感悟和改正。对于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适宜跟他的同伴做思想工作,提建议,指导他的同伴去帮助他。对于一贯表现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偶尔有好的表现时,教师要马上树他为榜样示范,这样能让他重拾自信,向正能量的方面发展。对于“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等品质,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评价量化表,让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互相学习……
总之,德育渗透的策略各有不同,特点和作用各异,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内容的不同,根据学生个性的各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最适宜的渗透策略十分必要。
(三)强化教育点
强化德育教育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中。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前,应该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除了充分利用所学技术参与比赛,还要在比赛中赛出风格,做到不通过不正当防守方式伤及对手,面对同伴失误不抱怨;胜不骄、败不馁等。”比赛结束后,要及时针对赛前提出的要求进行总结、评价、反馈。这样,“首尾呼应”,能有效地强化德育渗透的教育点,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时,总结的内容多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基本掌握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不错,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 等客套的话语,而对课中曾出现的德育情节缺乏强化。其实,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相对集中而又高度的概括,在有意识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下,很有必要对课上德育的关键问题或事件再次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老师们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小结,也是强化德育渗透教育点的很好的途径。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且无可替代的学科,越来越凸显其强大的功能价值。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的那样,“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作为体育教师,也须很有担当!要有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渗透德育的意识,要有实际的行动,使得德育渗透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层层落实、逐步推进,争取达到全面性、系统化的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陈雁飞.学体育教学设计100例——点击课堂聚焦质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
[3]体育教学,2015,01.
【关键词】意识;行动;德育渗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又一次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工作,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需要多学科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体育学科也同样承载着育人的重任。然而,从众多的体育课堂情况来看,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注重学校特色项目的建立等居多,主动渗透德育的并不常见,可见,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意识和行动还有待加强。但是,脱离德育的体育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入的。为此,重视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十分重要。那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
树立“德育渗透的意识”,其实就是思想上重视“德育渗透”,把它拟定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观念上予以肯定,拟定目标,自然就有了动力。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备课中,有明确的理念和内容
翻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可以看到各水平段“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总体要求。其中水平一的具体要求是:“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乐于帮助同学。如当同学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需要保护时能够主动提供帮助等”。水平二是要求“初步了解体育道德,并注意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活动中做到文明用语、讲礼貌、遵守规则等。”水平三提出了“对体育道德具有一定的认识并努力实践。如表现出胜不驕、败不馁、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道德行为。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相对较弱者,如在体育活动中不歧视并帮助比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和其他弱势群体。”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具体要求,灵活把握并创新设计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确实,体育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特殊课程,可以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不同水平段或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不同的活动也培养学生不一样的品质。例如,“换物接力跑”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一分钟跳短绳”“转呼啦圈”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篮球”“足球”比赛可以树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所规划,提前设计好适宜的德育渗透内容:要通过什么活动,怎样达成这样或那样的良好品德培养目标。
(二)上课时,有刻意的观察和判断
在体育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成,有可能出现很多突发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育人的好机会,需要任课教师有发现渗透德育的视觉和警惕性,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观察,找准时机,准确判断,尤其是那些相对较小的教育时机。刻意的观察和判断,是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前提和保障。
二、 落实德育渗透的行动
有了德育渗透的意识和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才是关键,德育渗透才有实效。落实行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换言之,就是找准时机。众所周知,找准时机,适时适度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那么,哪些切入点比较“准”呢?例如,当有人发生损伤,有同学主动陪护,帮忙送往医护室;当有人不小心摔倒,另一人马上上前搀扶;当有人主动帮助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当两人发生冲突,有一方主动道歉时;当有人表现突出,受到老师表扬,有人表示为之高兴和敬佩时;当有人技能操作失误,遭到嘲笑时……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自然能够及时了解到哪些时刻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把握住关键节点,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适当的策略
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只是第一步,及时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德育渗透更加重要。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内容,德育渗透的策略也多种多样,例如说服式、活动实践、榜样示范式、同伴互助、品德评价等。对于一向言行比较规范的学生,偶尔犯错,用说服式的教育就轻松凑效了。对于一些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最好通过说服式的教育,再创设集体比赛项目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实践中得以感悟和改正。对于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适宜跟他的同伴做思想工作,提建议,指导他的同伴去帮助他。对于一贯表现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偶尔有好的表现时,教师要马上树他为榜样示范,这样能让他重拾自信,向正能量的方面发展。对于“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等品质,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评价量化表,让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互相学习……
总之,德育渗透的策略各有不同,特点和作用各异,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内容的不同,根据学生个性的各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最适宜的渗透策略十分必要。
(三)强化教育点
强化德育教育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中。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前,应该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除了充分利用所学技术参与比赛,还要在比赛中赛出风格,做到不通过不正当防守方式伤及对手,面对同伴失误不抱怨;胜不骄、败不馁等。”比赛结束后,要及时针对赛前提出的要求进行总结、评价、反馈。这样,“首尾呼应”,能有效地强化德育渗透的教育点,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时,总结的内容多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基本掌握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不错,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 等客套的话语,而对课中曾出现的德育情节缺乏强化。其实,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相对集中而又高度的概括,在有意识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下,很有必要对课上德育的关键问题或事件再次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老师们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小结,也是强化德育渗透教育点的很好的途径。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且无可替代的学科,越来越凸显其强大的功能价值。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的那样,“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作为体育教师,也须很有担当!要有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渗透德育的意识,要有实际的行动,使得德育渗透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层层落实、逐步推进,争取达到全面性、系统化的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陈雁飞.学体育教学设计100例——点击课堂聚焦质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
[3]体育教学,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