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级高了,我却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怕羞,越来越没有自信,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应该如何展开教学,在课堂中关注每个学生,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找准角色定位,进行愉快教学
新学年伊始,“小朋友们好,我叫王肖萍,是你们的老师!欢迎大家来学校学习!”接着,我用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和班里的孩子做了一番游戏式的自我介绍,朋友般的开场白让孩子们特别激动,孩子们都亲切的叫我肖萍老师,多好啊!我想,“朋友”这一角色定位是最能拉近了我和孩子们间的关系的。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课,每节课的教学效果都很好。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新课程标准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导演、舵手、主持人、裁判……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只要我们老师能屈身下顾,在不同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设计多种方法,帮助有效参与
(一)赋予层次、主动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注意层次和梯度。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其他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二)授人以渔,乐于参与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方法和价值观念等目标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长期影响。学法指导就是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学习古诗,体会意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课堂才能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了基础。
(三)给予爱心,自信参与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当我们面对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我们班原有一个自然状态下正常,课堂上一读起课文就“口吃”的学生小文。究其原因,是他缺乏自信,内心紧张的表现。该如何帮助他改变呢?课堂上,我会不时让这位学生读课文,当他读得特别好的那句,甚至是那半句,我就会鼓励他,“小文,你这句读得特别好,再读一次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吧!”“好!”真响亮的好啊!从中我听出了他的兴奋。在这样一次次的练习中,我感受到自信在慢慢填满他的内心。
(四)创造机会,人人参与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學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
1.辩论会: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在学生读通了课文后,把他们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因为以前我们也展开过类似的辩论会,学生都对“辩论”有了一定的认知,每个孩子都显得很激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课本剧表演: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时,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表演,分组排练,在学生们的表演中,我“省下”得是一字一句地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学生“赚到”得是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充分理解,学生们都显出特别感兴趣的样子。
3.我型我秀: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一个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文章、名人名言、古诗,还可以是自己的作文,没有给给学生提固定的要求,却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人人积极地参与。
4.七嘴八舌:在我的课堂中还有一个“红花绿叶相互映衬式”的生生对话,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提意见,这样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的红花绿叶相互映衬式的生生对话,把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另外,对小学生来说,多组织一些具有对抗性的比赛活动,如“男队”“女队”的“夺”、“比”、“抢”等,对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机会和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效。
三、巧用医学“看”法,进行及时教学
医生诊疗的第一步就是:看,有目的地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测知内脏病变。延伸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看”,是教师对学生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等进行有目的的关注,了解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状态。研究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生,目光多指向教师,并且两眉微锁,伴有短暂的紧张状,目光是兴奋的;而另外那种目光也指向教师,眉宇舒展,面无表情的学生不是思想开小差就是没有积极性,目光是散漫的;听懂时,表情是喜悦的,不懂时,则是困惑的;能答敢答的,用自信的目光直视教师,胆怯的,目光游移不定,不会的不敢正视教师,还会低头不语。凡此种种无声地眼神,教师若能捕捉进而破译,势必有助于调控教学,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树立“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机会”的意识,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找准角色定位,进行愉快教学
新学年伊始,“小朋友们好,我叫王肖萍,是你们的老师!欢迎大家来学校学习!”接着,我用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和班里的孩子做了一番游戏式的自我介绍,朋友般的开场白让孩子们特别激动,孩子们都亲切的叫我肖萍老师,多好啊!我想,“朋友”这一角色定位是最能拉近了我和孩子们间的关系的。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课,每节课的教学效果都很好。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新课程标准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导演、舵手、主持人、裁判……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只要我们老师能屈身下顾,在不同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设计多种方法,帮助有效参与
(一)赋予层次、主动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注意层次和梯度。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其他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二)授人以渔,乐于参与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方法和价值观念等目标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长期影响。学法指导就是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学习古诗,体会意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课堂才能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了基础。
(三)给予爱心,自信参与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当我们面对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我们班原有一个自然状态下正常,课堂上一读起课文就“口吃”的学生小文。究其原因,是他缺乏自信,内心紧张的表现。该如何帮助他改变呢?课堂上,我会不时让这位学生读课文,当他读得特别好的那句,甚至是那半句,我就会鼓励他,“小文,你这句读得特别好,再读一次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吧!”“好!”真响亮的好啊!从中我听出了他的兴奋。在这样一次次的练习中,我感受到自信在慢慢填满他的内心。
(四)创造机会,人人参与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學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
1.辩论会: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在学生读通了课文后,把他们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因为以前我们也展开过类似的辩论会,学生都对“辩论”有了一定的认知,每个孩子都显得很激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课本剧表演: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时,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表演,分组排练,在学生们的表演中,我“省下”得是一字一句地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学生“赚到”得是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充分理解,学生们都显出特别感兴趣的样子。
3.我型我秀: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一个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文章、名人名言、古诗,还可以是自己的作文,没有给给学生提固定的要求,却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人人积极地参与。
4.七嘴八舌:在我的课堂中还有一个“红花绿叶相互映衬式”的生生对话,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提意见,这样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的红花绿叶相互映衬式的生生对话,把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另外,对小学生来说,多组织一些具有对抗性的比赛活动,如“男队”“女队”的“夺”、“比”、“抢”等,对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机会和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效。
三、巧用医学“看”法,进行及时教学
医生诊疗的第一步就是:看,有目的地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测知内脏病变。延伸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看”,是教师对学生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等进行有目的的关注,了解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状态。研究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生,目光多指向教师,并且两眉微锁,伴有短暂的紧张状,目光是兴奋的;而另外那种目光也指向教师,眉宇舒展,面无表情的学生不是思想开小差就是没有积极性,目光是散漫的;听懂时,表情是喜悦的,不懂时,则是困惑的;能答敢答的,用自信的目光直视教师,胆怯的,目光游移不定,不会的不敢正视教师,还会低头不语。凡此种种无声地眼神,教师若能捕捉进而破译,势必有助于调控教学,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树立“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机会”的意识,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