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

结论

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数据分析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关键词】数据分析;整理统计;合理预测  案例背景:  栽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进行城乡社区治理,能够破解我国当前社会形态下的社区“共同体”困境,为城乡社区治理开拓新的思路,从价值理念、目标、治理结构、技术四个主要方向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进行了展望。致力于从战略性角度引领社区治理工作创新,从而提升社区治理工作各主体对社区共同体的认知,实现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目的对1个并多指(趾)畸形家系中同源盒D13(HOXD13)基因进行分析,探讨该家系中HOXD1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个并多指(趾)畸形家系的资料,依据家族史、临床体征和手足X线检查进行临床诊断;采集家系中部分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分析法对HOXD13基因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该家系4代35人,其中患病者12
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决定着普及“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主要存在“外铄”和“内塑”两种模式,即专业环境、成长机制、专业支持的规约,以及专业自我、专业素养、专业效能的选择。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应从“外铄”与“内塑”两个向度上展开,采取“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从外部为起点打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名师的典范与引导、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共建专业实践或专业学习共同体等;由内部为起点加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提升育人素养、积极地进行心理机制的培育与自我调适等。
·策划人语·  听课,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我在”“思在”。   听课笔记,不是课堂场景的简单“复制”,不是师生活动的机械“记录”,而要以高品质“对话”的姿态,敏锐地从琐碎的细节中“披沙拣金”,咀嚼细节背后的教育理解、儿童认识与学科价值,这就倒逼着我们要从“散点”走向“聚焦”,从“碎片”走向“有序”,从“记录”走向“研究”。“研究”意味着三个视角的“介入”:一是聚焦,即围绕最近关注的主题、问题、话
明清两代是文人园林发展的繁盛期,物力渐繁的社会生产力与复古模拟的文艺思潮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的园林建造程式化的泛滥和崇尚富丽奢靡的风气。李渔力革其弊,提出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造园主张,强调不拘成见,自出心裁,推动文人园林向精致化、文雅化、意趣化、宜居化的方向发展,追求典雅精致,充满文人雅趣的园林审美趣味。通过其别具手眼的造园实践进而探讨其造园思想的美学背景,发掘蕴涵的园林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思想,对于营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领略明清文人园林的自然人文之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